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吉兰泰盐场广袤的土地上,老房子静静伫立,它们承载着岁月的故事,见证了盐场的发展变迁,更是无数职工温暖的家。这些职工住房,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书写着吉兰泰盐场从建国初期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建国初期,吉兰泰盐场的居住条件极为简陋。那时,仅有供蒙卡工作人员办公居住的数间土房。1950 年,阿左旗人民政府派人接收吉兰泰场务所后,管理人员只能在蒙卡中借住。这数间土房,身兼数职,既是办公的场所,也是管理人员生活起居的地方,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默默为盐场的运转提供着最基本的保障。1952 年的春天,给吉兰泰盐场的职工住房带来了一丝新的希望。在蒙卡附近,两栋土木结构的职工宿舍拔地而起,总面积达 798.70 平方米。这两栋宿舍,主要作为单身宿舍使用。在那个时期,只有极少数职工带着家属,而住房则由领导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派。这些土木结构的房子,虽然简单朴素,但对于单身职工们来说,却是在异乡的温暖港湾,为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提供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1953 年,盐场的住房建设又迈出了新的一步。654.50 平方米的土木结构平房建成。这些房子有着独特的建筑格局,每 3 间为 1 套,每套住 2 户人家。两边的房间作为卧室,中间则是共用的厨房。这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职工们基本的生活需求,邻里之间也因为共用厨房而多了几分亲近和热闹。在厨房中,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弥漫着生活的烟火气息,职工们在这里分享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建立起深厚的情谊。1955 年,职工住宅迎来了一次小小的升级。原来的土地地面被改建为红砖铺地,天花板上也吊起了花顶棚。这看似微小的改变,却让职工们的居住环境有了质的提升。红砖地面不仅更加整洁,也增添了几分美观;花顶棚的出现,让房间显得更加温馨舒适。这些改变,体现了盐场对职工生活的关心,也让职工们感受到了生活在慢慢变好。随着时间的推移,1956 年,584.28 平方米的家属住宅建成,为更多带着家属的职工提供了稳定的居住之所。家属们的到来,让盐场充满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孩子们在院子里嬉笑玩耍,女人们在厨房忙碌着饭菜,男人们则在盐场辛勤工作,一幅温馨的生活画卷在盐场徐徐展开。1957 年,1195 平方米的职工住宅落成,进一步缓解了住房紧张的局面。然而,1958 年,随着外地 100 余人被召为固定工且大多带着家属来到吉兰泰盐场,职工户数急剧增加,住房问题再次凸显。有的职工甚至一人带着七八名家属,住房的压力可想而知。命运似乎总爱考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1959 年 7 月 20 日到 22 日,连降三次暴雨,无情地冲击着盐场的房屋。这场暴雨成了一场灾难,40 间房屋轰然倒塌,37 间房屋裂缝严重,难以居住。而当时仅有 36 间职工家属房,在灾难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这些老房子,见证了吉兰泰盐场的兴衰起伏,见证了职工们的奋斗与坚持。它们不仅是职工们居住的场所,更是盐场发展历程的实物见证。每一块砖瓦,每一道裂缝,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它们承载着职工们的青春岁月,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希望与梦想。尽管岁月变迁,如今或许这些老房子已不再是职工们的主要居住场所,但它们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情感意义,将永远铭刻在吉兰泰盐场的记忆中,成为这片土地上最珍贵的宝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