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雕刻的记忆(之五)(副本)

木子

<h3>  导 语: 他们这一辈确实值得回味!比共和国小几岁, 回忆起当年的往事,仍然历历在目。在祖国最难的时候,呱呱坠地。儿时苦难、少年的理想、青春苦涩的奋斗、成年后的艰辛与 拼搏,见过那动荡的岁月,也看到今日祖国的腾飞!每一段都有着模糊又清晰的记忆。</h3> <h3>  &lt;&lt;画心&gt;&gt;---- 一个另类知青时光雕刻的记忆(5)</h3> <h3>  文/木子</h3>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农村出生和成长的年青人,他们都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这一辈人真的很苦,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p><p class="ql-block"> 他是农民的儿子,生有原罪,贫穷的农村养儿防老依赖儿子天经地义,无论传统还是现实父母所需有一切,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都指望他。</p><p class="ql-block"> 部队转业时,在等待安排工作的日子里,一位曾经最要好的战友信誓旦旦帮他安排市府部门,在坑骗了他所有的转业费,不久得到了战友夫妻俩一起到了市政府上班的消息后,他伤心欲绝!含泪向亲戚、朋友借钱重建了出生地岌岌可危的房子,才使他父母有了安全保障的住房。唉!几十年过去,现在又到了重修的时侯了。</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农村没有专业建房人,在建房的过程中,只有求亲戚与家人帮助,搬运木材,砖瓦,水泥……“求人如吞三尺剑,靠人如上九重天,只有在你不缺钱的时候,才容易借到钱,只有在你不缺爱的时候,才容易得到爱。”转业安置工作受骗上当后的心,寒如雪,痛难言,以及建房中苦和累身心疲惫的他病倒了,现在想起来都心如刀割。</p><p class="ql-block"> 父母住的房子建好,看着两个年幼的外甥围坐在他的身旁。想到这两个矮小而口齿不清小男孩,长大了结婚,建房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了,学习文化知识对两个外甥的重要性!有了文凭才有可能会走出农村。他知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p><p class="ql-block"> 吃过晚饭在刚刚落成的新房里召开了家庭会,他对妹夫说:“人生最大的收获,就是教育好下一代,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要求两个妹妹抓好她们儿子学习,读书上学才是重之又重的头等大事。</p><p class="ql-block"> 他对妹妹和她们的儿子深情地说,“我们是穷人的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缺吃少穿,贫困的环境和家庭,没有任何支撑,没有背景依靠。农民的基因,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们没有伞,就自己撑着伞努力奔跑。我们没有靠山,就把自己活成靠山。永远不要怪别人不帮你,也不要怪别人不关心你,不帮你是因为你没有价值,不关心你是因为你不配,别怪别人权衡利弊,但问自己价值几何?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只有上大学这条路才能带来眼界和格局。</p><p class="ql-block"> 树挪死,人挪活,外面肯定还有更广阔的世界,更绚烂的人生,得去见识见识。我们一辈子唯一最宝贵的财富是学无止境。”</p><p class="ql-block"> 平常只要有空他都会到两个外甥学校,和外甥们谈心: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督促他们与学习认真的同学一起学习,通过交流向优秀的同学看齐。</p><p class="ql-block">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小人不可交,恶人不可近。”永远记住,能够改变命运只有你自己,不想做底层,只有做强自己,别人才看得起你,向外求都是问题,向内求才有答案。只要认真学习,努力奋斗总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p><p class="ql-block"> 妹夫们不怕辛苦,他们为儿子学费,五更起,半夜眠,风雨来 , 霜雪奔 , 熬了一年又一年。</p><p class="ql-block"> 两个孩子勤奋好学,省吃俭用,以星河为伴,以月华为灯。披星戴月,无畏前行,没走歪路,也没有走弯路,一直是阔步前行走正道,争取时全力以赴,得到时不骄不躁。他们在读大学期间都自已勤工俭学为父母分忧。为开创美好未来都上了名校研究生,为了陪伴父母他们放弃了出国留学。</p><p class="ql-block"> “志雄不惜光阴失,功成无悔少年时” ,现在一个留在上海,一个留在北京,工作稳定且小有成就,有房有车成为城里的永久市民。妹妹们现在都常住在儿子家,过上了衣食无忧平静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献上一颗真心,付出一片真情。 两个外甥春节提前定下酒店,大年三十组团集中回来看望他们的大舅,合家同堂,摆酒聚餐,陪大舅一家过年吃一顿丰盛的团圆饭。</p><p class="ql-block"> 只是自己的女儿,工作时太忙,忙事业,忙职称,忙进步。常常他陪上级领导饮酒回到家,看到女儿一个人躺床上饭没吃,脸未洗,难过的流泪,上小学的女儿反而安慰他。现在想来,他很自责也很后悔,那时只知道工作,学习,加班加点想着事事走在前头,可是还有什么事情比自己的孩子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因住在矿区,离市区几十公里。初一上了马鞍山市二中,十多岁的女儿就开始住校独立生活了。安师大毕业后考上市某校在编教师,女儿没读研是他一生的痛。他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唯一的女儿。</p><p class="ql-block"> 单位后来在市半山花园分给一套三室一厅一百平的房改房,退休时为补偿女儿,用年金,公积金和家中所有积蓄在市郊“大学城”购了一套复试楼房。可能离市中心远,女儿他们用自己公积金贷款买了套市中心区域房。</p><p class="ql-block">  所有这些, 在他差不多重复上辈人的生活时,“意外的惊喜”是因为生命里有了女知青,她的出现 ,在他的青春旅程中留下短暂而美丽的时光,打开了他的心灵之窗,洗涤他心灵的空虚和寂静,增添了温暖和甜蜜,促使他积极要求参军走向了外面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农村青年除了当兵提干很难有其他出路,当时大学不招生,做生意不允许,招工更别想) </p><p class="ql-block">  参军确实是他人生的关键一步。在部队的日子里,不畏任何困苦,甚至面对灭顶之灾也从不退缩。入党,提了干。懂得了人生艰难和人间温暖,使得他一个农村娃到现在衣食无忧、安居在中央领导视察过的江南园林城市全国著名文明小区。</p><p class="ql-block">  他非常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已经快走到生命的尽头时候,感恩岁月深处的相见,改变了他的生活,也影响他的一生。不知不觉涌起了熟悉的记忆,心中默默感谢那位女知青。</p><p class="ql-block"> 青春岁月,繁花似锦,流年易逝,挽不住那沉沦的夕阳,只能把记忆藏于心底。猛然回首,才发现这段记忆的温暖。温暖的记忆久久萦绕在心头,轻轻放在心底的思绪……</p> <h3> (2020年7月撰写)<br><br><br>  请看下集: &lt;&lt;如梦如烟的往事&gt;&gt;----一个另类知青时光雕刻记忆(之六)</h3> <h3>  一九六九年元月有几个城里女知青插队来到他所在的生产队。知识青年到来,使封闭落后的农村接触到了不少新鲜事和新型的科学知识,给农村带来了新文明,形成了新风气,注入了新鲜活力。知青的素养、学识和见多识广所形成的气场,很快弥漫了小村庄,他们互相帮助、一起参加劳动、一块儿学习文化,从而使生产队的青年男女走出了愚昧,开始接触到城里的文明与习惯,向往外面的精彩世界,生存和发展 有了新的愿望。 <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