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我们参观完松庄村后,在夜幕降临前回到了松阳县城,在县城入住。</p><p class="ql-block">松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环境优美,四周青山环绕,古村落隐匿其中,是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县之一。我们浮光掠影地参观了三个古村落(怡然私下里称之为松阳三宝),于是之于松阳已是故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在松阳住了一个晚上,游览了夜晚的松阳老街,第二天又游览了延庆寺塔、黄家大院,延寿寺塔的古朴沧桑、黄家大院木雕的精巧别致,都带给我们别样的惊喜!松阳老街、延庆寺塔、黄家大院,怡然又私下里命名为“松阳三宝”,松阳的宝贝多着呢!</span></p> <p class="ql-block">——松阳老街</p><p class="ql-block">松阳老街讲的是松阳故事!</p> <p class="ql-block">松阳老街是一条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老街。老街始建于唐代,兴于元明清时期,至今已有超过180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松阳老街不仅是一条商业街道,更是松阳县城的历史见证,记录了这座古城的沧桑与变迁。</p> <p class="ql-block">松阳老街全长约300米至1000米不等,街道两旁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青砖灰瓦,错落有致,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这些建筑大多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格,因此也被称为明清古街,并被誉为“活着的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仍然生活着许多世代居住的原住民,他们经营着自家的小铺子,传承着几代人留下的老手艺,如打铁、草药、裁缝等,没有过度开发和商业化。这便是一家打铁店,也有银饰品,都是纯手工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家古玩店。</p> <p class="ql-block">这是天工锅艺店。</p> <p class="ql-block">此外,老街上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王氏宗祠、烟酒税局、县银行旧址等,展示了丰富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近年来,松阳县对老街进行了系统的整治和保护,既保留了原有的传统手工业态,又植入了新的文化业态,如松阳故事旗舰店、使老街焕发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元朴”是一家保存很好的古宅,原为王氏祠堂。近年来对祠堂进行了修缮。经过茶空间设计师的精心设计,王氏祠堂焕然一新,成为了一个集雕刻、书画等艺术作品展览,以及茶道、花艺等一体的艺术空间,成为一座非遗馆。</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主人收藏的南宋龙泉青瓷和北宋建盏,也可以点上一壶清茶,享受这百年老宅带来的幽玄美感。</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宅保留下来的精美雕花牛腿与雀替。</p> <p class="ql-block">门前的拴马石也彰显着古宅原原主人的身份与地位!</p> <p class="ql-block">走在幽静的古街上,与灯光辉映的是这闪耀着时代印记与历史光华的精美雕刻。</p> <p class="ql-block">松阳老街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松阴溪岸边,历史上是商贸往来的重要枢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即便是老街经过了修缮复原,但仍然没有留下时代不可磨灭的烙印。我们的脚步从古老街道的石板路上匆匆走过,仿佛穿过时光的隧道,从过去经行现在并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庆寺塔</span></p><p class="ql-block">“延庆寺塔值得一看”,当我们向宾馆前台服务员问松阳的古迹时,她向我们推荐了延庆寺塔。于是我们第二天早晨便去寻塔而去。</p><p class="ql-block">在松阳遇见延庆寺塔,真是一个大大的惊喜!“延庆寺塔”位于松阳县西五里处的云龙山麓,隐藏着一座古老的寺庙塔——延庆寺塔。这座塔不仅是北宋时期的建筑瑰宝,更是唐风宋塔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松阳延庆寺塔具体位置是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西屏镇塔寺下村长虹西路177号,距松阳县城2.5千米,肇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松阳延庆寺塔是江南诸塔中保存较完整的北宋原物。</span>松阳延庆寺塔为六面七级砖木结构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等部分组成,通高38.32米。</p><p class="ql-block">延庆寺塔副阶重檐,塔体砖砌,六面辟壸门,每层隐出八角形倚柱、方形槏柱、阑额、地及泥道栱。</p> <p class="ql-block">我们再近前看看,松阳延庆寺塔顶层以斗棋承托瓦檐。其上用二十余层叠涩砖逐渐收顶,最后冠铁刹,组成瓦檐与砖叠涩的混合结构。顶部冠的铁刹由木刹柱,也称“塔心柱”支托,木刹柱脚落至第六层,以十字木梁承之。铁质塔刹由折肩覆钵、宝珠、莲瓣纹露盘、七重周身镂空卷草图案呈圆台形的相轮和刹链组成,使增高的顶部有直插云霄之感。塔顶北面预留有一天窗,从第七层塔心室经此可攀至刹下,为检修顶层瓦面提供方便,故又称称检修孔。</p> <p class="ql-block">延庆寺塔匾额上的“延庆寺塔”四个字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亲笔题写。</p><p class="ql-block">您看出延庆寺的匾额上的字有什么特点吗?是不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庆寺塔”中的“塔”字写歪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来</span>延庆寺塔的塔身已经倾斜了2°12″,偏心超过一米,这种独特的倾斜角度为塔身增添了一份历史的沧桑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所以“延庆寺塔”的“塔”字是故意倾斜,那么倾斜的角度是不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2°12″呢?只是怡然的猜测。</span></p> <p class="ql-block">再看细节一,塔壁每面隐出倚柱、槏柱、地栿、额枋。柱头卷杀清晰,柱头上不施普柏枋,上置栌斗、华拱,承托出檐,斗拱五铺作双卷头。</p> <p class="ql-block">再看细节二,延庆寺塔七级六面的外侧都是有壁画的,现在保存下来的已经甚少,较明显的已经用玻璃罩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这是保存下来的壁画照片,这一幅是朱画飞天。</p> <p class="ql-block">这一幅是墨画和尚。</p> <p class="ql-block">再再看细节三,延庆寺塔六面七级砖木结构只有上数第三层一部分发黑的木结构是最原始的构建。由此可以理解“肇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的含义,“肇建”的意思是创建或始创,后来一千多年间,这座塔经过了多次修缮。</p> <p class="ql-block">延庆寺塔经过最全面最彻底的一次加固修缮,是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4—1991年,当时的塔的状貌如照片,塔的筋骨还在,但只剩下光秃秃的塔芯,</span>塔刹还坚强地挺立!</p> <p class="ql-block">这是修复前工作人员与延庆寺塔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再说塔的内部,六面七级,每层皆有壸门,每座壸门里都有佛像,六七四十二座,但到了1984年修缮前,只保留一座无头佛像(如图),现在平移到县博物馆。有人说这石佛身下的莲花座明明是放倒了呀,不错,保留下来时就是这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现在塔内的壸门又新放了佛像,我们只参观了第一层,您看看,这佛像还挺有意思的。</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延庆寺塔的修复非常谨慎,用时8年才竣工,这是1992年竣工验收时的合影。</p><p class="ql-block">修缮过程很不容易,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如果不能很好的恢复原貌,就不如不修,无论在工艺上还是在材料上,都一点不马虎。现在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古塔一点也没令我们失望!<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被修复得非常成功,再现了它的历史原貌。</span></p><p class="ql-block">2006年,延庆寺塔被列入第六批国宝名单。</p> <p class="ql-block">那么,我们接下来要问,这塔是谁修的呢?简而言之,修塔者,北宋行达禅师也。</p><p class="ql-block">据《松阳县志》记载,北宋兴国四年(979年),行达禅师奉旨西行,到中印度,得《大经论》八部舍利四十九粒以归。行达禅师历十寒暑,得大经纶八部、舍利子49粒,受到朝廷嘉赐,为此发愿建塔,以藏舍利。经多方筹募建成松阳松阳延庆寺塔。</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松阳县志》记载,行达禅师取经建塔经过。</p> <p class="ql-block">延庆寺塔修复时发现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松阳延庆寺塔塔顶保留淳化年间的铭文砖,塔壁铭文砖留有“淳化五年六月中”等字样。</p> <p class="ql-block">延庆寺院内除了延庆寺塔,已经没有寺庙,但院内还有一处古迹——一座千年古井,就在荷塘里。</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侧面再看延庆寺塔,它被绿植环抱,如众星捧月般。塔刹威严、塔形壮美,无论它的精神内核还是外形构造,都让我们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黄家大院</p><p class="ql-block">访黄家大院本没有列入我们的计划,只是因为延庆寺与黄家大院是套票,所以也就增加了一个景点。而黄家大院,又一次带给我们惊喜!</p><p class="ql-block">据介绍:黄家大院位于松阳县望松街道,县城往西北方向2公里处有个乌井村。黄家大院体现清代风格的民居建筑。跟着导航到了黄家大院外,我们看到一组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翘首耸立,气宇轩昂,这就是黄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黄家大院是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晴嵐積聚”是大院并不张扬的大门匾额。一幢房子就是一段历史。松阳黄家大院的历史讲述的是皇家三代的奋斗史。</p> <p class="ql-block">一幢房子就是一段历史。松阳黄家大院的历史要从清朝同治年间开始追溯。松古平原历来是浙南粮仓。富庶之地总会产生一些富甲一方的大户。清朝同治年间松阳首富当推黄中和。家道殷实的黄中和想为家族置些实业。</p> <p class="ql-block">黄中和——黄家第一代之五间武技楼</p><p class="ql-block">黄中和在县城二公里处的望松乡乌井村兴建了家祠和武技楼,武技楼也就是俗称的五间。黄中和不但兴建了黄家大院的前生,更培养了为后人所称道的儿子黄绍桂。</p> <p class="ql-block">黄绍桂——黄家第二代之三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梅兰竹菊轩”</span></p><p class="ql-block">黄绍桂学业有成,任严州府训导、淳安县学教渝。黄绍桂在后院扩建成了二栋结构精巧、雕刻细微入神的“梅兰竹菊轩”,也就是所说的“三间”。新楼落成之际,熠熠生辉的“泽周仁粟”金匾高悬中堂,一时瞻仰者络绎不绝,黄家更是声名隆隆。</p> <p class="ql-block">黄秋光——黄家第三代之大七间百寿厅</p><p class="ql-block">也是里家好手,把家操持地更加富裕,他秉承了父辈们经营的血液,于民国七年(1918年)投资五万五千块银元在前院精心营造了豪华气派的“百寿厅”,也就是黄家大院的主体。建筑布局前院“百寿厅”俗称“大七间”,为三进七开间。</p> <p class="ql-block">看过了黄家三代发家史,再看看黄家大院的结构,从下到上依次为:百寿厅——武技楼——梅兰竹菊轩。</p><p class="ql-block">经过祖孙-三代人的务力,终于造就了松阳规模最宏大、工艺最精美、结构最复杂的民居建筑一一黃家大院,被人们誉为“江南木雕殿堂”。</p> <p class="ql-block">——百寿厅</p><p class="ql-block">百寿厅面阔27.6米,进深33.8米,厅中172根柱子井然并列,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36幅古典故事为主题的木雕,堂内雕梁画栋,木雕技艺出神入化,</span>置身“百寿厅”,仿佛在艺术的长廊徜徉。</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正厅悬挂着“泽州仁粟”的匾额,这是黄家二代黄绍桂获得荣誉。光绪二十四年,处州深受重灾,饥民遍野。黄训导开仓平粜大米,帮助饥民度荒年。这一善举一直为人所称道,更是获得了当时处州知府赵亮熙的褒奖,亲手题写授予“泽周仁粟”金匾,为望族黄家又增加了光环。</p> <p class="ql-block">百寿厅的精美雕刻是立体的,无处不在的,而在精美的雕刻中藏着百个“寿”字。</p> <p class="ql-block">整栋建统的牛腿和雀替上雕刻了204个篆体“寿”字,故以“百寿”为名,每个“寿”字的写法均不相同,周围均有蝙蝠图素环绕,寓意多福多寿、福寿满堂。</p><p class="ql-block">这是百寿图中各种寿字变形。</p> <p class="ql-block">雀替与牛腿的构建相互配合、映衬,精美绝伦!怡然在参观诸葛八卦村的丞相祠时,已经学习过。</p><p class="ql-block">又见精美绝伦的牛腿与雀替。两者的位置有区别:雀替的位置一般是安设于柱头之间、平行的横向额枋构件之下;而牛腿是和柱身相交的纵向构件,有时和雀替呈现一种交叉形状。</p> <p class="ql-block">关于牛腿上的图案解读:麒麟送子与鱼跃龙门。</p> <p class="ql-block">关于牛腿上的图案解读:凤穿牡丹与双龙布雨</p> <p class="ql-block">通过镂雕、透雕、线雕等手法雕刻的这些雕刻,已经精美繁复到无以复加——能配得上这种形容的,应该是隰县小西天的满天神佛了吧!</p><p class="ql-block">黄家大院被誉为堪称一绝的木雕艺术殿堂,实在是非常恰当!</p> <p class="ql-block">百寿厅落成时,正逢黄秋光六十大寿,在厅内大摆宴席,款待士绅乡邻,以显示自的气量和富足,民国大总统藜元洪与黄秋光交好,亲笔题写“花甲同周”四字牌匾,作寿礼赠送。</p> <p class="ql-block">“集成堂”是百寿堂的最后一进,关于“集成堂”的提法始于黄家大院。集成者,集大成也,无论是知识文化还是精神内涵,都是一种很高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武技楼</p><p class="ql-block">传过这个大厅就是武技楼了,这是黄家第一代黄中和建筑的“五间”。</p> <p class="ql-block">厢房窗格上方有“大跃进万岁”、“总路线万岁”、“人民公社万岁”的标语,是解放后黄家大院成为人民公社时留下的历史痕迹。</p> <p class="ql-block">两边厢房的窗棂用细棂条拼成的“万”、喜”、“吉”字及趣意盎然的孩童戏耍图,有打拳、倒立、戏耍的,形态万干,故名“武技楼”。</p><p class="ql-block">过道处的屏风为“圆月花窗”,中间的几何图案是龙泉青瓷哥窑上的冰裂纹,代表冰清玉洁;上下两侧的花瓶和文案寓意着平平安安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梅兰竹菊轩</p><p class="ql-block">后院是并排的“梅兰轩”和“竹菊轩”,由黄秋光的父亲黄绍桂建于清光绪年间(1873年),为一进三开间的三合院,俗称“三间”。</p> <p class="ql-block">天井四周的牛腿雕刻最为精美,“齐眉(梅)祝寿”,以梅花和仙鹤组合,蕴含延年益寿,福运长久之意。</p> <p class="ql-block">“灵猴(候)献寿”,以寿桃和可爱的灵猴组合,是黄家大院木雕的精髓所在,寓意着辈辈封侯,仕途顺畅。</p> <p class="ql-block">走进竹菊轩,尤为突出的是以画代窗,借窗作画。东、西厢房窗棂上的雕刻以竹节、梅枝作为窗格,镶嵌有小若指尖的蝴蝶、鱼、蝙蝠、虾等昆虫动物,形象逼真,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雀替上还有一组“耕读渔樵”雕刻,非常少见。砍柴的樵夫、读书的少年、锄禾的农夫和垂钓的渔夫,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给人以独特的道德教义和艺术享受。</p> <p class="ql-block">梅兰轩在1983年被改建成了乡政府的办公场所,结构已经做了非常彻底的改变,而关于原来精美的雕刻则被卖掉。</p> <p class="ql-block">——关于黄秋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根辫子五万五——</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孙中山先生颁布剪辫令,当时的处州军政府都督吕逢樵为了筹集军费,以黄秋光拒剪辫子为由罚了他五万五干块银元(折合成人民币2750万),此后“一根辫子五万五” 就成为了笑柄……</p> <p class="ql-block">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p><p class="ql-block">黄秋光与民主革命家廖仲恺、陈其美是好友,又经二人介绍,结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在孙中山先生的感召下,他先后加入兴中会、同盟会,并捐款捐物,资助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宣统元年</p><p class="ql-block">(1909),黄秋光当选为浙江省谘议局认员,与沈钧儒等人奔走呼号支援革命。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他作为认员参加民国浙江省临时参议院会议,提出多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议案。</p> <p class="ql-block">靠读书出人头地——</p><p class="ql-block">黄秋光膝下有六个儿子,除了老四在家经商外,其余五人分别就读于上海政法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北洋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特别是三儿子黄庆慈主持建设中缅抗战公路而名噪一时,成为民国著名的土木工程专家。他们在政治、法律、金融、工商、医学、土木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成就,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今,黄家的先祖已成为历史,但黄家子孙却遍布世界谷地,践行着读书成才、匡时济世的家训,用另一种形式,延续黄家大院的昔日荣光。</p> <p class="ql-block">黄家大院,因百寿厅、武技楼、竹菊梅兰轩整组建筑群的精美木雕以及雕刻内容丰富多彩,被誉为“堪称一绝的木雕艺术殿堂”,成为浙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而黄家三代的历史,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这里在抗战期间,曾是浙江省财政厅和浙江省高等法院的临时驻地。1942年8月,成为入侵松阳日军的据点。日军撤退后,先后成为国民党和人民解放军团部的驻地,最后成为学校和人民公社的驻地。从抗日战争到人民公社,短短的三十余年,黄家大院的古玩、宇画、家具和物件也被一扫而空……</p><p class="ql-block">我们游黄家大院,欣赏精美木雕,回看历史风云,着实收获不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