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关于“年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约定俗成。过年是传统,年味也该从传统中寻找,找回浓浓的年味重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网友感叹现在年味淡了,其实不然。首先是开放改革40几年来,生活改善了,天天都是过年,对过年的期望值不那么高了;其次是个体的角色转换使然,当年盼望过年的懵懂少年,经已成为今天的家庭栋梁,主持家庭的日常起居饮食,柴米油盐,人情债务,加之社会攀比风日盛,过年成为一种负担,所以感觉年味淡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开放改革之后,由于资源高度集中在城市,50岁以下的人都到城里混饭汔了,乡下仅剩下两个人:一个留守儿童,一个空巢老人。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人们异地谋生,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于是呼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春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年也还是那个年,年年过年,今又过年,年年如此,今又如此,周而复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年,狭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广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新春贺岁围绕祭祀祈年为中心,以除旧迎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及精华。过年在发展及传承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春联、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年例、押舟、祈福、逛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