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郑庄村庙----灵仙庙

沧海一粟

<p class="ql-block">东郑庄村庙:</p><p class="ql-block">民间信仰中的大小传统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非官方的文化,较少利用文本的形式传承,它重在实践,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在许多方面与官方意识形态相矛盾。</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曾一度斥为迷信,被认为是一种愚昧的表现。尤其在建国初,国家宣传无神论,极力排斥宗教信仰,提出了破四旧,在文革期间各种庙宇、神龛被拆毁,但人们仍认同于传统的信仰体系。东郑庄原有的村庙便是在这时被拆掉的,各家户的神像、祖宗谱从家中最显眼的位置移到床底下、棉絮中、地窖里等隐蔽的地方,也只有每晚深夜时才敢拿出来祭拜,保佑生活在这混乱世态中的全家人平平安安。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以心灵上的慰藉,也是民间宗教在地方社会中的草根性表现。</p><p class="ql-block">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使得官方意识形态的政治强制性有所缓和,从而给了民间宗教复兴的空间。</p><p class="ql-block">1985年,东郑庄的三个老太太向村中各户摊钱,在村西南重建了灵仙庙。这一行动得到了全村的支持。村民自愿出资,每家都派人去帮忙建庙,这与村长到各家收取提留是截然相反的情景。在此小传统民间信仰威力得以显现,而国家权力则显得软弱无力。</p><p class="ql-block"> 灵仙庙是东郑庄的村庙,比较简陋,是用砖瓦盖成的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里面供奉着灵仙,门两旁刻有“诵文焚香敬灵仙,三桌果供献堂前”的字样。庙前有许多红布拼缝在一起而搭成的棚子,每块红布上都写着“x x x敬赠”,是村民求灵仙保佑显灵后,来此还愿时赠送的。灵仙庙所在处原为一座窑,相传内有狐狸精,既做好事也做坏事,所以将其供奉起来,保佑村民。每年除夕晚上12点,村中长辈及在外做生意发财的人,也包括一些县乡干部,都会来此拜祭,烧一柱香,放一挂鞭炮。在这里没有群众干部之分,没有贫富贵贱之别,大家都是仪式过程中“社会戏剧”的表演者。</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官方意识形态、国家权力的大传统荡然无存,一切都由小传统的民间信仰来维持。访谈中95%的人都认为灵仙很灵,村中几乎每户都曾向灵仙庙赠红布来还愿。正是这种深层观念中对神灵的认同及民间宗教所显示出的内聚力给国家权力以启示,从而有了白雀庵及由白雀庵而发展起来的庙会经济。 </p><p class="ql-block">白雀庵坐落于东郑庄的邻村——白佛村。此庙的影响波及周边27个县,对东郑庄的影响亦非常大。相传白雀庵建于南北朝北周时期,庵院坐北朝南,占地20余亩。虽历代屡有修葺,但由于历史原因,庵院曾一度被毁,变为废墟农田。后来,白佛村及周围村落的村民自愿集资,在原址上兴建大悲殿、藏经楼、禅堂、配殿、斋院、斋堂等建筑,使白雀庵得以再现。并在庙内供奉“千手千眼”菩萨,为兴林国国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人称“三皇姑”。妙善曾在白雀庵为尼,因父王得怪病——人面疮,需用亲生女儿的手和眼作药引子,三皇姑便舍出自己的手和眼为父王治病。妙庄王本想把三皇姑封为全手全眼菩萨,由于过分激动,竟说成“千手千眼”。妙庄王本是天神下界,真龙天子都是“金口玉言”,一句“千手千眼”,三皇姑果然又生出许多只手和眼来,即为如今的“千手千眼”菩萨。 庵院香火旺盛,特别是农历四月初四、九月二十五的两个庙会,香客遍及河北、山西、河南等省,会期长达15天左右。当地村民并不称其为白雀庵,而称为“白佛庙”。其前身是一个村庙,白雀庵这个名字是1988年9月,河北省佛教协会将其定为“河北省南和县白雀庵女道场”后才使用的。一些书籍、报刊也称其为“白雀庵”,其影响范围由村际扩展到跨越省界,三皇姑的传说也变得人人皆知。国家权力对民间宗教的介入,不再是一种相对立的态度,而是采取一种宽容、开放的心态,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而这种政府的承认又成为白佛庙扩大其影响力的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白佛庙在国家权力的召唤中显现、强化和整合。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契合,促成了小传统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当问起东郑庄村民“灵仙”与“三皇姑”哪个更灵时,他们说:“当然都灵,只不过灵仙只管咱村,也只有咱村的人才去拜,而白佛庙的三皇姑被省佛协承认,所以级别更高一些。周围省份都有人来拜,她管的地方更大些。一般家中有重大事件除了拜灵仙,还要拜三皇姑。”国家权力的渗入使白佛庙由地域性村庙上升为超地域性的佛教圣地,也使三皇姑在众神灵中的地位得以提高,扩大了其影响。</p><p class="ql-block"> 南和县庙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代便有庙会出现,白佛庙会则形成于清乾隆年间。解放前,由于驻城日伪军的骚扰,庙会冷落,市场萧条。解放后日渐兴旺。“四清”“文革”期间视庙会为“四旧”而遭取缔。</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庙会重新活跃,90年代全部恢复,活跃了当地农村经济。白佛庙会是被定为“白雀庵”后,才得以恢复,并随着其影响的扩大而发展成为全县规模最大、会期最长的庙会。庙会期间整个村子甚至邻近村落都笼罩在一片热闹气氛中,有舞龙、耍狮、唱戏、扭秧歌等各种活动,同时也有各百货公司、供销社到此地摆摊设点,销售商品,形成了临时的商品集散地。</p><p class="ql-block">由于东郑庄离县城较远,购买商品很不方便。村中仅有的一家个人开的小商店,不能满足村民的要求,因此邻村的白佛庙会不仅是村民烧香拜佛的集会,更是采购商品的好机会,其实村民在庙会期间商品的购买率并不低于平时到县城中的购买。村民都清楚地记着不同村庄的庙会日期,只要有庙会的村子中有亲戚,他们就会去参加庙会,到时会受到亲戚的款待,当然也要购买日用品了。庙会成为农村中不可忽视的,而且有待继续开发的一种市场,虽然由于其时间上的不连续性,而常被忽视,但这种市场更加符合乡土性基层村民的消费心理。</p><p class="ql-block">随着庙会规模的不断扩大,庙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多。受县政府委托,白佛村专门成立庙会财政管理委员会,将庙会收入一部分用于寺庙建设及日常消费,部分上交县财政局,据说其数目达十几万。庙会经济增加了县财政收入,政府也更加支持庙会活动,并在电台、报纸、电视台做过宣传。政府的参与使白佛庙会的经济功能得以突现,同时政府也从庙会中获得了利益。 </p><p class="ql-block">国家意识形态对民间信仰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大小传统由互相对立到彼此调适后,在某一层面上相妥协,最终达成一致性的过程。国家意识形态在建国初及改革开放后,对民间宗教的不同态度使我们看到大传统在向基层社会延伸时,若依靠政治力量而与小传统对抗,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造成社会的无序。若在尊重小传统的同时,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既可使基层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也使大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村民的认同。</p><p class="ql-block">因此“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还可能在其新传统空间里,不甘愿或甘愿地给宗教留下生存与并置。”</p><p class="ql-block">-----《村落视野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东郑庄的人类学个案分析 》</p><p class="ql-block">97级人类学专业 郑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