记住乡愁:团圆

田园牧歌

<p class="ql-block">团圆</p><p class="ql-block">2025 年春节,单位难得放了十天假,原本打算趁此机会出去旅游过大年,可弟妹突然说要过来,原定的旅行计划只能无奈作罢。</p><p class="ql-block">父亲离世后,母亲便离开故乡与我一同生活。她每天和一群年龄相仿的人散步、聊天、买菜,渐渐地,这他乡成了她心中的故乡。</p><p class="ql-block">父母在,家就在。父母身处何方,家便随之迁徙到何处。团圆,恰似冬日里那盏温暖的明灯,又如夜空中最圆的明月,更是心底最柔软的期盼。它悄然无声,却总能在不经意的瞬间,让人眼眶湿润。</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每到大年三十,父亲总是坚守在单位,希望挣些加班工资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而我和弟妹们则跟着母亲,在老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饭后,我们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热烈讨论着电视里的节目,母亲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我们,那温馨的画面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长大后,生活的奔波让兄弟姐妹各奔东西,难得一见。偶尔在电话里,也只是简单地询问一下彼此的日常。岁月流逝,年迈的母亲走路的步伐变得缓慢了许多。</p><p class="ql-block">团圆,就这样成了心底最深的牵挂。我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团圆机会,早早地准备好了床上用品,采购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年货。香肠等肉类装满了冰箱。</p><p class="ql-block">1 月 27 日上午,弟妹两家 5 人自驾一辆车从成都出发。顶风沐雪,长途跋涉15小时,1月28日凌晨平安抵达。</p><p class="ql-block">短暂休息几个小时后,妻儿带着他们出门买菜,而我则在家担任团年饭的 “大厨”,蒸炒炖煮、红烧油炸,忙活了好几个小时。</p><p class="ql-block">中午和晚上,热气腾腾的菜肴摆满餐桌。大家斟满酒水,恭请祖宗们与我们一起过年。母亲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兄弟姐妹们围坐在一起,吃美食,品美酒,聊近况,爽朗的笑声在房间里回荡。在那一刻,团圆的意义突然变得无比清晰 ,它是漂泊后的归途,是疲惫时的港湾,是无论走多远都放不下的牵挂。想起逝去的父亲,心中涌起 “遍插朱萸少一人” 的遗憾。</p><p class="ql-block">午饭后,阳光轻柔地洒在银江湖公园,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踏入园中。母亲和妹妹并肩漫步,一边欣赏景色,一边轻声聊天。弟弟不时停下脚步接听电话,眉头微微皱起,时而激动,时而平静,似乎在处理棘手的事务。妻子和弟媳亲密地聊着各自小孩的成长点滴。侄儿就像一只刚出笼的小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一会儿跑到山崖下,一会儿又窜到湖边,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那模样简直和我们儿时一模一样,让人忍俊不禁。</p><p class="ql-block">从公园回家,吃过晚饭,收拾完毕,大家围坐在沙发上,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聊天。</p><p class="ql-block">“老院子的烂房子已经推倒复耕了。” 弟弟率先开口,语气里带着一丝感慨。</p><p class="ql-block">“正龙田有几分?古坟土有没有一亩?” 妹妹紧接着问道,眼神中透露出对老家土地的关切。</p><p class="ql-block">“被堂哥家坍塌土墙砸坏的房屋修好没有?” 我也加入询问,回忆起上次电话协商赔偿的场景。</p><p class="ql-block">“志驼子还在不在?你文大哥满九十岁没有?黄定国回去没有?” 母亲询问老家熟人的近况,脸上写满了牵挂与担忧。</p><p class="ql-block">弟妹们讲述着老家的变迁,核实着承包地的情况,母亲则边听边点头,时不时地插上几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的意境在眼前缓缓展开,仿佛那些熟悉的面孔、那些曾经的故事都鲜活了起来。</p><p class="ql-block">工业化进程引发了人口迁徙,逐渐松动了传统农业社会中宗族、家庭和亲戚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春节,作为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它是我们共同的信仰与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无论身在何方,家永远是心底的牵拌和最温暖的角落。团圆的意义,不仅在于相聚的那一刻,更在于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时光,珍惜那些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因为正是这些点滴的陪伴,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和最坚实的依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