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此次徒步起点与终点均为永慧禅寺。</p><p class="ql-block">徒步路径:以永慧禅寺所在的蟠螭山为起点,沿山脊线而下,穿过村落,上西碛山(海拔245米)、途经铜井山下行经寺庙穿过村落、继续徒步1公里左右抵达太湖边,沿湖边返回永慧禅寺。徒步结束后,在永慧禅寺山下沿湖一带下观赏红嘴鸥。</p><p class="ql-block">徒步线路为环线,全程10公里,累计爬升500米,耗时4小时20分钟。</p> <p class="ql-block">拉进(镜头),看远方的塔(可惜相机没摆正)。</p> <p class="ql-block">松树落下的枝叶,无形中点缀了山路,增添了靓丽的色彩,也弥补了阴雨天照片色彩的单调。</p> <p class="ql-block">远处山头上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看似简单,实际上雨天后还是比较湿滑的,何况还有一定的坡度。好几个队员中招了,不得不完成“屁降”(徒步术语,指臀部着地)。</p> <p class="ql-block">当年游击队驻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壁永慧禅寺,是明代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建成的寺庙。</p><p class="ql-block">石壁名山之巅建有永慧禅寺。相传,明代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憨山大师到此结茅筑庐之后,游人不断,逐成为一个知名景点。如今山顶尚有巨石一块,并刻有“憨山台”三个字,因为在巨石边曾有憨山大师修炼打坐的地方。这里是一座凸入太湖的小山脉,形状盘曲,成蜿蜒状,伸入太湖,犹如水上岛屿。山顶东面有坞,成凹状,四周石壁如刀削,高出十余米。永慧禅寺就建在“石壁窝”之中。名人题词给景点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品位。落款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大雄殿”的匾额则高悬寺中。</p> <p class="ql-block">永慧禅寺,江寒汀虚谷的墓,弘一法师,星云大师等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苏州石壁寺也叫永慧禅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法师所创,位于苏州太湖边光福镇,以摩崖石刻著名,有弘一法师,星云大师,南怀瑾,黄葆戌等摩崖石刻。去永慧禅寺的路上,右手边有一块小小的地方,首先遇到的路边有江寒汀和女儿江圣华衣冠冢墓,分别由海派大师吴湖帆,和陆俨少题字。周围草郁聪聪。墓碑面向太湖,背靠石壁山。乃一风水宝地。往前几十米也是海派大师虚谷墓。上课有“虚谷上人之墓”为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江寒汀和女儿江圣</p><p class="ql-block">江寒汀墓吴湖帆题</p><p class="ql-block">江圣华墓陆俨少题</p><p class="ql-block">往前走几十米,就能看到虚谷墓。</p><p class="ql-block">虚谷上人</p><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南怀瑾</p><p class="ql-block">即心即佛</p><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石刻</p><p class="ql-block">正法久住</p><p class="ql-block">心有大千,法界无碍</p><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师石刻</p><p class="ql-block">含篆、隶、行、草、楷各书体,越三十方之多。</p><p class="ql-block">小众地方,也算是书法爱好小圣地!</p><p class="ql-block">注:未对墓碑等进行拍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太湖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是许多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停歇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红嘴鸥在迁徙过程中容易发现并选择在此停留。另外,太湖水域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以及其他水生生物,为红嘴鸥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太湖周边地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水域生态系统逐渐改善,水质提升,栖息地环境不断优化。这为红嘴鸥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栖息场所。</p><p class="ql-block"> 其实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加,也恰恰说明了人类在发展中对保护生态环境、如何良性发展及环境对于人类自身健康认识的逐步提高。记得一个国外纪录片,叙述了一个长期观察下游鳄鱼的学者,发现近两年鳄鱼的死亡率大幅度提高,从几年前的死亡几条、十几条,一直到连续二、三年都是一百多条的死亡数字,而死亡的鳄鱼,几乎个个都是体肥的。为了查明原因专门成立的科研小组用了三年多时间,不仅对河流上下游各段的水质,两岸边的土壤结构,甚至河里的其他鱼类(食物来源)等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最后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由于上游建了水库,使得河流自身的清洁能力(流动)受到影响。水库的建成,导致上游的污染物沉淀并大量积累在水库底部,这又成为以水底生物等为主要来源的鲶鱼的主食。通过时常的开闸放水,鲶鱼游至下游。与其他鱼类相比,鲶鱼易捕捉,鳄鱼耗费所用能量少,所以鲶鱼成为下游鳄鱼的主要食品。通过对死亡鳄鱼的解剖分析,各项生理指标都远远高原其他地区河流中生长的鳄鱼。为什么河流里其他鱼类相对较少这种情况?科研小组认为,鳄鱼位于食物链顶端,被它所吃的所有鱼类中无法消化和接受的“毒素”都会留存在体内,这些都会被鳄鱼所接受,“毒素”的大量及长期积累是鳄鱼大量死亡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曾在家附近的河道中看到两个河道清洁工驾驶小船清理河里的垃圾,还捞起了两条鱼,估计每都有条二、三斤,以为他们运气不错,晚上可以吃鱼了。没想到,他们居然把船开到旁边岸上钓鱼人旁边,把鱼都送给钓鱼人了。这才知道,他们不吃河道里的鱼。</p><p class="ql-block"> 环保太重要了,拿空气指数来说,纽约、新泽西的指标是不能超过20(好像也没有超过);另一个地方(欧洲),正巧碰到准备洗车人,问他多长时间洗一次,他说一年一次就可以。道理很简单,空气中浮尘少,如在大西北、西藏等地拍出的照片与沿海拍的在视觉上感觉不同。</p><p class="ql-block"> 应对大自然心存感激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 拍完此幅照片后,去路旁的垃圾箱丟垃圾。正巧一个厨师打扮的少妇拎着两袋垃圾走在前面,只见她把垃圾丢进桶里,走上公路,翻了翻左边的口袋,随时丟了一张纸屑,又翻了翻右边的,又丟出了一张…</p><p class="ql-block"> 突然想起来每次徒步在车上领队(所有的领队)都会不厌其烦的反反复复强调徒步过程中不要乱丢垃圾,更不能讲垃圾丢在山上,一定要带下山,这大概就是与导游最大的区别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