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春联

云朵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节马上又到了。每逢过春节,在中国人的传统意义上来,写春联,贴春联是必不可少。春联,也称桃符,对子。大多都写上吉祥祝福和激励希望的话,以预示来年生活幸福,风调雨顺,前途光明等。春联讲究左右字数相等,字义对仗,好似板凳两条腿一样要工整平衡。春联分为上下联,通常是在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贴上,贴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要分辨上联,则看春联末字的声调,上联末字是三声和四声,下联末字声调为一声和二声。,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用于辟邪和表达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春联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周代,最早人们是把"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的名字刻在桃木板上用以避邪(神荼郁垒的传说源自《山海经》,传说中他们居住在度朔山的桃树下,负责看守鬼门,将恶鬼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为了驱凶,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及老虎的像,以抵御恶鬼。)。俗称桃符。最早的对联出于后蜀皇帝孟昶之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出在王安石的诗句中也有关于桃符的记载:"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p><p class="ql-block"> "春联"一词的真正兴起于明代,当时朱元璋建都金陵后,命令:″公卿庶士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传说有一回朱元璋在外出巡回时,朱现一阉猪户在春节来临之前未贴对联,原因是户主不会写字。于是,朱元璋亲自为该户题词:“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字里行间中既传递了户主的职业信息,又道出了人世间的基本生活哲理。因此春联而推广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不,去新时代广场逛一圈,各种年货应有尽有,俱是色彩鲜艳。尤其是满处写好的春联,红彤彤一片。广场的一角,书法家协会的几个老师也在文联的组织下做免费送春联的公益活动,人们排成一队,静静地等待老师们挥毫几笔,写下一副副洋洋洒洒的对联,等墨汁晾干后然后再领走。</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大人们识得几个字的人不多,父亲是我们村附近在外工作也会写毛笔字的其中一个,过年回来时,写对子是左领右舍交给他的一大任务,对我们几个孩子来说,这也算是一种荣耀吧。在农村写对子也是很麻烦的,由于是四合院,东西南北房上都要贴对子的,甚至是粮仓,羊圈,猪圈,牲囗圈上都会贴上的:牛羊满圈,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等。尤其是六叔给他家的手扶拖拉机上也写上出行平安尼。</p><p class="ql-block"> 写对子当日,别人只管把红纸买好拿来,至于笔墨,人力全是父亲和我们几个的义务劳动。父亲教我们如何把红纸裁成条幅,他自己则在写字台上铺开红纸开始写对子,一笔一划,挥毫潇洒。对子的内容当然是备好的一本书抄下的,就这样子的写上一天,我们几个也忙得腰酸背痛的,父亲更不用说。虽然很忙,但是那种感觉还是蛮幸福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父亲年岁大了,写对子也成了一种回忆,有时过年弟弟会买上几付对联贴上。有时间认识的书法家协会的朋友会送上几付对联我拿回去给家里贴上。总之过年贴对联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也是必须做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