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1.22)</p><p class="ql-block"> 从大理进入保山地界去腾冲必然经过龙江大桥。</p><p class="ql-block">龙江特大桥,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龙江中游河段,跨越保山市龙陵县龙江乡上邦焕村与腾冲市五合乡大丙弄村之间的龙川江河谷,为单跨简支钢箱梁悬索桥,是保山-腾冲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p> <p class="ql-block">亚洲最大的悬索拉桥。</p> <p class="ql-block">龙江大桥总长2470.58米,桥面宽33.5米,为双向四车道设计,设计速度80千米/小时,其中保山岸桥塔总高169.688米,腾冲岸桥塔总高129.703米,概算投资为19.55亿元。龙江大桥是亚洲最大的高速公路悬索桥,也是云南省首座特大跨径钢箱加劲梁悬索桥,亦是保腾高速公路“历史文化之旅、自然景观之旅、国际通道之旅”的标志性建筑,并入选央视记录片《超级工程》。大桥顺利竣工通车,为保山市交通运输建设史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龙陵、腾冲两岸的经济、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p> <p class="ql-block">抵达腾冲次日未加休息即驱车80多公里前往松山抗战遗址拜谒。松山战役旧址,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镇境内,民国三十四年(1944年),标志中国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关键之战——松山战役就发生在这里。松山战役旧址,沿滇缅公路两侧分布,包括大松山、小松山、黄土坡、阴登山、滚龙坡和大垭口等地。松山战役旧址共有遗址69个、遗迹816个;保存完好的战壕约13200米。旧址内现存有远征军及日军激战后留下的大量爆破坑、战壕、掩体、暗堡、兵舍、马厩等战争遗迹,在龙陵县城内还保留有日军侵华罪证遗迹,包括日军司令部旧址、日伪县政府旧址、日军军政班本部旧址、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旧址、东卡日军碉堡、老东坡日军阵地。松山战役旧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遗址保存较为完整的战场之一,松山战役现存遗址实体、抗战文物和文献资料有力的证明了日寇侵华事实,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为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研究松山战役提供了有力证据。松山战役旧址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直观、生动的实物教材和课堂,不仅有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更有着以史鉴今、教育后人的深远意义。松山战役旧址是中国远征军爱国战绩的重要实证,是海峡两岸远征军后裔凭吊先烈的重要场所,是国内现存不多的国民党抗战纪念地之一。松山战役旧址的保护,有利于全社会对抗日国民军老兵的关注和援助,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成立于1941年,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抗击日本,保卫西南大后方。1942年入缅作战,1943年重建并分为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的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或“中国援缅远征军”。</p><p class="ql-block">其组建背景可以追溯到1941年12月,当时中英两国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形成了中英军事同盟。</p><p class="ql-block">根据该协定,中国组建了远征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战略意义: 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战的主要国际通道,日本曾试图切断这条通道以削弱中国的抗战能力。</p><p class="ql-block">因此,中国远征军的出征不仅是国际义务的承担,也是为了确保中国的战略安全。</p><p class="ql-block">在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但遭遇挫折,大部分军队撤回云南。</p><p class="ql-block">随后,远征军在1943年重建并分为两部分:</p><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远征军: 一部分撤至印度,称为中国驻印军;另一部分留在国内,称为滇西远征军。</p><p class="ql-block">作战成果: 在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期间,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取得了显著的战果。</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的成立和作战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p><p class="ql-block">他们在缅甸的战斗不仅保卫了中国的西南大后方,还为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孙立人(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字抚民,号仲能,汉族,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祖籍安徽舒城县三河镇(今合肥肥西县)。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抗战名将。孙立人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后前往英、德、法、日等国考察军事。1928年回国后,历任党务学校军训队长、中央政治学校训练班主任、财政部税务警察总团第4团上校团长等职。1937年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力挫日军,身负重伤。1938年率部参加武汉保卫战。1942年第一次缅战时任新38师师长,取得仁安羌大捷。缅北滇西战役开始时任新1军军长,攻克八莫、南坎、老龙山、南巴卡、新维、腊戍、乔美等地。抗战胜利后,率部赴广州接受日军投降。后参加内战,任东北绥靖副司令官,因作战不利被调离东北。后任东南军政副长官兼台湾防卫司令。后改任“总统府”参军长。1955年因“孙立人案”被撤职软禁于台中近33年。1988年获得言论及行动自由,1990年病逝,享年90岁。台湾“监察院”于1988年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到2014年更间接为其平反。远征军卫立煌将军、孙立人将军、戴安澜将军等塑雕群。</p><p class="ql-block">1942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遭遇重创,形势危急。卫立煌应运而生,肩负起挽救危局的重任。虽然其名声不及其他将领,但他却是远征军最适合的领袖。他与美军保持密切联系,换取了大量援助,甚至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军医,被美军誉为“远征军最能干的将领”。</p><p class="ql-block">但最令人瞩目的,是他在松山战役中的英勇表现。这个地形险要的战场,成为中国战略反攻的关键。卫立煌率领的军队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顽强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滇西缅北的局势,更是让日军首次遗留上千具遗骨的失败。</p><p class="ql-block">戴安澜是国民革命军第5军第200师师长,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他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许多战功,包括昆仑关战役中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台儿庄战役中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等。1942年,日军企图切断中国抗日的国际援助线,戴安澜奉命率部参与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最终在缅北战场上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戴安澜的牺牲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共领袖为其写诗悼念,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对其给予高度评价。戴安澜被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人物。</p> <p class="ql-block">约瑟夫·沃伦·史迪威( Joseph Warren Stilwell,1883—1946),美国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第3军军长、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最高司令的参谋长、东南亚战区盟军最高副司令、中国驻印军总指挥、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和美国第10集团军司令等职。史迪威于1883年3月19日出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的绅士家庭。其父拥有法学和医学学位,学识渊博,兴趣广泛。1899年,史迪威从扬克斯公立中学毕业。其父认为16岁就进大学年纪太小,故而让他继续留校学。然而,这个“模范学生”竟在此期间学会调皮捣蛋,从而改变了后来的发展方向却是其父始料未及的。其父决定把他送入西点军校,史迪威亦乐于从军。1945年1月,史迪威出任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同时负责编写中缅印战区报告。报告谴责蒋介石政权,责备美国一心支持蒋介石政权,预言蒋介石政权即将垮台。2月,获得优异服务十字勋章、优异服务勋章和荣誉军团勋章。</p><p class="ql-block">后史迪威接替在冲绳岛战役阵亡的西蒙巴克纳中将出任美国第10集团军司令。9月,史迪威主持琉球岛日军投降仪式。10月,改任陆军部军事装备局局长。1946年1月,出任美国第6集团军司令。</p><p class="ql-block">1946年10月12日,荣获作战步兵奖章不久的史威在莱特曼陆军医院因患胃癌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娃娃兵墓园,也称为松山战役娃娃兵烈士陵园,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这个陵园承载着我国近现代史上一段悲壮而英勇的历史。以下是关于娃娃兵墓园的一些详细信息:松山战役,也称为松山会战或松山之战,是抗日战争期间滇西缅北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战役从1944年6月4日持续至同年9月7日,历时95天。</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远征军伤亡7700余人,日军伤亡1250人,战损比达到6:1。在我军巨大的伤亡者名单中,“娃娃兵”们占据了近六分之一,他们都是隶属第71军。</p> <p class="ql-block">7000名娃娃兵主要来自中国云南省的农村地区,其中许多是因战乱成为孤儿的儿童。他们在1944年的松山战役中被征召入伍,年龄在9至15岁之间,最小的只有9岁。这些娃娃兵原本应该在教室里学习,但由于战争的残酷,他们不得不早熟地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稚气未脱的娃娃兵</p> <p class="ql-block">宁死也不当亡国奴</p> <p class="ql-block">眼神坚毅决绝赴死</p> <p class="ql-block">身高不及毛瑟枪长。</p> <p class="ql-block">松山抗战遗址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娃娃兵方阵</p> <p class="ql-block">静谧的山峦湖淖,青山处处埋忠骨</p> <p class="ql-block">掩映于森林中中墓墙</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遗址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战时盟军吉普</p> <p class="ql-block">国殇园设在腾冲市区,其占地规模宏大。</p> <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纪念馆,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腾越镇天成社区太极小区2号,是云南省最先建成的“十二五”期间十二个重点标志性文化建设项目之一。</p><p class="ql-block">警钟广场左边一座高大的警钟巍然屹立,一对和平鸽在警钟的上方,周围布置了花坛和雕塑,现场肃穆庄严,该广场于2014年8月15日开放。警钟两个字在和平鸽下方,警钟碑记离警钟雕塑不远处,作为一个重要的纪念场所,参观人群在此不仅可以感受到浓重的历史氛围,而且对艰难的抗战岁月肃然起敬,这里也成为了举办重要纪念活动的场所。滇西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腾冲作为滇西抗战的主战场之一,可谓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当时的腾冲人民和中国远征军、美国盟军、爱国华人华侨一起团结一心,浴血奋战,赢得了滇西抗战的全面胜利,腾冲因此而成为英雄之城。滇西抗战纪念馆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14677平方米,建筑面积9492平方米,展陈面积5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纪念馆馆舍建筑采取框架结构,呈“V”字形,寓为胜利之意。主体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台阶式演进布局形式,由大门、甬道、忠烈祠、烈士墓塚、纪念塔及展览厅组成,分地下一层、地上两层。滇西抗战纪念馆的馆名,在纪念馆中部位置大门的上方。走进滇西抗战纪念馆序厅内,映入眼帘的是正面刻有“铭记历史”反面刻有“振兴中华”的一个木质屏风,屏风后面是一幅巨型雕塑,正前方的三人立于雕塑最前方,中间是中国远征军将士,左边是滇西抗日民众、右边是国际盟军力量,而后面的墙面上则是一组抗日作战军人及后方支前的民众群雕以及天上美国援华作战的飞虎队飞机雕塑,这三股力量凝结成滇西抗战的中流砥柱,也是滇西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序厅的三面高墙上呈矩阵式悬挂着千余顶中国远征军留下的钢盔,战争的残酷在这一刻具象化了。每一个钢盔至少对应着一名军人,钢盔的背后是军人英勇作战的故事,令每一位参观者警醒与动容。</p> <p class="ql-block">走进滇西抗战纪念馆序厅内,映入眼帘的是正面刻有“铭记历史”反面刻有“振兴中华”的一个木质屏风,屏风后面是一幅巨型雕塑,正前方的三人立于雕塑最前方,中间是中国远征军将士,左边是滇西抗日民众、右边是国际盟军力量,而后面的墙面上则是一组抗日作战军人及后方支前的民众群雕以及天上美国援华作战的飞虎队飞机雕塑,这三股力量凝结成滇西抗战的中流砥柱,也是滇西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p> <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介绍</p> <p class="ql-block">缅北滇西作战图</p> <p class="ql-block">日军侵华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入缅。</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该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p><p class="ql-block">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1943年4月,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1945年4月撤销。中国远征军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中国军队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伤亡官兵约6.7万人。</p> <p class="ql-block">第一路军指挥系统</p> <p class="ql-block">史迪威介绍</p><p class="ql-block">史迪威将军在远东抗战中的卓越功勋功不可沒。</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将领介绍</p><p class="ql-block">罗卓英(1896年5月1日—1961年11月6日),原名罗高哲,字尤青、慈卫,号慈威,广东大埔人。中华民国时期军事、政治人物,抗日名将。1942年调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p><p class="ql-block">杜聿明,1904年生,著名抗日将领,参与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指挥昆仑关战役重创日军,远征缅甸表现突出。</p><p class="ql-block">杜聿明,字光亭,1904年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是著名的抗日将领和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他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并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p> <p class="ql-block">日军在滇西作战使用的细菌弹毒弹。</p> <p class="ql-block">造成民众伤亡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飞虎队员及服装。</p> <p class="ql-block">克莱尔·李·陈纳德(英语:Claire Lee Chennault,1890年9月6日-1958年7月27日),美国空军将领、飞行员,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康麦斯。1917年起,陈纳德曾在陆军和陆军航空队服役。1936年被宋美龄任命为中国空军顾问,帮助建立中国空军。1937年退役后来华任国民党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1941年组织美国志愿航空队(亦称“飞虎队”),对日空战。次年重入美军服役,担任准将司令。1943年志愿队航空队改组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任少将司令。指挥中缅战区的对日空战。1945年7月辞职,8月返美,被授予青天白日大蓝绶带。1946年再度来华,为国民党政府组织“民用航空公司”,旋又改为“行政院救济总署航空大队”,任该大队指挥,帮助国民党政府空运军队和战争物资,发动内战。1957年被列为美国十大空军领袖。1958年7月晋升为空军中将,同月逝世,享年67岁。被葬于华盛顿阿灵顿军人公墓。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向陈纳德遗孀陈香梅颁发了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陈纳德在中国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会战等战役,建立飞虎队,与中国和苏联空军司令官共同指挥战斗,并担负起“驼峰航线”的运输任务。在抗日战争期间,陈纳德率领的航空队取得了击落炸毁日机2500架,自身损失568架的胜利,为中国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著有回忆录《一个战士的道路》等。</p> <p class="ql-block">驼峰航线的意义:</p><p class="ql-block">“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驼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形似骆驼背脊凹处的一个山口,它的海拔高度高于当时美国主要装备机型(DC-3、 C-46、 C-47)最大爬行高度,这里是中国至印度航线的必经之处。通过这条运输航线,中国向印度运送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战争物资。“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p> <p class="ql-block">中美驻印人员雕像</p> <p class="ql-block">中美驻印军人物群雕</p><p class="ql-block">史迪威上将:中国战区参谋长、驻印军总指挥:陈纳德航空队队长、美军第14航空队队长;刘易斯少将沆空队队长;皮可少将:中印公路工程司令;雷纳逊</p><p class="ql-block">前油管铺设主管;郑洞国中将:驻印军副总指挥;孙工主印军新1军军长;廖耀湘中将:驻印军新6军军长。</p> <p class="ql-block">龙陵战役是指1944年6月至11月,在滇西龙陵境内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系列战斗,又称三战龙陵。1944年3月,日军在印缅遭到惨败,随后制定了“断作战”方案,企图切断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为夺回龙陵要塞,投入兵力十二个师11.5万人,6月至11月间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伤亡29803人,毙敌13200人,终于收复龙陵这一中缅公路的关键要塞。</p> <p class="ql-block">罗卓英(1896年5月1日—1961年11月6日),原名罗高哲,字尤青、慈卫,号慈威,广东大埔人。中华民国时期军事、政治人物,抗日名将。1942年调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p><p class="ql-block">杜聿明,1904年生,著名抗日将领,参与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指挥昆仑关战役重创日军,远征缅甸表现突出。</p><p class="ql-block">杜聿明,字光亭,1904年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是著名的抗日将领和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他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并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p> <p class="ql-block">国殇园𤩹雕</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𤩹雕</p> <p class="ql-block">𤩹雕惠通桥</p> <p class="ql-block">腾冲忠烈祠,位于今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国殇墓园内,建成于1945年7月7日,奉祀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的将士。</p> <p class="ql-block">李根源题"碧血千秋"</p> <p class="ql-block">国民政府布告</p> <p class="ql-block">忠烈祠碑</p> <p class="ql-block">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廿军阵亡将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缅怀英烈慰中华</p> <p class="ql-block">凭吊英烈不辞远</p> <p class="ql-block">警钟长鸣犹在耳</p> <p class="ql-block">景仰英烈存正气</p> <p class="ql-block">喋血树国威</p> <p class="ql-block">国人当自强</p> <p class="ql-block">犹忆当年鏖战急</p> <p class="ql-block">浩气长存存国运</p> <p class="ql-block">中美联盟物证</p> <p class="ql-block">国人当自强</p> <p class="ql-block">勿忘历史后事之师</p> <p class="ql-block">松山抗战遗址</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将领雕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