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蛇年语“独处”:于静谧中谋新程》</p><p class="ql-block"> 邓声杰</p><p class="ql-block"> 时下,春节的假期已过半有余,又逢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打开手机,无论是大媒体精心制作的节目,还是名人的帖子,无论是自媒体人分享的内容,还是寻常百姓朋友的互动,甚至一些酒楼饭店的广告,都纷纷争先恐后地把民间“破五”迎财神的习俗,整了个“满堂红”。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沉浸在热闹的氛围中,祈求新的一年财源广进。</p><p class="ql-block"> 然而,热闹之余,我忽然想起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财神再迎得热闹、接得再稳,亦不如干得好,奋斗才能真正揣上“金元宝”。春日即临,老话讲:一年之计在于春。“计”如何谋?想必是千人千思、万人万条。好计谋、好生路,绝不是在一片热闹喧嚣中就能轻易想出的,而需要静下心来,需要深思熟虑。而“独处”,往往是“计”上心来,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方法。</p><p class="ql-block"> “独处”作为一个词语,在百度上解释其基本义为:一个人单独的生活。它还引申为一种处世的态度,一种身心的自我调整,更是一种独立人格的体现。现实中,有不少人已经把“独处”作为修身的一种能力,作为找回初心、回归自己的一种方式和方法,也是净化反思、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情境,我以为极是。</p><p class="ql-block"> 首先,“独处”是找回“自己”的一条路径。独处其实不是一种寂寞,而是一种自我沉淀的过程。在独处中,我们可以静下心来,理清自己生活中的头绪,选准适合自己的生路,建立自己的自信,并为更好地走向生活做好准备。正如人们所熟悉的那首苦其心志、独处发奋的诗所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王国维先生所言的人生三境界,而独处,正是通往这三境界的必经之路。在独处中,我们才能真正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其次,“独处”是修炼自己的一个方法。大凡能够独处的人,一般都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内心世界。因为,独处不是指我们平日一个人的睡觉休息,或闲来无事地发呆。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自守、自省、自觉,是一种内心强制力的闭关思索、比较、反复、求证,是一种为思想、精神上的凤凰涅槃、积蓄力量,破茧羽化而新生的前奏。正如伟人周恩来的诗句所言:“面壁十年图破壁,翻江倒海亦英雄。”周恩来总理在青年时期,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曾独自深入思考,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这种独处,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p><p class="ql-block"> 再次,“独处”是一种内心坚韧不拔的定力。有人说,独处是衡量一个人定力、意志力的一把尺子,是检查一个人能否不断正视“自我”和否定“自我”的一面镜子。独处并不是生性呆板、不喜欢交往、离群索居,而是精神层面和内心的一种执著,它修炼的是一颗人生旅途的“大心脏”,是去探究生活中的“大人生”。据说,著名的佛学大师梦参,他80岁的时候被检查出直肠癌,医生告诉他最多活不过五年,但他根本不为之所撼,依然面壁参禅修课,最后活到107岁在五台山安寂。试想,如果他没有非凡的意志与定力,没有独处参悟得道的“天机”,想要超世俗、超常规,是万万不可能的。这种定力,是独处的精髓,是我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能够坚守内心、不被外界干扰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还有,“独处”是一种超凡世俗的清欢与安然。西方哲学大师尼采曾说过:“更高级别的哲人独处着,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他的周围找不到同类。”半山先生独处峨眉山所著《半山文集》中讲:“人生最好的药剂,在独处时的平静和心安里,平静和心安是人能拥有的最好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我国古代诗歌更有对“独处”意境深远的赞美。李白有“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柳宗元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若虚又有“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诗句,可以说,古代诗人把“独处”其境、其景、其意写到了极处。在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在独处时的那份超脱与宁静,他们在独处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由此而言,余以为“独处”还需要“三清”:一曰清心。清心是道法自然的功夫,如山泉之水,露珠之滴,香芽之蕊,修竹之骨。清,方可心静;清,方可无欲;清,方可超然万物。只有心静下来,我们才能真正听到内心的声音,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二曰清念。清念是内心修炼的功夫,念是目之遇,心之想,情之动,身之行。因此,必放下挂碍、远离浮躁,方能远离颠倒梦想,涅槃重生,并保持通透的心灵与纯净的心念。三曰清定。清定是清正立根的功夫,不畏浮云遮望眼,淡泊名利远世俗。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所云:“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种清定,是我们面对诱惑时的坚守,是我们面对名利时的淡然。</p><p class="ql-block"> 因此,“独处”当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驿站,当是我们心灵耕耘歇息的田园,当是我们自新再生的一方净土,当是我们自己与自己相抱的清欢,更是我们蛇年打开春之门谋“计”的一把钥匙。这恐也是从小年到现在,我因故出行不便,宅于陋室的一点,“独处”所感、“独处”所想、“独处”所遣吧。生路漫漫、人生苦短,愿各位亲朋好友,在新春佳节的闲暇之余,也能小小“独处”,谋好自己的一派好“春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