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与革新中前行(随感)

湘江青流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初五,朋友圈满是接财神的热闹景象,我却在自家客厅寻得一方宁静天地。坐在长沙发上,泡上一壶白茶,从消毒柜拿出的小玻璃杯还带着臭氧的余味,与茶香交织,这独特的混合气息,让饮茶少了几分纯粹的快意。目光落在面前矮柜上那束从盒马顺手买来的康乃馨上,花虽已盛开,可过于繁茂的叶子抢了花朵的风头,反倒没了想象中的娇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腊月二十六开始,每日都在买东西、做饭、洗碗、炒菜、吃饭、搞卫生这些琐事中循环。在重复这些过年日常的时候,父母亲的身影总会在脑海中浮现。原来,过年的方式就是这样,在看似平凡琐碎的日常中,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那些熟悉的流程、相似的场景,如同一条无形的线,串联起家族的记忆,承载着岁月的温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今天,儿孙们外出小旅游,家里难得安静下来。我捧起年前朋友送的书,试图沉浸其中。可如今看字书,坚持读完三五千字都变得艰难,一年下来也读不了几本书。其实,这并非我一人的困扰,就连一些著名学者也有相同的感受。当然,也有一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明明没读多少书,却硬要列出一长串书单来炫耀,仿佛不这样就不能证明自己是读书人。在我看来,读书不应是为了显摆,而应是为了充实自己、启迪智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已然站在了 AI 时代的风口浪尖。网络平台上,碎片化的知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收集整理,这些碎片就能汇聚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就拿学习烹饪来说,以前想学一道新菜,可能要翻遍菜谱、请教他人,如今只需在网络上搜索,各种详细的教程、技巧便会呈现在眼前,从食材准备到烹饪步骤,一应俱全。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经过我们的整合运用,就能变成实实在在的技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些死读书、缺乏实操本领的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容易被时代淘汰。就像曾经的一些传统手工艺人,只懂得照着老方法制作,不懂得结合现代科技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最终他们的手艺逐渐被市场遗忘。而那些善于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人,却能让古老的手艺焕发出新的生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总有一些人抗拒甚至诋毁 AI,但时代的发展不会因个人意志而改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AI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能为我们所用,并非坏事、丑事,无需遮遮掩掩。许多大公司在研发过程中,都将 AI 作为得力助手,专家、院士、教授们也在借助 AI 的力量推动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我们普通百姓,更没有理由拒绝这一新生事物。拥抱 AI,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时代抛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这个初五,我一边享受着片刻的宁静,一边思考着传承与革新。在传统的过年氛围中,我感受到家族的延续;在 AI 时代的浪潮里,我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我们既要珍视过去的传承,又要勇敢地拥抱未来的变革,在传承与革新中不断前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