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进国家博物馆,仿佛进入了一条时光隧道,久远的岁月扑面而来。那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就像一条浓缩的历史长河,穿越时空,将祖先的情感与智慧传递给我们。</p> <p class="ql-block">“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在地下一层,只占国博全部展区面积的四分之一,却是博物馆的核心与灵魂。我用了五个半小时,才囫囵吞枣勉强走到头,而遗漏之处俯拾皆是。</p> <p class="ql-block">五个半小时,怎能揽尽中华五千年?</p><p class="ql-block">我只能按照“国博”设置的大致顺序,简繁有别地记录下少数几个我感兴趣的国宝文物,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陶鹰鼎”是中国史前雕塑的代表,来自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器型饱满,结构简洁,后拢的双翼带有一股前扑的动势,大眼睛,宽嘴巴,威风凛凛中又带有些许呆萌可爱。</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这件国宝是一位陕西农民在犁地时刨出来的,也不知道是文物,拿回家做了好久的鸡食盆,后来听说附近发现了考古遗迹才反应过来,拿去捐献给国家。</p> <p class="ql-block">1993年我国第一次申奥的时候,它曾带着全中国人民的希望去瑞士拉票。2002年我国公布了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目录,申奥是它第一次坐飞机出国,也是最后一次。</p> <p class="ql-block">这件“人面鱼纹彩陶盆”,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因其一直就在历史课本上,已成为所有人的集体记忆。观众们围拢过来,都有点小激动,仿佛一下子又回到小时候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人面为圆形,头顶有尖状发髻,眼睛眯成一条线,似闭目状,鼻梁挺直,嘴巴左右各有一条变形鱼,鱼头与人嘴合一,好像嘴里同时衔着两条大鱼,人鱼巧妙合体。</p> <p class="ql-block">它名字虽然叫陶盆,但并不是容器,而是葬具的一部分。在半坡文明中,人们习惯把夭折的孩子放置于陶瓮棺中,以陶盆为盖,并在盖内绘制招魂纹饰,为亡灵祈福。</p> <p class="ql-block">“舞蹈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盆内绘三组舞蹈图,<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组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向右前方,衣饰飘动,步调一致,似正踩着节拍翩翩起舞。</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远古时代的现实主义佳作,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当盆中盛水时,舞蹈的曼妙身形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趣,古人的审美情趣令人拍案叫绝。</p> <p class="ql-block">歌声消散于星河,舞姿凝固于岁月。我们不知道那时的人们是在祈祷丰收、欢庆胜利、还是在祭祀祖先,但看到连臂踏歌的情景心中依旧温暖,感觉自己与他们血脉相连。</p> <p class="ql-block">“涡纹彩陶罐”以独特的装饰艺术而闻名,被誉为“彩陶之王”。陶罐表面绘制黑彩的旋涡纹和水波纹,既像岸边层层涟漪,又似大河中央一个个湍急的旋涡。</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蛮荒年代,人类对水既有离不开的养育之情,也怀有深深的敬畏之心。三坪遗址处于黄河边上,这种漩涡纹也许正是远古先民对黄河湍急汹涌的写照吧。</p> <p class="ql-block">当你绕着陶罐观赏时,眼前无数个漩涡在奔流旋转,于静态中产生出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态效果。将自然景象转化为抽象图形,这无疑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进步。</p> <p class="ql-block">我们自称“龙的传人”,从古至今创造出无数龙的形象,而迄今发现最早的一条龙,就是这条来自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中的“C形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p> <p class="ql-block">整条龙由墨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梭眉细目,鬣鬃飘举,卷尾有力,虽无角、无肢、无爪,却极富动感,<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千年前的风早已止息,而它依然保持着风中的姿态。</span></p> <p class="ql-block">虽然这条龙1971年才出土,但已成为中国龙最有辨识度的形象了。华夏银行的logo,中国探月工程的标志,去年CCTV的龙年春晚,就是这条龙飞进千家万户。</p> <p class="ql-block">“贾湖骨笛”很不起眼,比现代笛子要小巧很多,但却是我国考古发掘史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它是用史前一种鹤鸟翅膀上的尺骨制成,今天仍能吹响。</p> <p class="ql-block">萦绕在七个孔洞间是8000年前的呼吸,也是中华文明的先声。在博物馆柔和的灯光下,骨笛闪耀着幽幽的光芒,正是贾湖骨笛的智慧之光,汇入了中华礼乐长河的第一泓清泉。</p> <p class="ql-block">夏商周展厅,是文物最丰富、展品水平最高的展区,其中的青铜器件件都是顶级国宝。群星荟萃之中,“后母戊”大方鼎无疑是最明亮的一颗星,比作月亮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绝大多数中国人,无论是不是历史爱好者,或对考古和青铜器是否了解,都应该听过它的名字,因为它的曾用名“司母戊鼎”,印在历史教科书上,被一代又一代人叫了五十年。</p> <p class="ql-block">大鼎重832.84千克,在3000年前,制造它的工程不亚于今天的人类登月。它形制巨大,工艺精良,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自带一种威武凝重之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高大到需要仰视,即使隔着玻璃窗也阻挡不住压制一切的气场。</span>这是一件手机照片无法表达其震撼的国宝,只有亲临直视,你才能感受到它那摄人心魄的美。</p> <p class="ql-block">在我看过的所有青铜器中,若论臻于极致、巧夺天工,无一能出于“四羊方尊”。它造型独特,设计感极强,尤其肩部四角各有一个卷角羊头,充满生机与灵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座器物花纹细腻,线条流畅,且繁简有度。</span>方尊边角及四面中心线,均有耸起的长棱脊,完全掩盖了合范痕迹,既改善了边角的单调,又增强了造型气势,使全器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我没有什么金石功底,其实完全看不懂青铜器设计的优劣,但四羊方尊恰是那种精美到极致,美到即使你是个外行,也会觉得它与其他青铜器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p> <p class="ql-block">若是你知道了四羊方尊的曲折经历,更会觉得它珍贵无比。抗日战争时文物内迁,车辆遭到日机轰炸,国宝当场被炸成20多块碎片,后经文物专家精心修复才得以重现世间。</p> <p class="ql-block">“利簋”是目前能确定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更以它的铭文而闻名。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将重大事项铸于其上,可流传不朽,所以说带铭文的青铜器都是国宝中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利簋”最为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就是该器腹内所铸的32字铭文,虽然简短,但却记载了一件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一牧野之战,从而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铭文记录了武王伐纣是在甲子日的清晨,时逢岁星(木星)当空,只一日就结束战斗。当代天文学家根据其提供的天象特征,准确地计算出具体时间,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后母戊鼎”以其铸造水平代表了青铜器的“科技价值”,“四羊方尊”以其设计和工艺代表了青铜器的“艺术价值”,那么“利簋”毫无疑问就是青铜器“历史价值”的绝对担当。</p> <p class="ql-block">“大盂鼎”因作器者为西周康王之臣盂而得名,除了器形雄浑厚重,其上多达291个字的铭文历史价值极高,铭文记录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这件大鼎自清代出土后,即名扬天下,历经辗转为收藏大家潘祖荫所得。日军侵华时,潘家后人不得已将大鼎埋入土中,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将其捐献给国家。</p> <p class="ql-block">“妇好鸮尊”是中国发现最早的鸟形铜尊。“鸮”现在叫猫头鹰,是商代战神的化身,3000年来,它蛰伏于地下,为的就是在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向世人讲述一位叱咤风云的女英雄。</p> <p class="ql-block">“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还是一位女战神,有据可查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铜尊鸮首微扬,歧冠高耸,予观者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艺术感染力,无愧战神之象征。</p> <p class="ql-block">这件大家伙名叫“虢季子白盘”,虢国四公子子白荣立战功,周天子设宴赏赐,子白特铸铜盘以纪念。这是国内发现的最大青铜水器,令每个初见者都会脱口而出“大浴缸”!</p> <p class="ql-block">铜盘除了巨大,盘底铭文也是西周金文的绝品。铭文8行111字,通篇布局严谨,每字端庄典雅,且修饰用韵,文辞优美,以四言诗为格式,就是一篇原版的《诗经》。</p> <p class="ql-block">铜盘自清代出土就一路颠沛流离,先从陕西流落到江苏,后落入太平军手里被当作了马槽,又被淮军将领刘铭传俘获,战乱年代刘氏后人一直守口如瓶,建国后才捐献给国家。</p> <p class="ql-block">这尊一米多高的“子龙鼎”也是一件国之重器。它是商周时期最大的圆鼎,也是最早出现“龙”字符的青铜器,与最大方鼎“后母戊鼎”,一圆一方,相映成辉,堪称青铜国宝中的绝世双璧。</p> <p class="ql-block">“子龙鼎”的身世扑朔迷离,自上世纪20年代于河南出土后就销声匿迹,2004年才在日本突然现身,后经国家文物局多方努力,花费4800万元才于2006年征集回国。</p> <p class="ql-block">这件前有长流,后有尖尾,宛若一位轻盈舒展、迎风而立窈窕淑女般的青铜爵,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也是最早的青铜礼器,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p> <p class="ql-block">作为“华夏第一爵”,青铜爵是酒器之发源,礼器之滥觞,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实物见证,也是“爵位”一词的由来,从此,中国青铜文化便朝着青铜礼器之路一路狂飙。</p> <p class="ql-block">2003年,河南一位老者钓鱼时,没有钓着鱼,反而钓出了一只叫“作册般”的大铜鼋。这只铜鼋作乌龟爬行状,背上铸有33字铭文,颈背上还插着四只箭。</p> <p class="ql-block">铭文记载,大约3100年前,商王一行在洹河边狩猎,商王连发四箭,射中一只大鼋。一名叫“般”的作册官,按当时样貌铸了一只青铜鼋,以记录这次射礼,也留下了中国唯一的写实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职官任命需举行“册命”仪式,这只叫“颂壶”的青铜壶上有152字的铭文,就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了这一仪式。颂造壶的时候铸了一对,兄弟相伴近3000年,如今却天各一方。</p> <p class="ql-block">1948年,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当局决定,将抗战期间暂存于后方的部分故宫文物运至台湾,这里边就有它的孪生兄弟,所以现在在台北故宫也能看见一只一模一样的“颂壶”。</p> <p class="ql-block">这件造型奇巧、纹饰繁复的青铜冰鉴,两千多年前可是一件遥遥领先的高科技产品,是世界上最早的豪华“冰箱”,出土于战国时的曾侯乙墓,就是出土了整套编钟的那个曾侯乙墓。</p> <p class="ql-block">冰鉴是用来冰镇美酒的,由一个方鉴外壳和一个方缶内胆组成,缶和鉴之间放冰块降温。想当年,曾国国君一边饮着冰镇美酒,一边欣赏着歌舞,日子过得很是惬意啊!</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把“名人名剑”,锋利如新,剑身布满精美花纹,剑格处镶嵌着绿松石,剑身上的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表明这三把剑的主人正是春秋时的风云人物吴王夫差。</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吴越两国铸剑水平最高,“复合剑、菱形纹饰和剑首同心圆”这三绝,三把剑上都有体现。据说吴国被勾践逆袭,夫差拔剑自刎而亡,不知用的是哪一把呢?</p> <p class="ql-block">秦汉展区门口,一块黑色的石碑散发着幽幽古韵,这是国博唯一没有用玻璃罩起来而裸展的文物,是中国最早的刻石之一,世间仅存的两块秦碑之一,“琅琊刻石”。</p> <p class="ql-block">秦灭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帝东巡至山东青岛市的琅琊台,丞相李斯撰文刻碑,赞颂千古一帝一统天下的盖世功德,一不留神,让自己成为第一个将书迹存留后世的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一只犀牛仿佛从两千年前的陕西走来,青铜为骨,料珠为眼,通体布满细如游丝的错金银云纹。虽为实用酒器,却精致华美,为汉代青铜器中的杰出作品。</p> <p class="ql-block">“铜犀尊”的造型十分形象逼真,专家推断,造器者一定见过真犀牛。其实古代中国不仅有犀牛,而且相当多,只是由于对犀牛皮和犀角的执着追求,到西汉后期才渐渐灭绝。</p> <p class="ql-block">可能很多人在历史书上,都曾被这张配图所吸引,在盗墓题材的影视剧中,它也常常客串。黄金作缕,玉石为匣,寄托着古人的永生梦,这就是汉代一种特殊殓服,“金缕玉衣”。</p> <p class="ql-block">金缕玉衣国内共发现20多具,国博的这件出土于河北中山怀王刘修墓(前55年)。它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形如铠甲,由1203片玉片和约2567克金丝缀成。</p> <p class="ql-block">这又是一位历史教课书上的明星,“击鼓说唱俑”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活灵活现一位东汉俳优艺人正在说唱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陶俑的滑稽表情极为生动传神,极富喜感,简直就是国博国宝中的一个“显眼包”,可亲可近亦可爱,纵使跨越两千年,精彩的表演依旧能引发观众们会心一笑。</p> <p class="ql-block">这又是一个“显眼包”,是东汉时还很少见的彩绘石雕,骑马人眯起双眼嘴角上扬,买鱼沽酒归来,喜上眉梢,其实马也在笑,咧开的大嘴,憨态可掬,喜庆欢乐。</p> <p class="ql-block">其古拙雄浑的造型与细腻传神的细节相得益彰,关键是情绪值拉满。这尊“彩绘石雕骑马人”是国博的新顶流,人们围着他拍照不自觉都会露出笑容,知足常乐感染着每个人。</p> <p class="ql-block">国博不仅属于汉人,也不仅属于中原,它是整个大中国的国博。古滇国偏居一隅,贝壳是他们的货币,“诅盟贮贝器”出土时,器内还贮贝300余枚,相当于挖到了滇王贵族的“保险箱”。</p> <p class="ql-block">其实真正价值连城的却是器盖上的一场诅盟祭祀,干栏式房屋下坐着主祭人,周围是杀牛刑马屠豕宰羊的忙碌场面,祭祀柱上,绑了一个裸体男人,他即将被当作祭品.....</p> <p class="ql-block">“青瓷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一种青釉瓷器,采用上下仰复两朵莲花相对而成的造型,周身装饰高凸丰腴的莲花瓣纹饰,是佛教与超度亡灵观念相结合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国博这件莲花尊,器形高大,气魄雄伟,装饰华丽,胎体浑厚,釉色晶莹,工艺细致,无论在釉色还是在造型上,都是北朝青瓷集大成的杰作,堪称“青瓷之王”。</p> <p class="ql-block">这是条“考古史上最美项链”,由28个金球链珠串成,每个金球又由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其上又各嵌珍珠10颗,下坠一块晶莹的鸡血石,再下是一块更为罕见的青金石。</p> <p class="ql-block">据说此项链可能源自阿富汗或巴基斯坦,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项链的主人是隋朝最受宠爱的小女孩,卒年9岁的皇族千金李静训。睹物思人,悲恸之情穿越千古!</p> <p class="ql-block">提起大唐,首先想到的便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多元的基础,这尊“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便是盛唐气象的绝佳象征。</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在长安街头巡回演出的小型乐队,骆驼背上载有五人,四位乐手两位胡人,两位汉人。中间那位髯须浓密、眼睛圆睁、穿翻领绿袍的胡人似乎正合乐而舞,伴舞而唱。</p> <p class="ql-block">昭昭有唐,睥睨万邦。唐王朝是一个浪漫豪迈,奇绝瑰丽的王朝,通过这尊陶俑,我们这些后世子孙仿佛又看见“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唐盛世。</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听评书,总羡慕古人有一种免死金牌“丹书铁券”,这次国博真的看见了,而且是唯一的唐代实物“钱镠铁券”。其上记载了钱镠本人可以免死罪9次,后代则可以免死3次。</p> <p class="ql-block">铁券颁布时间为唐朝末年,钱镠率军平定叛乱,唐昭宗加封钱镠并钦赐铁券。唐亡后,钱镠建立了吴越国,钱氏一族也延绵至今,钱学森、钱伟长、钱钟书等都是钱镠后代。</p> <p class="ql-block">这件五代时期的“彩绘浮雕武士”面色红润、相貌威武,踏异兽于脚底,携凤鸟于身后,金刚怒目,拄剑而立,在灯光的辉映下真有种天神下凡的栩栩如生感。</p> <p class="ql-block">这位武士能站在这里,也真是不容易。1994年,一伙盗墓贼盗开王处直墓,这块镶嵌在甬道上的浮雕被盗走,并偷运至香港,2000年在入境美国时被海关查获,无偿赠还我国。</p> <p class="ql-block">宋代展厅里各种瓷器琳琅满目,你可以一次性欣赏到五大名窑的代表作。建议收藏爱好者多来看看,不仅件件是绝世珍品,而且还是各个类别和不同时期的标准器。</p> <p class="ql-block">如说在唐代,彩陶还能略压瓷器一头,那么到了宋代,瓷器终于和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一样,走上博物馆的中心位置,且自此绵延宋元明清四代,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孝端皇后凤冠”,大概是“古代中国”后半程名气最大的明星。一进明清展区,观众就自觉排起了长龙,上演了在“后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周围也不曾见到的盛景。</p> <p class="ql-block">凤冠共嵌红宝石115块,珍珠4414颗,饰有九条金龙,九只“点翠”凤凰。所谓“点翠”,就是把活翠鸟脖子上翠蓝色的羽毛,粘在凤凰身上。金龙配翠凤,红宝石配白珍珠,奢华至极。</p> <p class="ql-block">凤冠出土于明定陵,不过这次发掘,却是中国考古史上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和耻辱,万历皇帝的尸骨被付之一炬,大量文物被损毁或遗弃,“孝端皇后凤冠”成为仅存的几件漏网之鱼。</p> <p class="ql-block">“海晏河清”寓指太平盛世,而这件“海晏河清尊”名字就取自于此,它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参与设计,景德镇专为万园之园“圆明园”中的海晏堂,烧造的陈设品。</p> <p class="ql-block">尊上霁青釉像宝石一样幽静深邃,色泽夺目又不失温润华贵,正代表了“河清”,而白色的海燕则与“海晏”同音,瓷尊是清代彩绘瓷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然而海晏河清尊并没有给大清带来四海升平的盛世之运,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这一对瓷尊却奇迹般地存留了下来,建国后被博物馆寻得收购,珍藏至今。</p> <p class="ql-block">依我看,这张“清帝退位诏书”应该算作“古代中国”最后一件文物。原文虽然只有短短319个字,但每个字都至关重要,甚至决定着当时中国的历史走向,其意义无需赘述。</p> <p class="ql-block">国博将清帝退位诏书,和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誓词同栏展示,这既表示在法理上清王朝将所有固有领土和民族构成转交给中华民国,又寓意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传承有序,一脉相连。</p> <p class="ql-block">国博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藏品多到令人眼花缭乱,据说有143万件,而每件都让人叹为观止,若放在别处,都是妥妥的镇馆之宝!五个半小时看不完,根本看不完啊!</p> <p class="ql-block">我只是一名普通观众,绝非历史或考古专业的从业者,以上对国宝文物的描述,以及个人的见解,受水平所限,定有偏差,非常欢迎大家勘误指正,感谢各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