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h1> 进入二楼的第二个展厅,迎面的墙壁上是醒目展厅名“天眷盛京”。本展厅以介绍清代盛京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为主。</h1> <h1> 盛京是清朝开国之都,盛京历史文化是沈阳古代历史文化发展的顶峰。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努尔哈赤迁都于此;皇太极在此改族名为"满洲",定都城名为"天眷盛京",并改元称皇帝,建立“大清”。 </h1><h1> 清朝定都北京后,盛京作为龙兴之地、陪都重镇,得到各代皇帝重视。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代皇帝先后十次东巡祭祖,扩建了盛京皇宫,新建了盛京外城和边门。盛京的政治地位仅逊于北京,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h1> <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定都沈阳</b></h1>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地方政权。<br> 1621年,后金攻克沈阳城,并于同年迁都辽阳,翌年兴建东京城。<br> 1625年,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努尔哈赤将都城迁至沈阳。由此沈阳成为帝王之都,并逐渐发展为整个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br> <h1>1. 形胜之地</h1> 沈阳位于辽东与辽西、辽东半岛与东北大平原的连接点上。境内有辽河等多条河流,有舟楫之利。 <br> 沈阳是明朝在东北的军事重镇,属辽东都司所管辖。都司卫所听命于兵部。沈阳中卫为辽东都司下辖的二十五卫之一。<div><br><h1>1. 明代辽东总图; 2.沈阳卫境图;3. 沈阳中卫山川地理图; 4. 沈阳中卫中左千户所百户印(明)</h1></div> <div><br></div><div><br></div> <h1>沈阳中卫中左千户所百户印(明)</h1> <div><br></div><div><br></div> <h1><b>2. 沈阳之战</b></h1> 努尔哈赤,后金政权的创建者。<br> 抚顺之战(1618年)标志着努尔哈赤后金政权对明朝宣战;萨尔浒之战(1619年)确立了后金在辽东地区战略主动地位。<br> 1621 年,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大军数万人,集中优势兵力,发起对沈阳城的进攻。 <br> 沈阳之战在清前史上意义非凡,也是沈阳卫城军事戍边功能的转折点。沈阳卫城脱离明朝的管治,成为后金地方政权的军事后方基地。<div><br><h1>1.清太祖努尔哈赤朝服像; 2. 努尔哈赤龙虎将军剑; 3. 明皇帝敕封努尔哈赤龙虎将军圣旨</h1></div> <div><br></div><div><br></div> <h1>敕封努尔哈赤龙虎将军圣旨:</h1><div><br></div><div><b>敕命:建州卫都督佥事努儿哈只<br></b></div><div><b>晋号:龙虎将军</b></div><div><b>钦遵</b></div><div><b>万历三十一年九月初四日</b></div> <div><br></div><div><br></div> <h1>努尔哈赤克沈阳图</h1><div><br></div><h5> 沈阳卫城,在明朝辽东的战略地位十分特殊,明朝常年在此屯驻重兵。作为明辽东防务的咽喉要地,沈阳城向南可以屏卫辽阳,对于东面的抚顺、清河,北面的铁岭、开原等地,可以便捷策应救援。明朝连失抚顺、清河等地后,明廷派兵将沈阳卫城墙几经加固,配置大小火炮,外围的防御设施经多次修整也已颇具规模。面对如此局势,努尔啥赤应时度势,抓住合适时机,采取诱敌和攻城相结合的战法,率兵与明守城军和外援军几经恶战,最终取得沈阳之战全面胜利。</h5> <div><br></div><div><br></div> 1.铜信炮,明洪武五年; 2.铜旋风炮,明嘉靖年。 <div><br></div><div><br></div> <h1><b>3. 迁都沈阳</b></h1> 1625年,努尔哈赤不顾众人的强烈反对,毅然迁都,从此在沈阳城的发展历史上翻开新的一页,沈阳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发展,由边塞小城逐渐发展为东北的经济文化中心。<br> 三月初三日,努尔哈赤率众人从辽阳东京城出发,急奔沈阳,夜宿虎皮驿站,翌日至沈阳城。<br> <div><br></div><div><br></div> <h1><b>4. 建盛京城</b></h1> 1631年起,皇太极对沈阳城进行改建、扩建。改建后的沈阳城总体格局、道路走向、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等,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成为东北地区最具中国传统都城特点的城池。<div> 1634年,皇太极将沈阳城名定为“<b><font color="#ed2308">天眷盛京</font></b>”,以与其国都地位名实相符。</div><div> 1636年,以后金政权为基础,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div><div><br><h1> 清太宗皇太极朝服像</h1></div> <div><br></div><div><br></div> <h1><b>(1)建城格局</b></h1>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没有另建新城。<div> 皇太极时期,城市规模与面积虽然没有扩大,但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皇太极在原沈阳中卫城的基础上对城池加以改造与增拓,将城墙加厚、加高、加固;将明城的四门改为八门,城市通道由明城的十字街变为井字街;明城原来最为牢固的北门,即镇边门,在战争中毁坏最小,没有被拆除,并很好地保留下来。<div><br><h1> 1.明城内十字大街示意图<br> 2.清盛京城内井字大街示意图</h1></div></div> <div><br></div><div><br></div> <h1>1.盛京城抚近门门额。 2. 盛京城怀远门满文门额(乾隆时期复制)。 3. 盛京城东北角楼。 4. 盛京城外攘门瓮城。 5.西北角楼平面示意图。 6.盛京城瓮城平面示意图</h1> <div><br></div><div><br></div> <h1><b>(2)皇家宫殿</b></h1><div><b><br></b></div>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在城北靠近镇边门处营建汗王宫,在另一处建造了大政殿和八旗亭办公场所,这组建筑即成为了沈阳故宫的东路建筑。皇太极即位后,按照中国古代皇宫营造模式,糅合女真人的民居习俗,在原有的东路建筑的基础上,增建了盛京皇宫中路的大内宫阙,包括上朝议政的崇政殿和后宫生活区的"台上五宫”,形成了“前朝后寝”的完整格局,具备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群的形制、气势和规模。<div><br><h1>1.沈阳罕王宫遗址 2.沈阳故宫 3.皇太极册封皇妃的圣旨</h1></div> <div><br></div><div><br></div> <h1>皇太极册封皇妃的圣旨(汉字部分):</h1><h1><br></h1><h3>奉天承运:<br> 宽温仁圣皇帝制曰:自开辟以来,有应运之主,必有广胤之妃。然锡册命而定名分,诚圣帝明王之首重也。兹尔本布泰,系蒙古廓尔沁国之女,夙缘作合,淑质性成。朕登大宝,爰仿古制,册尔为永福册封庄妃。尔其贞懿恭简,纯孝谦让,恪遵皇后之训,勿负朕命。</h3><h3><br> 大清崇德元年七月初十日</h3> <div><br></div><div><br></div> <h1> 一组名为“八旗雄风”的展览场景,非常壮观。看着这场景,就像看到八旗将士豪情满怀们待征出发。八面战旗迎风猎猎,八旗将士铁流纵横。</h1> <div><br></div><div><br></div> <h1><b>(3) 礼制性建筑</b></h1> 随着政权建设的逐步加强,皇太极在改建城池的同时,在极短的时间内按古代《周礼》都城规制,于1636年 改元称帝前,增建了一批礼制性建筑。将原有堂子定为专供皇家萨满祭杞的场所。天坛、地坛、太庙等均是皇权的象征。<div><br><h1> 1.盛京城图<br> 2.天坛平面图、天坛遗址<br> 3. 地坛平面图、地坛遗址<br> 4.皇太极时期太庙示意图<br> 5.盛京堂子平面示意图、堂子祭神殿</h1></div> <div><br></div><div><br></div> <b>复原场景:</b>王公贵族与黎民百姓共同安居的“盛京十二时辰”场景,场景所有背景画均为画家现场绘制,精美绝伦。整个场景随着时辰和天气的不同声光效果,在现场观看,真的很震撼! <div><br></div><div><br></div> <h1><b>(4)城市布局</b></h1><div><b><br></b></div> 皇太极按照中原文化“择中立宫”之制,对城市功能做了整体规划。以皇宫为中心,将官署区、市、居住区等分布在宫城周围。<br> 井字形街将城内划分为面积相等之九份,形成以宫为中心的分区结构形式。<br> 按“前朝后寝”之制布置宫城的朝寝;<div> "前朝后市"之制于官城之北置四平街(市);</div><div> "左祖右社"之制在城之东建太庙。<br> 盛京城内钟楼、鼓楼的建造,文庙的设置,也是按照中原都城规制增建的公共设施建筑。<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陪都盛京</b></h1> 清廷迁都北京后,实行“两京制”,由于“龙兴圣地”的重要地位,尊称盛京为陪都(也称留都)。<div> 清廷派兵驻防盛京,设盛京将军管辖东北地区;比照京城管理机构,设置盛京五部。</div><div> 为不忘先祖开基之艰难,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帝十次东巡祭祖,对盛京的皇宫、陵寝、城池等进行修缮和增建、扩建。</div> <h1><b>1. 陪部建制</b></h1> 清朝定都北京后,原在盛京的“中央机构"和各部院、八旗衙门等,均随皇帝迁往北京。为突出盛京的显赫地位,清廷取法明朝"陪京"制度,实行"两京"制,在陪都盛京建立了新的官署体制。<div> 所谓“两京"之制,即指一个王朝在其正式首都之外,对处于国内重要地区的另一座城市,赋予或保留类似京城的地位。</div> <h1><b>2. 盛京将军</b></h1><div><br></div> 全称镇守盛京等处将军,是统辖盛京的最高军政长官,主要负责盛京地区的军政事务,专事统治旗兵及旗民。<br> 清廷迁入北京后,设内大臣留守掌盛京地区军事政务。<div> 康熙时期,改设镇守辽东等处将军,后又改镇守奉天等处将军。 </div><div> 乾隆时期,定设镇守盛京等处将军,兼任盛京内务府大臣并三陵总理事务大臣。<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b>4. 奉天府</b></h1><h1><br></h1><h3> 1657年为旗民分治,以"奉天承运"之意,在盛京设立奉天府,管辖地方民政。</h3><h3> 最高行政长官称府尹,领府丞、治中、理事通判等员。初设两州、六县、三厅,康熙时期增置锦州府,乾隆时期管辖区域又有所增加,先后辖四厅、五州、十四县。</h3><div><br></div>1.奉天府印。 2.奉天府形势图。 3.盛京奉天府管辖四区图。 4.盛京行政事务文书档案<br> <div><br></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清帝东巡</b></h1> 清代皇帝倡导“以孝治天下”,为不忘先祖开基之艰度,瞻仰先皇遣迹,从康照帝起,先后有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东巡盛京,展谒祖陵。<br> 盛京行宫的增建、陵寝的修缮以及道路交通的改善,都是在皇帝东巡期间完成的。<br> <h1>1. 增修陵寝</h1> <div> 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帝十次东巡盛京祭祖,时间跨度近160年,福陵、昭陵,在此时期,皇陵多次修缮,得到极好的保护。<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坐落于盛京城东郊的福陵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寝。</h1> <div><br></div><div><br></div> <h1>坐落于城背部的昭陵为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h1> <div><br></div><div><br></div> <h1>福陵、昭陵效果图</h1> <div><br></div><div><br></div> 五彩花卉蜥蜴<b></b>纹银盖罐(明) <div><br></div><div><br></div> <h1>霁红梅瓶(清),北陵果园出土; </h1><h1>黄釉瓷瓶(清),北陵果园出土。</h1> <div><br></div><div><br></div> <h1><b>2. 安达礼墓碑</b></h1><div><br></div> 皇太极病逝后,安达礼为表忠心,以身相殉,被葬于昭陵西边,为昭陵的右配墓。为旌表安达礼的忠义之举,按一品品级敕建墓碑并赠谥。<div> 墓里出土遗物多件。 <br> 清安达礼墓碑与拓片<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b>3. 筑建行宫</b></h1> 皇帝东巡期间要在盛京停留几日,乾隆帝第一次东巡后便下令在先祖皇宫区域增建行宫。先是建造了东巡期间皇帝处理朝政之所,太后、帝后寝宫等;之后陆续建成娱乐场所及藏书楼等;将原盛京大庙移建于大清门东,使盛京更加符合中原文化的都城规制。<div><br><h1>1. 乾隆时期盛京故宫示意图。 2. 康熙时期盛京故宫示意图。</h1></div> <div><br></div><div><br></div> <h1><b>4.盛京叠道</b></h1><div><br></div> 盛京叠道,又称盛京御路,它是连接陪都与京城的重要通道,为皇帝东巡的御路和通讯的驿道。<div> 皇太极时期,修筑了盛京至辽河大路一段,清入关后为东巡所需,又修筑辽河至广宁一段。</div><div> 盛京叠道的修建缩短了盛京与北京里程,加强了盛京与关内的联系,使盛京成为东北的交通中心和枢纽。</div><div><br><h1>1.盛京叠道路线。 2.永安石桥</h1></div> <div><br></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陪都风貌</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清廷迁都北京以后,大量人口“从龙入关”。为保护龙兴之地,开始实行封禁制度修建柳条边。</div><div> 康熙后期,关内部分八旗官兵重回辽沈故里驻防;同时,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一些农民也流入盛京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推动了城市的发展。</div><div> 康熙时期在原有方城外增筑关墙,沈阳城就有了"八门八关"的区划。此后城垣、城楼、角楼又经过重修扩建,使沈阳城更加雄伟壮观。盛京经过近百年发展,汉人、旗人生活交织,呈现出多元文化特征,城市风貌千姿百态。<br></div> <div><br></div><div><br></div> 清帝多次东巡盛京,为城市发展带来空间,城市内外面貌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康熙时期,在盛京方城外增筑一圈圆形夯土关墙,又设八个关,开设八个边门与内城的八门相对应。沈阳城遂有"外圆内方"八门八关"之称。同时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具有中国北方特色的街巷胡同成为盛京主要标志之一。 <div><br></div><div><br></div> 盛京城呈棋盘式格局,城内纵横交错的街衢间,胡同密布,官衙府邸罗列其间。按照清末老城区八门八关内的地图粗略统计,其明确标注为“某某胡同"的小巷有<b>四百条</b>以上。 <div><br></div><div><br></div> <h1><b>盛京八景</b><br><br></h1><h3> 盛京作为陪都,受到来自清廷的厚待,城市环境得到更好的治理。由于有了皇陵、皇官、皇家寺庙等一些与帝王相关的建筑群落,盛京拥有着独特的景观,形成著名的“盛京八景”。</h3><h3> 在清代不同时期,“八景"的名称有所变化,其一说法是1.天柱排青、2.辉山晴雪、3.浑河晚渡、4.塔湾夕照、5.柳塘避暑、6.花泊观莲、7.皇寺鸣钟、8.万泉垂钓。</h3><h3> 盛京故宫"凤楼晓日"是另一说法提到的八景之一。</h3> <div><br></div><div><br></div> <h1><b>柳条边</b><div><br><h3> 皇太极建立清政权后,为保护“龙兴之地”,开始修建柳条边。历经皇大极、顺治、康熙三朝,工程基本完成,柳条边阻碍了人口流动,限制了城市发展。</h3><h3> 乾隆时期允许灾民出关进人关东禁区,史家称之为“弛禁"。由于关内移民的不断涌入,后来又荒废失修,柳条边形同虚设。 </h3><h3> 1840年以后,东北放垦弛禁,柳条边也随之废驰。</h3><h3> 1860年,出于通过开发东北进而增加税收、缓解土地矛盾的目的,清廷废弃了柳条边墙,从此开启了移民东北,即“闯关东"的新时代。</h3></div></h1> <div><br></div><div><br></div> <h1><b>市井生活</b><div><br><h3> 作为龙兴之地的盛京,拥有大量的皇家资产。其经济、文化发展及城市居住人员星现多元化特征,八旗旗人与普通百姓相杂居,有皇室成员、地方官员;有守官、守城、守陵人员等。人口的增加,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h3><h3> 1721年,皇四子胤禛代父到盛京祭祖,"见盛京城内酒肆几及千家"。</h3><h3> 乾隆时期,城市繁华,商家林立。人们的生活不尽相同,或传统古朴,或时尚尊贵,皇城根下的各色人等,走着既相似又不同的人生之路。</h3></div></h1> <h1><b>生活用具</b><br><br><div><h3> 盛京是由明朝的军事边城发展起来的,人们的生活随着城市的巨变也发生了变化。城市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也有了质的变化。从墓葬出土的一些器物看,清初广泛使用的陶器皿,经过很短的时间就被瓷制器具所代替。那些带有精美图案的生活用具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h3></div></h1> <div><br></div><div><br></div> <h1>1.青花仿鼓带盖瓷罐。 2.陶太极尊。 3.折腹陶盘</h1> <div><br></div><div><br></div> <h1>1.绿豆瓷碗。 2.瓷盅。 3.汝窑瓷盏。 4.青釉青花瓷碗。 5.青花瓷碟。 6.青花花卉纹瓷盘。 7.银十连环。 8.铜烟袋锅。 9.铜顶针。 10.青花小瓷罐。 11.玛瑙鼻烟壶。 12.九色套料鼻烟壶。</h1> <div><br></div><div><br></div> <h1><b>饰 品</b><br><br><div><h3>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除了必需的生活器具,材质珍贵的装饰品也进人了人们的生活,有首饰、陈设摆件等。佩饰材质以金银、玉为主。女子的头饰有金、银、铜制成的,既有满族特点,又有汉族式样。铜器摆件也很流行。</h3></div></h1> <div><br></div><div><br></div> <h1>1.料串珠。 2.铜蟹。 3.铜兽。 4.刘海戏金蟾铜摆件</h1> <div><br></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盛京文化</b></h1> 盛京是清朝的奠基地和陪都;自清初开始,逐渐奠定了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历经近400年发展,这里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动态发展的满族文化为基础,吸收借鉴了汉、蒙古等民族优秀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融合满韵旗风与儒士诗文、皇家礼制与民间习俗、中原传统与关东风情,展现出这方土地和百姓淳厚朴实、乐观向上、择善而从、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成为东北地区满汉融合文化形态的典型代表。 <h1><b>1.创制满文</b></h1><div><b><br></b></div> 1599年,努尔哈赤在民族崛起进程中,适应满族社会发展需要,命文臣额尔德尼和噶盖,以蒙古文字母拼写女真语言,创制满文,后称“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 1632年(明崇祯五年,后金天聪六年),皇太极在沈阳命文臣达海对满文加以改进完善,成为后来通行的"新满文"或称“加圈点满文"。<br><br><b>满文创始人</b><br>达海:觉尔察氏,满洲正蓝旗人。奉旨将老满文改制为新满文,被推为"满洲圣人"。<br>噶盖: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黄旗人,奉命与额尔德尼共同创制老满文。清大祖努尔哈赤赐号"扎尔固齐(汉意"断事官),地位仅次于开国五大臣。<br>额尔德尼<br>额尔德尼: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他和噶盖经清太祖指授,用蒙古文字结合女真语音,创制老满文。<br> <div><br></div><div><br></div> <h1>1. 《清太祖高皇帝谥宝》宝文。 2. 《清太宗文皇帝谥宝》宝文。 3.《大清受命之宝》宝文。 4. 《大清嗣天子之宝》宝文。</h1> <div><br></div><div><br></div> <h1><b>2.满文字体</b><br></h1><h3><br></h3><h3> 满文在努尔哈赤时期创立,经皇太极时期改进,清定都北京后将满、汉两种文字确定为官方文字,将满文称为“清文”或"国书",大量使用于官方档案和旗人生活中。<br> 清中期,宫廷中仿照传统汉字形成楷、行、草、篆四种满文书体。楷书主要用于书籍刊刻以及诏令、奏折等正式公文;行书使用最为广泛,凡书籍抄录、书稿起草、各级官署及官员间来往文书,以及公文档案汇抄存档等都经常使用;草书主要用于一些文稿起草和日常信件、札记;篆书初创于清定都沈阳期间,主要应用于皇帝宝玺和各衙署官印,至乾隆时期又有所创新,发展为满文三十二种篆书体。</h3> <div><br></div><div><br></div> <h1><b>3. 盛京赋</b></h1><h1><br></h1><h3> 1748年,清高宗命傅恒等人仿照汉文篆字,创制了满文篆字,共计32体,并确定了各体篆字的满汉合称,即玉筯篆、芝英篆、上方大篆、小篆、钟鼎篆、垂露篆、柳叶篆、殳篆、悬针篆、龙篆、穗书、鸟迹篆、垂云篆、鸾凤篆、科斗书、龟书、倒薤篆、鸟书、坟书、大篆等。从此,满文篆字种类增多,字体规范,名称统一。</h3><h3> 当时,为了推广新创制的满文篆字,曾用32体篆书满文刊印了乾隆帝首次东巡谒陵专为盛京而创作的诗词大赋《御制盛京赋》。</h3> <div><br></div><div><br></div> <h1>《御敕盛京赋》第八册</h1> <div><br></div><div><br></div> <h1><b>外文版《盛京赋》 </b><br></h1><h3><br></h3><h3> 《盛京赋》由法国传教士将其译成法文在西方传播,并引起广泛关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盛京赋》的译文后写道:"<b><i>中国皇帝万岁,他写诗歌,与众人和睦相处</i></b>",表达了自己对乾隆帝的赞美和崇拜。</h3> <div><br></div><div><br></div> <h1><b>4. 儒学传播</b><br><br></h1><h1></h1><h3>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以沈阳为都城的后金满族地方政权,开始推行"参汉酌金"的治国方略,注重吸收借鉴中原汉族文化和典章制度,选拔汉族儒生进入统治机构,并吸纳汉官的意见,建立六部和都察院、理藩院,又于崇德改元后,改原文馆为秘书、国史、弘文“内三院”,加强礼制和文化建设,对日后清朝定都北京发挥了重要作用。<br>清政府定都沈阳后,重用了很多汉人为重臣,代表人物主要有:</h3><h3>鲍承先:</h3><h1></h1><h5> 山西应县人,皇太极时期著名汉官、谋土,原为明朝将领,后降金,使用"反间计“珠杀囊崇焕。</h5><h3>宁完我:</h3><h3></h3><h5> 辽阳人,清朝初期大臣。精通文史,人值文馆,并履上建议,定官制、辨服色,论伐明策略,论考试取官。</h5>竟文程:<h5> 沈阳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先后辅佐过努尔哈赤、皇太极,被视为文臣之首。</h5> <div><br></div><div><br></div> <h1><b>5. 盛京官学</b><div><br><h3> 早在清太祖时期,就曾命满洲八旗各设学堂,挑选教师教授子弟读书。1631年,为使八旗子弟“读书明理”“忠君亲上”,命八旗贵族官员子弟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者,都入学读书。<br> 清入关后不久,盛京八旗官学得到恢复和发展,并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制之中,对盛京满族教育文化水平提高起到重要作用。<br> 主要官学有:<br> <b>盛京八旗官学</b>,即专门为八旗子弟设立的官办学校,又有左右翼之分。八旗左翼官学(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右翼官学(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镇蓝旗)。</h3><h3><br> <b>盛京宗室觉罗学</b>,雍正末年,皇帝命将宗室(近支皇族)和觉罗(远支皇族)子弟从八旗官学分出,另设盛京宗室学和觉罗学,沈阳俗称“皇学”。</h3><div><br></div><h3> <b>奉天蒙古官学</b>,主要招收邻近蒙古各部子弟(蒙古人旗子弟多就读于八旗官学)</h3></div></h1> <div><br></div><div><br></div> <h1><b>6.盛京萃升书院</b></h1><div><br></div><div> 盛京萃升书院,1719年,由时任奉天府府丞任奕瓕创办。</div><div> 1761年,将已停办之康熙书院旧区移置沈阳书院,遂改用萃升书院名。</div><div> 道光后期,盛京官民拼资扩建修缮,并以地方政府为责助、管理主体。清代后期因培养诸多科人才,与铁岭银冈书院、辽阳襄平院并称辽东三大书院。</div><div> 日俄战争后停办,民国时曾短暂恢复,未久复停办。<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b>7.文庙与魁星楼</b></h1><div><b><br></b></div><div> 文庙即孔子庙,始建于1629年,原只有正殿、戟门、棂星门等建筑。清入关后,从康熙初年沈阳设县起陆续重修和增建,至康熙末年,除原有建筑外,又增加了启圣祠、明伦堂、先贤祠、名宦祠等,体制渐趋完备。 <br>1905年毁于战乱。<br><br>1. 道光时沈阳举人缪公恩书“天下文明”匾(原悬挂于魁星楼内)<br>2.魁星楼,为祈求金榜题名学子祭拜之所。沈阳魁星楼位于万泉河北岸。上层供魁星像。因阁高踞城东河滨,“星阁晴霞“被列为旧时沈阳八景之一。<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1.清“万世师表"匾。 <br>2. 文庙: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神位的正殿。<br> 沈阳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后金天聪初年。内除摆放供位祭器外,还悬挂清朝历代皇帝为文庙题写的匾额。 盛京官员和儒生,每年定期于此举行祭祀孔子的典祀.<br>3. 沈阳试院:雍正末年建, 供奉天府举行府试、院试等使用。至乾隆时有大门、仪门、镜门、大堂、考房、鼓乐楼、箭亭等主要建筑,清末拆除改作他用。<br></h1> <div><br></div><div><br></div> <h1>“万世师表"匾:此为清代康熙皇帝于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到曲阜孔庙祭孔时御赐。 </h1> 之后康熙帝根据大臣奏请将此题字制成匾额,在全国各州府的孔庙大成殿内正中悬挂,从此名扬天下。<br> <div><br></div><div><br></div> <h1><b>8. 《四库全书》</b></h1><div><br></div><div>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1772年,乾隆帝出于加强文化统治和炫耀"盛世功德"的需要,下诏各省广为访求、采集民间遗书,汇送京师。翌年二月,开设四库全书馆,以采集、进献、内府原藏《永乐大典》等为源,委任纪晓岚等文官,正式开始修纂工作。 历时近十年,基本完成。</div><div> 全书分经、 史、子、集四部,汇集古来历代重要图书,包括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民族、社会、政治制度、宗教、天象、地舆、物产、文艺、哲学、美术、农、医、工商、算学及百家杂学等各方面的文献。<br></div><div> 《四库全书》编撰后,清廷为了夸耀其注重文事、增强全书的影响力,先后抄成七部,分别藏于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行宫文津阁、盛京皇宫文溯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和杭州圣因寺文澜阁。<br> 盛京皇宫文溯阁建于1781--1783年(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八年),与其他六阁均依今宁波范氏天一阁结构而建。阁外观两层,内为三层。中层东、西、北三面为环墙夹层。<br></div><div> 乾隆四十七年起,分六批将抄写完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及同藏《古今图书集成》由北京运至沈阳,至乾隆四十八年引弘历东巡至盛京前,全部入阁分架挪放完毕。<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 《四库全书》展厅设计的非常有特色,光影交错、明暗波动,晕黄烛影映衬着书中字句,呈现出细微却厚重的历史痕迹。<br></h1><h1> <b></b>参观者可在穿插其间的4个交互式电子屏幕上,翻阅此前珍藏于沈阳故宫文溯阁内7.9万余卷的完整版《四库全书》。</h1><h1>经部:</h1> <h1>史部:</h1> <h1>子部:</h1> <h1>集部:</h1> <div><br></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宗教文化</b></h1> 满族早期主要信奉萨满教。迁都沈阳后,从宫廷到民间仍沿袭萨满信仰,按制举行祭典。同时,也受汉族和蒙古族影响,建立了一些佛教和道教寺观。<br> 清入关后,由于外来人口增加和民族文化融合,盛京的宗教文化呈现出佛、道教为主,多元并存的格局。<br> <div><br></div><div><br></div> <h1><b>1. 萨满教</b><br><br></h1><h3> 萨满信仰是清代满族的重要民族文化特征。盛京堂子和皇宫中的清宁宫,是承载当时皇家萨满祭祀礼俗最重要的建筑。<br></h3><h3> 清入关前,努尔哈赤时期便在兴京赫图阿拉、辽阳东京城建堂子以祀神。1625年,迁都盛京后,又建堂子于盛京城东。</h3><h3> 清宁宫是皇太极与皇后居住的寝宫及皇家祭祀的神堂。其祭祀种类繁多,有朝祭、夕祭、日祭、月祭、春秋大祭等。清入关后,历代皇帝凡东巡盛京,必在清宁宫举行跳萨满祭神活动。<br><br></h3><h1>1.索伦杆。 2.满族民间祭祀时的萨满。 3.清初盛京堂子。 4.沈阳故宫清宁宫神堂</h1> <div><br></div><div><br></div> <h1>《钦定满洲祭祀祭神祭天典礼》</h1> <div><br></div><div><br></div> <h1><b>2.藏传佛教</b></h1><div><br></div><div>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清代以前主要流行于藏族、蒙古族居住区。 清太宗时期,为笼络蒙古族贵族、巩固发展满蒙联盟,对喇嘛教尊崇有加,兴建莲花净土实胜寺(俗称“皇寺”)。竣工之日,皇太极亲往礼佛并厚加赏赐。</div><div> 数年后,又请藏传佛教高僧精心规划,于四方近城处各建藏传佛教寺院并藏式佛塔一座,东曰永光寺、南曰广慈寺、西曰延寿寺、北曰法轮寺。<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1.铜鎏金无量寿佛像。 2.铜鎏金密迹金刚像。 3.铜大伟德金刚像。 4.铜马头金刚像。 5.铜佛像。 6.铜金刚像</h1> <div><br></div><div><br></div> <h1><b>3.汉传佛教</b><div><br><h3> 金定都沈阳后,对城内外长安寺等传佛教寺院多予保留,至清太宗时期,又新建慈恩寺、普济寺等。入关后的陪都时期,伴随佛教信仰各民族居民中的普及,盛京域此类庙宇迅速增加,并以民间出资建造为主,体现出文化融合背景下宗教文化发展变化趋势。</h3><div><br></div>1. 慈恩寺。 2.大佛寺。 3.大法寺。 4.般若寺<br>507 1.释伽摩尼铜佛像。 2.铜观音佛座像<br></div></h1> <div><br></div><div><br></div> <h1><b>4.伊斯兰教</b><div><br><h3> 据回族《铁氏家谱》等记载,清康熙初年,明末自辽西迁至沈阳的回族铁氏第四代铁率吾(名魁),已于小西关兴建沈阳第一座清真寺(俗称南清真寺),并由北京邀请阿匐主持寺务。此后,本寺附近发展为回族聚居区。至乾隆、嘉庆年间, 又有其他姓氏回族人在附近建成北清真寺和东清真寺。城郊一些回族聚居地也有小型清真寺修建,成为独具特色的回族宗教文化活动场所。</h3><div><br></div>1.北清真寺。 2.南清真寺。 3.东清真寺<br>4.盛京城所建寺庙<br></div></h1> <div><br></div><div><br></div> <h1><b>5.道教</b></h1><h1></h1><h3><br>满族早期即有关公信仰,迁都沈阳后对三官庙、城隍庙等也予以保留。清入关后,盛京道教观宇大量兴建,天齐庙娘娘庙、药王庙、天后宫、关帝庙等庙会也成为民间最重要的岁时节日。</h3>1. 太清宫<br><h3>1665年建成,道教龙门派第八代正宗传人郭守真创始。1765年(乾隆三十年)因水灾受毁开始扩建,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竣工,改称太清宫,成为东北道教的“十方常住丛林”。其“道院秋风"旧时被称为盛京城名景之一。</h3>2.关帝庙<br>3.天后宫<br> <div><br></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流人文化</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清代东北流人主要指清朝定都北京后,由关内发配东北的流放犯人。其流放至盛京地区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清初顺治、康州年间,直延续至乾隆、嘉庆时期,流人中有许多科举出身的朝延官员和江南绅衿,代表人物有函可、戴梓、陈梦雷、李呈样、陈之道、左想泰、戴国士、郝浴、孙肠、季开生等。 这些流人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在流放之后,仍然保持读书著述习惯,对盛京乃至辽宁地区的文化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br></div> <b>1.流人生活</b><br> <div> 盛京流人的生活状况虽比较艰苦,但清廷对发遣到这里的文化流人管理相对宽松,他们经主人(满洲八旗官兵)及相关官员允许,可以从事一些与文化相关的活动,诸如成为在职官员的幕僚、协助官府编撰方志、 教授学童读书、售卖字画古玩、行医占卜等等,对其在戍地附近的出行也无严格限制,客观上为其彼此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便利,也对当时盛京的整体文化状况产生了更多的影响。<br> <br><h5>函可,广东博罗人。1647年(顺治四年)因写《再变记》记述清军占领江南事获罪,于南京被捕,次年流放沈阳。先后在慈恩、广慈、普济等寺焚修讲经。居沈期间广交流人文士为友,并于顺治七年召集流人、僧、道等三十余人创立"冰天诗社”,为清代沈阳最早的文学团体。有《千山诗集》《剩人和尚语录》传世。</h5><h5><br>陈梦雷,福建闽县人。1682年(康熙二十-年)后,被诬告参与耿精忠叛乱而谪戍辽东。康熙三十七年皇帝东巡盛京时, 因献诗称旨获赦返京,并以奉旨主持编纂《古今图书集成》闻名。有《松鹤山房文集、诗集》 等多种著述传世。</h5><h5><br>戴梓,浙江仁和人。因擅长火器制造,创制出"蟠肠鸟枪"和"子母炮"。 后被人构陷,流放辽东。长期居于沈阳、铁岭,吟诗作画自娱,晚年以售卖字画为生。有《耕烟草堂诗钞》四卷传世。</h5><h5><br>戴亨,戴梓第三子,出生两月时随父流放至盛京。一生专于诗文,创作颇丰,诗声颇高,与李错、陈景元一起被誉为当时蜚声文坛的“辽东三老"。现存有《庆芝堂诗集》 18卷。收录诗文一干多首。</h5><br><h5>裕瑞,清宗室。因天理教攻打皇宫等案贬发沈阳圈禁。工诗文,善书画,交游广泛,作品颇多。所作《枣窗闲笔》,是关于《红楼梦》评述的早期资料,颇为研究者所重。另有《沈居集咏》等多种诗文著述传世。</h5></div> <div><br></div><div><br></div> <h1><b>2.流放地区</b></h1><h1><br></h1><h3> 清代盛京文化流人主要居地,为沈阳及周边的铁岭、尚阳堡 和抚顺、辽阳。这些地方的城市风貌、山川景物、古迹名胜和人文风情,也成为其诗文作品涉及的重要题材。</h3><h3> 由于清代初年盛京地区汉族人数较少,留存的诗文作品有限,这些文化流人的诸多作品,也成为了解当时沈阳及周边地区自然和人文状况不可多得的重要依据,对后世本地区的文学艺术创作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h3> <div><br></div><div><br></div> <h1><b>流人生活图</b></h1> 这是一幅玻璃雕刻图,在彩色光影的映衬下同,美轮美奂。全图共四个场景:<br> 1.《耕烟草堂诗》:流人戴梓,擅长火器制造,有《耕烟草堂诗钞》四卷传世。<br> 2.《春日泛舟沈水》:出自戴梓《春日泛舟沈水》一诗。<br>沈水流无尽,春山草渐青。<br>漫携邻舍酒,去泛野人舲。<br>好鸟啼芳树,孤云落远汀。<br>啸歌迟日暮,白眼醉还醒。<br> 3.《古今图书》:流人陈梦雷,奉旨主持编纂著名的《古今图书集成》。<br>4.南塔柳阴下口占<br>清•戴梓<br>花事看都尽,柳阴犹可怜。<br>轻烟蒸白塔,柔浪拍青天。<br>移后应多悴,攀馀未许眠。<br>灵和旧风日,回首忆当年。<br><br>口占,即兴作诗词,随口吟诵出来的作品。<br><br> 5.《冰天诗社》<br>冰天诗社,文学社团。由盛京流人诗僧函可、左懋泰及其众子侄、、戴国士及其子戴遵先等组成,共三十三人。得诗三十二首。后又社集一次,得诗五十四首。<br><br> 6.本句诗出自下面的诗:<br>山鬼四章章四句•释函可<br>明月在天,塔影在地。北风凄凄,惟吾与尔。<br>塔影在地,明月在天。汝不我处,人谁汝怜。<br> <div><br></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盛京风尚</b></h1><div> </div><div> 盛京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在清朝定都北京前后近400年的历史岁月中,产生、发展并积淀而成的。其中的许多方面,历经时代的检验,得以保留和升华,成为遗存的文化财富,对当代和后世产生长久的影响。<br></div> <b>1. 国服旗袍</b><br> 清朝定都北京后,伴随统治者对"剃发易服"政令的强制推行,在"男从女不从"的原则下,满族男子的服式和发式与汉族已无明显区别。而女性服饰,则有"旗装”的八旗女子与上衣下裳(裙)"民装"的汉族女子的显著区别。 此后的旗袍即指“旗女之袍",并经过200多年发展,成为近代“改良旗袍"的直接借鉴对象。<br> <div><br></div><div><br></div> <h1><b>2.蓝地刺绣龙袍</b><br></h1><h3> </h3><h3> 龙袍,是古代帝王的正式礼服。这件龙袍,以其深邃的蓝色为底,绣以金线云龙纹,不仅色彩沉稳、工艺考究。<br> 在龙袍的刺绣上,金龙纹样栩栩如生,它们或正龙沉稳威仪,或行龙矫健灵活,辅以祥云锦地,下幅杂宝立水,海水江崖,寓意着“一统山河、万世升平”。</h3><h3> 龙袍上共计金龙九条,分别位于前胸、后背、两肩及前后衣襟下部,里襟上绣有一条升龙,以保持布局上的均衡对称。这样的设计,既符合“九五之尊”的象征意义。</h3> <div><br></div><div><br></div> 除了金龙和十二章纹,龙袍上还可能绣有海水江崖、八宝立水、祥云纹、蝠纹等其他吉祥纹样,这些纹样进一步增添了龙袍的华贵与吉祥寓意。 <div><br></div><div><br></div> 龙袍的袖头是马蹄形,叫马蹄袖。皇帝为了时刻提醒自己是“马背上的民族”,以骑射得天下,不能忘本。 <div><br></div><div><br></div> <b>3.百戏活动</b><br> 百戏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包括杂技、角抵、幻术、游戏等,尤以杂技为主。至清代满族已将这种民间的艺人表演活动带进了宫中,并成为了国家庆典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宫廷娱乐活动。如今此项活动仍然延续下来,并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之一。<br> <div><br></div><div><br></div> <b>4.冰上活动</b><br> 清初,东北民间滑冰、竞赛习俗已然形成。据史籍记载,努尔哈赤就曾率众在大子河冰上举行大规模比赛活动。到乾隆一朝,这种冰嬉活动正式成为一项清宫仪典,也成为校检八旗子弟冬季军事训练的重要方式。现今,沈阳地区冬季冰上运动仍保持着浓郁的东北传统特色和地方民俗特点。<br> <div><br></div><div><br></div> <b>5.渔猎文化</b><br> 满族是渔猎民族,捕鱼、狩猎文化由来已久,并盛行于清朝。渔猎方式世代传袭,形成了颇具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渔猎风俗。<br> <div><br></div><div><br></div> <h1> 明末清初,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城沈阳,凭借天赐良机,孕育了紫气东来的王朝奇迹,成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从天眷盛京开始富饶形胜之地顺势发展,从古辽东军镇成为雄踞山海关外的帝都、陪都,并藉此续写了近现代城市历史中新的辉煌篇章。</h1> <div><br></div><div><br></div> <h5> 声明:文字说明部分,是根据照片整理抄录而来,还有的来自网络,在文字的组织编写中,可能有谬误之处,请不要作为正式资料使用。</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