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封建时代,用人选官,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是封建制度得以维持的基础。官的来源或以军功,或以科举,或以荫封,或以荐举……总之,在选拔、升迁、黜免官员时,要必经一套复杂考核的程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同凡事不能想象的太绝对了一样,“这种事”也有例外。南朝宋孝武帝年间,就有一个哭来的刺史。“上宠姬殷贵妃薨,葬毕,数与群臣至殷墓。谓德愿曰:卿哭贵妃若悲,当加厚赏。德愿应声便号恸,抚膺擗踊,涕泗交流。上甚悦,以为豫州刺史。”(《南史、列传第七》)不知这位爷是不是早已“上听”,还真就是因为“涕泗交流”,反正他因此交上了“狗屎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刺史可不是什么芝麻、绿豆大的官,那可是名副其实的“高干”,怎么说也相当於现在的省部级了吧。足见孝武帝“手面”够宽,出手不凡。如同儿戏一般的就把这么重量级的“任职”发出去了。以前只听说朝里有人好做官,想不到这事“整的”这么简单。以前只知道有偷机钻营、溜须拍马当官的,有买官、卖官的,用哭也能换一个“刺史”来,还是头一次听说。算是“开眼”了,填补了认知上的空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封建王朝“家天下”不假,但是为了将自家江山坐的久远,一世、二世以至万世,江山永固。还真的假的搞了不少的典章制度。开科取士啊,用人标准啊,诠叙制度啊,惩罚条款啊,条条框框规定的也都很细。看到了“这一出”才明白,其实,哪需要那么的繁琐?在皇帝老儿面前这些“臭氧层子”统统的都是“摆设”,都是摆给给别人看的。在他眼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舍我其谁?我就是王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以看得出,也甭管他是“昏君”还是“明君”,只要把他侍候好,弄个什么官、什么爵的,还不是一句话的事?那个叫什么“冠戴”的“劳什子”,它从来就不是什么“公器”,就如太监手里的“蝇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下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