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汉末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诗人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主要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以及建安七子。</p><p class="ql-block"> 一、曹操——乱世枭雄,治世能臣。历史上的曹操,被称为奸雄,也被誉为英才,他的一生充满了战争与权谋。然而,在这位三国时代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的铠甲下,还藏着一个诗人的心。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p><p class="ql-block"> 1、《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 class="ql-block"> 《短歌行》写于建安时期,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曹操在这个时期内忧外患,身处乱世之中,他的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诗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周公的事迹来比喻自己的理想,表达了他想要安定天下、得到人心的政治抱负。这首诗以提问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直截了当地抛出了对人生意义的探询。曹操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来形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显示出他对生命流逝的感慨。接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里的杜康指的是酒,曹操用饮酒来寄托自己的忧愁,也反映了他豪放的性格。“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句诗表达了曹操对友人的思念,也可能是对子嗣的期望。诗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景象,与前面的忧愁形成对比,展示了曹操内心的复杂情感。</p><p class="ql-block"> 2、《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p><p class="ql-block"> 创作于公元208年初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龟虽寿》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乐府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这是一首充满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的哲理诗,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满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p><p class="ql-block"> 3、《却东西门行》: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描写的是征夫久役不归的思乡之情。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句、一百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十分生动、感人的艺术画面:一行行大雁,冬去春来,自由翱翔,田中的蓬草,随风飘扬,久戍不归的征夫,飘泊异乡;虎狐都知恋丘冈,征夫怎能忘故乡!</p><p class="ql-block"> 二、曹植—文质彬。曹植:字:子建,出生时间:初平三年(192年)逝世时间:太和六年(232年)12月27日。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歌、辞赋等文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作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艺术风格独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洛神赋》:这是曹植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与洛水边美丽女神相遇的情景,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白马篇》:这是一首描写游侠儿英勇善战、为国捐躯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英雄主义精神。《七哀诗》:这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时局动荡、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忧虑。</p><p class="ql-block"> 1、《杂诗七首·其四》: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p><p class="ql-block"> 《杂诗七首·其四》是一首五言诗。此诗首联描绘出一幅佳人图,展现了一个静止、纯美的形象;颔联写“佳人”的活动范围,以展示她的动态;颈联中,“朱颜”在遭到“时俗”的鄙薄之后, “谁为发皓齿”透示出一种异常沉重的悲哀;尾联道出人生若白驹过隙,有限的年华敌不住悠悠不尽的时间。全诗有三层意思:自矜、自惜、自慨,正是诗人自我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他未登场,其愤激不平之情却见于言外,这就是“借佳人为喻以自伤”所达到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2、《箜篌引.野田黄雀行》: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p><p class="ql-block"> 《箜篌引》是曹植的一首游宴诗。诗中描述了宴会的盛况和欢乐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命运的无常,以及对友情和道德的珍视。</p><p class="ql-block"> 3、《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回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p><p class="ql-block"> 这首《七哀诗》是诗人吟咏自己因失意而哀怨的诗歌。曹植很有才华和野心,起初被其父曹操预定为接班人,但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将其外放并严密监视。诗人郁郁不得志,于是写作此诗以自鸣其怨。确切地讲,这并非一首完全意义的咏月诗。在我国传统诗歌里,月亮通常是引发相思、触动情感的一个典型意象,诗人们常常借助这个意象来表情达意,创立意境。此诗正是借月起兴,以一个怨妇的口吻,委婉曲折地表现自己遭受打击的悲凉境遇和抒发内心难以排遣的怨愤。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该诗通篇表面上描写思妇诉说被夫君遗弃的哀怨情怀,实际上暗喻自己被长兄疏远排斥的苦闷和郁抑,这是另一种意义上运用了“比”的表达方法,这是诗人更深层的自况自喻。“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七哀诗》里的名句,这是坚决而执著的持守誓言。独守十年,没有沉沦和颓废,思妇依旧祈愿自己化作长风,随风而去,与君相依,这是思妇此生唯一的期待。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自己的遭遇,诗情与寓意浑然相融,意旨含蓄,音韵和谐晓畅,情感哀伤凄婉。此诗确是一首充分体现了“建安绝唱”特色的上乘作品。</p><p class="ql-block"> 4、《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p><p class="ql-block">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这首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首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p><p class="ql-block"> 三、曹丕—婉约清新: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 年在位)。曹丕在诗、赋、文学上都颇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诗中从“思妇”的角度出发,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的男女内心的怨愤和惆怅。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p><p class="ql-block"> 《燕歌行.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p><p class="ql-block"> 这首《燕歌行》是曹丕的著名诗作。“燕歌行为”乐府旧题,曹丕旧题新作,以一个女子的视角,怀念远征的夫君。本诗是文学史上现存的、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诗句中大量化用诗经、楚辞,诗句典丽哀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