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津 渡 <p class="ql-block">西津渡: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主城西北部的云台山麓,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一条长约800多米的古街,街区总面积约6公顷,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被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始创于三国时期称“蒜山渡”,六朝时期渡口航线已经固定在京口(今镇江)和广陵(今扬州)之间,自唐代起具有完备渡口功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弘扬津渡文化,镇江市对西津渡古街周边进行修缮保护和利用。2008年4月29日,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对外开放。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内有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8个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要景点有昭关石塔、英国领事馆旧址、救生会、观音洞等历史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保存着自唐朝以来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是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渡历史街区。2001年,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荣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作为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逐步发展为漕运重镇、交通咽喉。六朝时期西津渡古街开始形成,至北宋时期已发展为相当规模的集市。伴随着江海河岸的历史演变,西津渡作为渡口的功能逐渐淡化,1998年,当地开始对街区进行保护,让历史文脉延续,渡口逐渐演化为古街区,社会功能不断完善。</p> 古 街 券 门 <p class="ql-block">西津渡是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是一部令人玩味无穷的历史长卷。关于这一点,古街上由东向西的四道券门石额上的题刻就给了我们明白无误的提示。题刻分别是:“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p> 小 码 头 街 <p class="ql-block">小码头街,位于城西云台山东北麓,东起五十三坡,西、北至长江路,全长约1000米。小码头街始建于六朝时期,"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明清时一直为镇江南北驿道要冲之主要渡口,西津渡唐朝称"金陵渡",元代西津渡成为交通命脉,客旅络绎,江浙闽海物货由此以达京师,清代江南经济空前发展,被誉为银码头的西津渡口更加繁忙,道光以降,长江主航道北移,整条街功能由渡口转变为区域商贸中心并向西延伸逐步形成了商业街道。</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街"石额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赵朴初题写。</span></p> 小码头遗址 <p class="ql-block">小码头遗址:这里是镇江运河文化的一处历史性见证。小码头遗址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是救生会、义渡局的专用码头。</p> <p class="ql-block">通过玻璃罩,可以一窥清代的码头。</p> 待 渡 亭 <p class="ql-block">待渡亭:始建年代不详,曾于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据光绪乙已年(1905年)地图标注,待渡亭曾随着江岸的北移,设在今西津渡街与长江路的交汇处,现址于解放后重建,1999年重修。待渡亭是古人来往送行,文人怀古凭吊之所。</p> <p class="ql-block">晚唐诗人张祜当年待渡西津,留下了《题金陵渡》诗篇。《待渡亭》匾额书法集颜真卿行书,该亭三面临空,一面依墙,为歇山式砖木结构半亭。东面靠墙竖立《西津晓渡》刻石白石碑,为1985年所立。</p> <p class="ql-block">“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留下了众多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这是唐代诗人张祜塑像和他写的诗句碑刻。</p> 昭 关 石 塔 <p class="ql-block">昭关石塔:是过街喇嘛塔,始建于元朝年间。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据专家考证,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也有人称之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p> <p class="ql-block">昭关石塔高约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2006年05月25日,昭关石塔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救生会: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代,是世界上最早义渡和救生的组织,延续宋元明清直至当代。现建筑建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1999年由西津渡古街保护领导小组整修复旧。救生会修缮保护项目获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优秀遗产保护奖。</p> 观 音 洞 <p class="ql-block">观音洞:依山而建,始建于宋,后由于战火,屡废屡兴、屡兴屡废。现建筑为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建,清同治元年(1862年)立"重修观音洞"记。门额上刻有清代侨寓镇江的宜兴籍学者陈任赐所书"观音洞"。古代观音洞香火旺盛、信众众多。</p> <p class="ql-block">相传观世音菩萨途经镇江时援救了坠江的渡客,世人感恩而建了这座观音洞,也表达了人们祈祷平安的美好愿望。</p> 古 戏 台 “一眼看千年” <p class="ql-block">“一眼看千年”:一处玻璃罩覆盖的考古挖掘坑,地下路面展示了从唐朝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变迁。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道路基底层叠压积,保存着这座千年渡口的历史记忆。</p> 五 十 三 坡 <p class="ql-block">五十三坡:是指观音洞东侧坡道上的53级台阶,是古人用花岗岩条石堆砌而成,兼指一条与迎江路平行、联结大西路和江边的小巷,而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镇江沦陷前夕大华饭店被炸后,它又指台阶东面一个扇形广场。佛教有“五十三参”之说,说善财童子拜观音五十三参,经五十三坡到观音洞,所以称“五十三坡”。</p> 原镇江英国领事馆北门遗址 <p class="ql-block">原镇江英国领事馆北门遗址:2024年3月,在镇江博物馆围墙险情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现。该遗址主要由残存牌坊柱及斜坡道路组成,镇江博物馆实施了保护展示。依据1871年绘制的《根据现状在镇江领事建筑预留地(317号)上构建房屋的草图》、1876年绘制的《镇江英国领事馆馆区平面图》和1916年绘制的《英国驻镇江领事馆总平面图》,推测该遗址作为领事馆正门以外的另一通道,不晚于1876年。</p> <p class="ql-block">英国领事馆旧址:英国领事馆旧址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主体建筑上有“1890”字样,这是因为现在的领事馆旧址是清政府赔了款,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主楼两层,局部三层,以青砖夹以红砖叠砌,全勾白色灯草缝,砖、木、石混合结构。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西 津 渡 街 <p class="ql-block">西津渡街:一条从西津渡古渡口通往云台山顶云台阁的直通小巷,窄窄的巷子,麻石铺就的路面,两旁明清时期砖木结构的房屋,墙上回文样式的灯笼架上挂着一盏盏红灯笼。来往游客熙熙攘攘。</p> 西津渡南出口 夕 晖 亭 云 台 阁 <p class="ql-block">云台阁:为仿古建筑,坐落于云台山北峰,总建筑面积1800m2,建筑形制具有宋、元古建特征,云台阁是由阁、亭、轩共同组成的一组整体轮廓跌宕多变的建筑群。阁内陈设"镇江城市发展主题馆",展现镇江城300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这里是登高望远的绝佳胜地。</p> <p class="ql-block">云台阁二层檐下、三层檐下和围廊下都悬挂着匾额,“云台阁”匾由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一级美术师言恭达先生题写;“城市山林”匾,据说北宋时期四大书法名家之一的米芾晚年居住在润州(现镇江),曾题写“城市山林”匾额;“冠山枕江”匾由镇江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当代书法家朱正伦先生题写。</p> 萧 爽 轩 飞 花 亭 <p class="ql-block">飞花亭:一座重檐攒顶木质方亭,建造在方形平台上,平台外围筑有带石望柱的白玉石围栏,亭子四周建有美人靠。</p> <p class="ql-block">木质斗拱支撑着亭檐亭顶,攒顶上安置了砖雕宝葫芦,上下八条垂脊上都有龙头螭吻和蹲兽。亭子正方下层檐下悬挂着“飞花亭”亭匾,两边亭柱上挂着亭联,亭内放置了一块无字照壁。</p> 云台阁登高望远 后 记 <p class="ql-block">摄于2025.1.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