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迹 | 志上小学旧址

朱小七

<p class="ql-block">1849年2月12日,天寒地冻。一个外国人遭南澳官府驱逐离岛,乘坐木船在海上漂泊。木船随浪漂泊将他带到了盐灶。</p><p class="ql-block">‍盐灶,又名新港埠。据碑记考证,清雍正五年(1570年 )村人李嵩德中进士觐君时诉说村人多垒灶煮盐为业,雍正皇帝赐名盐灶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继而多姓聚居,始成村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时的盐灶海水围绕,经常发生自然灾害。从老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潮位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在盐灶人口二万多人,分上社、中社、上厝、港头,四个管理区。</span></p> <p class="ql-block">佩兰轩书屋</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潮汕最早的教会学校。设于澄海县盐灶村(今属盐鸿镇)。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基督教德意志邦联巴色城国外布道会牧师黎力基到盐灶传教时,于盐灶村港头社佩兰轩书屋创办蒙学。初时每期招生20名左右,小童入学者,不收学费,每日还可得数十文钱。光绪七年(1881),教会于盐灶中社太平庙前建成新会所,学校遂迁至新会所,改名为志上轩,实行男女分教。1932年定名为志上小学,成为完全小学。</p><p class="ql-block">自建校至民国时期,董事和校长都由教会的牧师或有名望的教徒担任,教员也多聘任教会会员。学校经费以学费收入为主,不敷由教会解决,也有海内外教友募捐资助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除按政府规定外,还增加宗教知识和宗教活动,师生逢星期日参加礼拜。学校的教学质量较佳,邻近乡村以至饶平县,也有学生慕名到此求学。1949年冬被人民政府接管时,学生350人,教师12人。1951年与观德小学、育原小学、定国小学合并,定名为盐灶小学,校本部设于原志上小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这外国人就是德国巴色城国外布道会的黎力基牧师,他深信这是上帝的带领,于是黎力基牧师在盐灶港头租下了佩兰书屋,开设启蒙学校,教授小童,并将它当做会所进行传教,呼吁村民归信上帝。它就是潮汕历史上第一个教堂。</p> <p class="ql-block">  1846年瑞士巴色会、德国礼贤会(又称巴勉会)应香港福汉会郭士立牧师之请,巴色会有韩山明牧师(Rev. Theodore Hamberg)、黎力基牧师(Rev. Rudolph Lechler);礼贤会有柯士德牧师(Rev. Heinrich Kuster)、叶纳清牧师(Rev. Ferdinand Genahr)等四人接受派遣,首途法国马赛港,经苏彝士抵印度,至1847年3月19日安抵香港。由于当年福汉会的工作,是以派遣华人传道员进入中国内地乡村作游行布道为主。在王元深所写的《圣道东来考》一书,清楚的说到,1847年11月郭士立牧师派出王元深和李清标两人,带同叶纳清牧师进入东莞虎门传道;有蔡福带同柯士德牧师到新会江门传道。又派遣潮人亚爱带同黎力基牧师往汕头传道;徐道生带同韩山明牧师往宝安传道。所以1847年可以说是三地教会开基之始。   </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华基督教会盐灶堂1949年所编的《百年纪念刊》所载,在凌量所写的〈黎力基牧师〉,有谓黎力基牧师乘帆船到海丰一带工作,不幸被匪徒洗劫,打得遍体鳞伤,而同行的同工惨遭匪徒所杀。当时政府经已明令禁止外国教士进入内地自由传教,并且严禁华人接待外国教士,否则即遭酷刑惩罚。黎力基牧师返港疗伤后,于翌年再到潮州南澳岛游行布道,但所到之处均遭华人白眼,更无人租屋收留,整年过流离颠沛的生活。所以他说:“我如同旷野的鹈鹕,好像荒场的鹗鸟,我儆醒不睡,我像屋顶孤单的麻雀,因为屡次被逐,我异常伤心。”其后在龙井村得到一位姓吴地方官的帮助,可以在该地布道。至1849年再被驱逐,吴氏亦无能为力,于2月12日转到盐灶乡,租得港头林元章的佩兰轩书屋做布道所,在此宣道、开办蒙学(后称志上小学堂),这也是澄海最早的一所小学。乡民有乐予接待,至十月二十一日有两人洗礼;又一主日为五人洗礼。1850年6月5日再有两人领洗,前后合共九人。随后返港,及至九月再来,于明年十月九日有林旗信道求洗,所以潮州盐灶堂是以1849年为开基日,亦为基督教入潮汕之始。后来,盐灶教会购得太平廟前李家地基,筹建会所。1881年1月4日,举行献堂典礼。此处也是盐灶教会第一个礼拜堂旧址。1949年,盐灶堂创设一百周年,教会修缮堂宇改建圣殿,建筑钟楼,购建青年团契团址。解放后,它曾先后用作盐灶中学、上社大队部、盐鸿公社。1984年,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宣布教会房产归还,旧堂址再次修葺,并于同年“双十一”举行复堂仪式,坛头分堂也同时开放礼拜;十二月另一分堂鸿沟基督教会完工。到了90年代,老堂破旧不堪,被白蚁蛀蚀,需拆除重建。后由侨胞捐资,一座采用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化的礼拜堂于1994年1月建成。</p> <p class="ql-block">志上小学堂(旧照)</p> <p class="ql-block">志上小学堂旧址(2025年1月31日照)</p> <p class="ql-block">1852年,潮州府尹对黎力基牧师下了逐客令,但是他离开盐灶的时候,当地已经有林旗等13人受洗礼信仰耶稣,他们成为基督教传入潮汕后的第一批信徒,史称“13信众”。</p><p class="ql-block">当时教会除了办志上小学,还在1881年创办“培德女校”,教当地的妇女识字读经。同时也将外国的抽纱技术传授给盐灶及周边的妇女。这样,盐灶也成为潮汕抽纱最早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从外面,这座写着志上小学旧址的建筑,看跟周围其他老屋无甚差异。但是绕过屋前那棵老榕树,我们就“惊艳”了——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百年老屋。门面庄重而不张扬,进得门来,是一个大小适中的庭院,东西南北分别有四条楼梯通往楼上,左右双侧种着玉兰树和果树,回廊下拱形的饰墙,矩形的窗户,砖红色墙面搭配白色饰线,屋顶是岭南建筑风格的传统绿瓦。没有繁复的雕砌和装饰,整幢房子简洁大方,内涵古典,细节精致,低调的英式贵族气息在手工打造的冷静克制中散发出来,优雅,和谐,极具视觉感和生态性。</p><p class="ql-block">“培德女校”就在这座老教堂后面的平房,目前门匾文字依然存在。</p> <p class="ql-block">志上小学堂后面的培德女校</p> <p class="ql-block">学习中的女童(旧照)</p> <p class="ql-block">女校的废弃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黑板痕迹还在</p> <p class="ql-block">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化的礼拜堂于1994年1月建成。</p> <p class="ql-block">2024年落成的盐灶基督教会新教堂</p>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31日,我有幸跟父母来到盐灶,同时和潮汕地区的传道牧师们和青年朋友学习了解潮汕基督教发展历史。</p><p class="ql-block">‍潮汕基督教简史的主要要点:</p><p class="ql-block">早期传播</p><p class="ql-block">1848年:黎力基牧师到达南澳和澄海盐灶等地开始传教</p><p class="ql-block">1856年:英兰长老会派宾为邻牧师来汕传教</p><p class="ql-block">1860年:北美浸信会派耶士摩牧师来汕传教</p><p class="ql-block">教堂建立</p><p class="ql-block">1849年:黎力基在南澳被驱逐后,来到澄海盐灶,租下佩兰书屋作为会所开始传教,这被认为是潮汕地区第一个教堂</p><p class="ql-block">1858年:英兰长老会在汕头建成锡安礼拜堂,成为汕头市区最大的基督教礼拜堂</p><p class="ql-block">教会发展</p><p class="ql-block">1860年:耶士摩在汕头埠建汕头基督教普益社,并在大石创建教堂</p><p class="ql-block">1900年: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传入潮汕</p><p class="ql-block">社会影响</p><p class="ql-block">基督教会在潮汕地区设立会堂传教、发展教徒,改变了当地的宗教信仰格局</p><p class="ql-block">教会还开设了学校、医院、孤儿院等慈善机构,对当地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p><p class="ql-block">这些历史事件和活动标志着基督教在潮汕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