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响堂山石窟,又称响堂寺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最初开凿于北齐,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p><p class="ql-block">响堂山石窟因在山洞里击掌甩袖,都能发出洪亮的回声,故名“响堂”。响堂山石窟分为南响堂山石窟、北响堂山石窟(含常乐寺)和水浴寺石窟(小响堂)。南响堂在西纸坊村北的鼓山南麓,现存7窟;北响堂在和村西鼓山之腰,现存8窟,两地相距约15千米。南北响堂共有石窟17座,大小造像4000余尊,并有北齐所刻维摩诘经等重要石刻。响堂山石窟是研究佛教、建筑、雕刻、美术、书法的宝库,在中国石窟艺术向唐代写实风格的演变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p> <p class="ql-block">东魏武定初年,北响堂山石窟始凿。</p><p class="ql-block">北齐武平初年(543年—570年),北响堂山石窟建成。</p><p class="ql-block">北齐天统元年至北齐末年(565年—576年),南响堂山石窟开窟。</p><p class="ql-block">此后隋、唐、宋、元、明历代均有修缮、续凿,逐渐形成了北响堂石窟九窟,南响堂石窟十二窟,水浴寺石窟二窟的格局。6</p> <p class="ql-block">北响堂山石窟位于矿区和村东,北鼓山西腰,现存石窟9座,大小佛像72尊,其中南、中、北三大窟为北齐王朝开凿。三窟中以位于窟群北端的大佛洞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该窟进深11.8米,宽13米,高11.4米,置塔形柱三面开凿一大龛,正面龛内一佛两菩萨,正尊坐佛连座通高5米,佛背光浮雕塑火焰忍冬纹,七条火龙穿插期间,生动活泼。塔柱上窟壁共凿26个列龛,列龛由弓形楣梁、垂幔、龛柱、覆钵等组成,雕刻细致,钵顶雕塑华丽的大型火焰宝珠,窟的整体布局,装饰,显示北齐时期的高超雕刻艺术。2</p> <p class="ql-block">响堂山石窟呈平面方形,平顶,以内有中心柱的塔庙窟与三壁三龛的佛殿窟为主。有的塔庙窟前面置窟廊,前室廊柱部分似一座塔身,窟廊上部雕出覆钵式塔顶和塔刹,中心柱三面开龛,以一佛二菩萨居多,也有些浮雕作品。三壁的佛像组合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铺五尊,造像一般头部较大,肩宽,面相丰圆,衣纹轻薄。</p> <p class="ql-block">中心柱左壁大龛左胁侍菩萨左足点地,左膝微曲,右胯略挺,颈戴串珠项饰,袒上身,腰系紧身裙,裙腰外翻,有两条短裙带垂至大腿前,披帛自肩部沿身体两侧垂下。北洞菩萨一改前例,通过袒露的身体和圆润的肌肤,呈现出从线条到块面的变化,是来自印度的“笈多”造像风尚的新表现。</p> <p class="ql-block">北洞塔形龛类似一个正视的单层覆钵塔。塔顶的覆钵上升起三叉刹柱,柱头装饰火焰宝珠,覆钵前用三个火焰宝珠替代了通常的山花蕉叶,更显华贵。塔身部分开一圆楣圆拱龛,楣下吊帐形纹,龛内原始造像已不存,现龛内造像为清代重新放入。龛下有束腰叠涩须弥座,座两侧有二有翼神兽承托仰莲柱础。</p> <p class="ql-block">响堂山石窟是研究佛教、建筑、雕刻、美术、书法的宝库,在中国石窟艺术向唐代写实风格的演变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p> <p class="ql-block">建造背景</p><p class="ql-block">北响堂山石窟作为陵墓的可能性并不大,更可能是一座标榜佛塔崇拜的石窟,柱顶小室应为佛塔天宫的设置。高欢其子高洋,由于借助偶然事件而匆匆上位,自身履历、能力不足以服众,迫切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而北洞表现出来的许多特殊之处,又非常符合高洋行事的动机。因此,北响堂石窟的北洞应该就是高洋为了彰显自己转轮圣王的地位而供养开凿的功德窟。窟内的许多“胡化”特征,则是他向六镇鲜卑勋贵示好的一种具体体现。9</p> <p class="ql-block">北齐文宣帝高洋简介:</p><p class="ql-block">高洋(526年~559年11月25日),字子进,鲜卑名侯尼于(一作侯尼干),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出生于晋阳,小名晋阳乐。北齐开国皇帝,神武帝高欢嫡次子,文襄帝高澄同母弟,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同母兄,母为武明皇后娄昭君。</p><p class="ql-block">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凭借门荫入仕,拜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等职,历任左仆射、尚书令等要职,受到其兄高澄的重用。武定七年(549年),长兄高澄遇刺身亡后,趁机执掌朝政,受封丞相、齐王。武定八年(550年),逼迫东魏孝静帝禅位,登基称帝,国号“大齐”,史称北齐。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厉行改革,劝农兴学,编制律令,重用杨愔等人才,并省州县,减少冗官,严禁贪污,注意肃清吏治;修筑北齐长城四千里,设置边镇二十五所,屡次击败柔然、突厥、契丹,出击南梁,拓地于淮南。征伐四克,威振戎夏,投杯而西人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颇有圣主气范,被突厥可汗称为“英雄天子”2</p><p class="ql-block">,成为一代英主。高洋执政后期,以功业自矜,纵欲酗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赏罚无度。</p><p class="ql-block">天保十年,最终饮酒过度而暴毙,时年三十四,庙号显祖,谥号文宣。后主天统初年(565年),庙号威宗,改谥景烈。武平初年(570年),改回原谥。</p> <p class="ql-block">高欢(496年~547年2月13日),鲜卑名贺六浑,祖籍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出生于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南北朝时期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前秦征东参军高泰玄孙,北齐文襄帝高澄之父。</p><p class="ql-block">高欢原本出身于怀朔镇兵户之家,后参加杜洛周、葛荣的起义军。后叛降尔朱荣,成为尔朱荣的亲信都督。尔朱荣死后,高欢积极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官拜第三领民酋长、晋州刺史。普泰元年(531年),高欢起兵于信都,带兵攻入洛阳,拥立孝武帝元修。永熙二年(533年),高欢消灭尔朱氏残余势力,自领大丞相,封爵渤海王,控制朝政大权。</p><p class="ql-block">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出逃关中,高欢改立孝静帝元善见为帝,后迁都于邺城,史称东魏。高欢本人长期居住于晋阳,派高澄入朝执掌朝政。后多次率军攻打西魏,恃众轻敌,在潼关之战、沙苑之战中败北,损失惨重。武定元年(543年),高欢发动河桥之战、邙山之战,最终击败宇文泰,杀伤数万西魏精锐,取得大胜。武定四年(546年),高欢率军围攻玉壁,遇到西魏名将韦孝宽的顽强抵抗,因作战不力,忧愤成疾。</p><p class="ql-block">武定五年(547年2月13日),高欢于晋阳薨逝,享年五十二岁。追封齐王,谥号献武王,庙号太祖。北齐建立后,追封皇帝,谥号神武,庙号高祖。</p> <p class="ql-block">响堂山博物馆珍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