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仙庙

沧海一粟

<p class="ql-block">灵仙庙,方圆数十里之内,唯独我们村有此庙宇。灵仙庙历经数年而不衰,屡毁屡建,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它见证了岁月的沧桑,承载着村民的信仰与希望。</p><p class="ql-block">东郑庄村庙的故事:民间信仰的坚韧与力量</p><p class="ql-block">东郑庄村,这片盐碱地孕育了村民独特的生存智慧。民谣中诉说着盐碱地的苦楚:“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旱涝碱成灾,种地不纳粮。”然而,恶劣的环境也孕育了南和人的生存智慧。不知从何时起,当地农民开始以淋硝盐为生。淋硝盐的过程,从刮硝土开始,将地面硝土刮入簸箕,掺上草木灰背回家;接着是淋硝水,用破瓮做淋硝池,铺上篦子、竹席,底部打孔安上滴水管,倒入掺草木灰的硝土后砸实,倒满水,让硝土中的硝溶解出来,形成深红色的硝水;最后是熬硝,将硝水大火烧开后小火慢熬,直至“挂铲儿”,再将硝水舀到盆里,隔夜后盆底、盆边挂满白色晶体,便是硝盐。</p><p class="ql-block">在东郑庄村西南角,淋硝盐天长日久累积出一个高高的土堆,这个土堆主要成分是淋硝盐余下的土。不知从何时起,部分村民从高土堆取土垫自己家房屋。郑金堂烧窑时在高土堆上面旧庙遗址盖了一间小庙。土匪经常去村中绑票,被绑票的人们常常去灵仙庙里烧香许愿,有好多人烧香许愿的人没有被撕票,被土匪释放,灵仙显灵了。灵仙庙的存在,为村民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成为了他们心中的一盏明灯。</p><p class="ql-block">建国初期,民间信仰被视为迷信,国家大力宣传无神论,极力排斥宗教信仰,提出“破四旧”。文革期间,庙宇、神龛被拆毁,东郑庄的村庙也在那时被拆掉。村民们将神像、祖宗谱从家中最显眼的位置移到隐蔽之处,只有深夜才敢祭拜,祈求全家平安。尽管如此,民间信仰依然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村民们也未曾放弃对灵仙庙的信仰,它始终是他们心中的寄托。</p><p class="ql-block">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官方意识形态的政治强制性有所缓和,为民间宗教复兴提供了空间。1985年,东郑庄的三位老太太发起重建灵仙庙,得到了全村的支持。村民们自愿出资出力,这与村长收取提留时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强大力量。灵仙庙的重建,不仅是对信仰的坚守,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近十年来,人们去灵仙庙许愿,一年挣够多少钱就唱一场大戏,庙中神仙满足了好多人的愿望,村中一部分生了大病的人许愿,病好了。孩子上学愿望实现了,灵仙显灵了。灵仙庙虽简陋,但承载着村民的信仰。庙前用红布搭成的棚子,是村民还愿的见证。</p><p class="ql-block">灵仙庙原为一座窑这座窑建在高疙瘩上,传说窑内有狐狸精,村民将其供奉以求平安。每年除夕,村民不分贫富贵贱,共同参与祭拜仪式。在这里,官方意识形态荡然无存,一切由民间信仰维持。灵仙庙的灵验,让95%的村民相信其神力,庙中还愿的红布遍布。</p><p class="ql-block">近十年来,虽然许愿唱大戏的人有所减少,但上香油钱的人多了。庙里除去每年从正月十二日到正月十六日唱大戏外,每年还有10000元的积蓄。这几年,管理灵仙庙的会首用积蓄修盖了宿舍,供唱戏时住宿;置办了三亩土地,搭建了打醮时用到的铁皮小屋,还给灵仙庙安装了空调。据说,灵仙庙下一步计划翻盖塑化神像。这正是民间信仰的力量。此外,民间信仰的凝聚力也促使了白雀庵及庙会经济的发展。灵仙与三皇姑虽都灵验,但灵仙只管本村,而三皇姑被省佛协承认,影响力更大。这也反映了国家权力对民间信仰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民间信仰,不同于官方文化,它不依赖书本传承,而是融入百姓生活的点滴之中。它承载着民间信仰的大小传统,扎根于百姓生活,与之密不可分。尽管历史上民间信仰曾被视为迷信,但村民们始终坚守传统信仰体系。如今,灵仙庙依然是村民精神寄托的所在,它见证了民间信仰的坚韧与力量。灵仙庙的存在,不仅是一种信仰的象征,更是村民们心中的一份温暖与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