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县崔氏祠堂开光大典——崔长富

坷台顶儿人.杨娥

<p class="ql-block">  鲁山崔氏宗祠坐落在张店乡崔沟村,占地4亩多,由崔东辉、崔亚峰等崔氏族人筹资捐建,历时三年有余,建成了飞檐斗拱,瑞兽祥云,高瓴贯虹的祠堂大殿。走进端庄气派的祠堂大门,仿佛踏入了一段悠远的历史长河。崔氏宗祠开光大典于农历甲辰年腊月十六日举行。宗族祠堂的兴建与典礼落成,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家族凝聚力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崔氏祠堂的建成,崔庆、崔现政、崔东辉、崔亚峰、崔增林、崔千瓦、崔秋来等多位族人功不可没。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亲力亲为,每一个细节都精心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因了他们的无私奉献,这座承载着家族荣耀和希望的祠堂,才能以如此庄严肃穆,宏大完美的落成于崔氏族人的心目中。</p> <p class="ql-block">  崔氏家族源远流长。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姜姓。相传,姜太公姜尚的儿子丁公伋的嫡长子季子,因让位给弟弟叔乙,自己采食于崔邑,遂以邑为氏。季子后代以崔为姓,传承至今已有三千余年。</p><p class="ql-block"> 此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崔氏家族人才辈出。东汉的时期的文学家崔骃,在他的《达旨》中写道:“抱景特立,与士不群。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随时之宜,道贵从凡。” 实际就是告诉人们与人合作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感慨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经典名句,便出自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如今依然脍炙人口。</p><p class="ql-block"> 崔颢,唐代汴京人,性格耿直,才思敏捷,他的诗作以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称,被后人尊称为“清刚劲健之美”的唐代诗人。他的作品包括《黄鹤楼》、《古游侠呈军中诸将》、《辽西作》等,其中《黄鹤楼》更是名扬天下,据说李白看到这首诗后都为之搁笔,并赞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p><p class="ql-block"> 崔氏家族在唐朝的时候,不仅文人辈出,博陵崔氏更是名门望族,仕途亨通,官拜宰相,<span style="font-size:18px;">崔邠、崔郾、崔郸三兄弟,被</span>誉为“崔三杰”,是崔氏家族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烟火年年,生生不息,崔氏家族越来越壮大。鲁山周边,现在已经有25个支系,达到数万人口。以家族特有的凝聚力,在鲁山这片土地上深植根脉,开枝散叶,和鲁山的山水、人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族文化和传统。</p> <p class="ql-block">  崔氏家族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佳话。相传崔氏与成都浣花溪尚有渊源。唐西川节度使崔宁,娶浣花姑娘为妾。浣花姑娘姓任,是唐蜀郡成都人,心地善良,曾为一满身疥疮的老和尚浣洗袈裟,僧衣每一入水,水中立刻显现朵朵鲜艳的莲花,而此时,老和尚已不知去向。人们便称她为"浣花姑娘",称其洗衣处为"百花潭"或"浣花溪"。</p><p class="ql-block"> 后来,任姑娘被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崔宁纳为妾,人们即改称其为"浣花夫人"。新旧《唐书》记载:大历三年(768),崔宁奉诏入朝,留下弟弟崔宽守城,泸州刺史扬子琳乘机发动叛乱,率精兵数千攻占了成都,值此形势危难之际,任氏果断捐出家产,一夜之间召集勇士千余人,并亲率将士出征御敌,杨子琳措手不及,加之城内粮尽,于是败回泸州,任氏因保卫成都,维护统一有功,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冀国夫人",人们为缅怀其骁勇抗敌的功绩,后来在浣花溪畔建立祠庙,取名浣花祠,又名冀国夫人祠。杜甫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后,其大部分旧居成为任氏的别墅,后任氏又"舍宅为寺",名曰梵安寺,自唐代以来,杜甫草堂,梵安寺,浣花祠就一直矗立于浣花溪畔,为成都著名的游览胜地。也是崔氏先祖忠勇报国的历史见证。(现杜甫草堂有冀国夫人画像)</p> <p class="ql-block"> 鲁山县崔氏宗祠的简介牌匾详细地介绍了宗祠的情况。从宗祠的建立到发展,从家族的迁徙到繁衍,每一个字都记录着崔氏家族的变迁。站在这块牌匾前,仿佛能看到先辈们艰苦创业的身影,也能感受到家族传承至今的不易。这些介绍不仅是对宗祠的说明,更是对崔氏家族历史的尊重与铭记。仿佛一幅画卷徐徐展开。每一个符号都像是先辈们留下的足迹,指引着后人不断向前。</p> <p class="ql-block">  红色的大门上方挂着一块牌匾,“崔氏宗祠”四个大字承载着崔氏家族的荣耀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门前的台阶上已经聚集了许多人,庭院里大家怀着敬畏之心以辈分为序静默肃立,为祖宗上香祭拜,纪念先祖功德,缅怀家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  在崔氏家族发展的过程中,传承了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好传统,倡导家族公益活动,资助家族学子完成学业,慰问80岁以上的老人,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感恩,体现了崔氏家族亲情深厚,团结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家族精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根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祠堂是家族的根,是宗亲的依靠。它把先辈们的精神和人文亲情连在一起,传承家族文化,家训,家规,家风,承载着家族的兴旺,把家族精神发扬光大与国家息息相关,风清气正的家风与民风淳朴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 祠堂开光盛典,凝聚了家族力量,续写了新时代繁荣昌盛的家族团结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