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蕴深,水土养育人(有你们村吗?)

沧海一粟

<p class="ql-block">文化底蕴深,水土养育人(有你们村吗?)</p><p class="ql-block">牛尾河 大陆泽文学社</p><p class="ql-block">东固城</p><p class="ql-block">东固城位于任县东南部,在县城东7公里处,距西固城乡驻地0.3公里,顺水河、任辛公路分别从村西和村中穿过。</p><p class="ql-block">据明、清《任县志》载,汉高祖(刘邦)六年(前201年)始建任县,治所在固城。历经西汉(前201-公元25年)、东汉(25-220年)、三国(220-265年)、西晋(265-317年)4个朝代,治所在固城528年。公元328年,东晋后赵石勒将治所从固城迁到今县城东北18里(约杨固一带),建苑乡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治所从苑乡城迁回固城;唐至德二年(757年),将治所迁徙今县城,治所在固城262年。古代历史上,县治所曾两次建于固城,共历经7个朝代、790年。可见,固城在任县历史上,曾是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的中心。</p><p class="ql-block">另据史料考证,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封毛泽为张侯。毛泽死后葬于东固城北1.5公里处,墓高7米,占地2亩。当地人称张侯墓为神堂疙瘩。</p><p class="ql-block">2008年,该村有609户,2777人,4695亩耕地,粮食总产3517吨,棉花总产104吨,人均纯收入4328元。1988年,该村在村东北建苹果园600亩,年产量100万斤,年创经济效益100万元,是县内最大的果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东盟台</p><p class="ql-block">东盟台村位于县城东13公里,在骆庄乡人民政府驻地正北3公里,南澧河、沙洺河分别从村西、村东穿过。</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晋永嘉六年(312年)十二月,晋将王浚遣都护王昌率诸军及辽西公疾陆眷、匹磾、文鸯、末杯诸部众5万,攻勒于襄国。疾陆眷屯兵渚阳,攻襄国北城,石勒密凿北城为突门二十余道,命孔苌督锐座自突门出击,不能兑而退,末杯追入垒门被俘。疾陆眷退屯兵渚阳,石勒以末杯为人盾,遣使求和于疾陆眷。疾陆眷许诺,并与石虎盟于渚阳,建台于此村。因位于县城东,故名东盟台。</p><p class="ql-block">该村以经营农业为主,盛产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2005年以来,村成立“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小杂粮种植合作社”,搞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2008年,该村有829户,3481人,耕地6090亩,粮食总产4798吨,棉花总产49.8吨,油料总产49吨,人均纯收入4141元。</p><p class="ql-block">该村有大光寺佛教寺院一座,占地1.2万平方米,住僧3人。县内和周边县市的善男信女常到寺院拜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台南</p><p class="ql-block">台南村位于县城东南8公里,前、后台南距西固城乡人民政府驻地分别为1.1公里、0.17公里,顺水河紧靠村西穿过,村口水泥路向北直通任辛公路。</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载,隋朝开皇五年(585年),在前、后台南之间建有“清凉寺”,唐代(武周)武则天和明代正统、成化、正德、嘉靖年间重修。清凉寺方园18亩,房200间,古树500余株,住僧300余人,为县内最大的寺庙。清代末,僧去寺空。后,寺庙毁于战乱。民国时期,寺址建为台南小学。现寺原址留有隋槐一株和隋柏一株,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存有重修清凉寺碑一块和槐仙碑一块。</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18日,为纪念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霍子瑞,在台南小学前立“还我河山”碑。现此碑仍在。</p><p class="ql-block">2008年,村有367户,1738人,3330亩耕地,粮食总产2364吨,棉花总产21吨,人均纯收入4323元;后台南村有276户,1286人,1710亩耕地,粮食总产1222吨,棉花总产14吨,人均纯收入4328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河头</p><p class="ql-block">河头村位于任县西南部,距任城镇人民政府驻地4公里,牛尾河、邢德公路分别从村西和村北交叉穿过,村北侧是任县最大的工业聚集区。</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载,南北朝时期,该村游雅任北魏太子少傅、雍州刺史等职;其弟游明根,官至议部尚书;游明根之子游肇,官至尚书右仆射。史称“三游”,曾参加改革律令,闻名当世,被后人称颂。</p><p class="ql-block">明代,大宋村赵文炳,官居巡按,从牛尾河上挖一水渠,通至大宋,名为“饮马沟”。因水渠的源头紧靠此村,故遂称河头。</p><p class="ql-block">1983年,县城东北一里许的游雅墓,被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0月,又被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8年,该村有527户,2391人,3462亩耕地,粮食总产2730吨,棉花总产16.4吨,油料总产5.5吨,人均纯收入4293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双蓬头</p><p class="ql-block">双蓬头村位于任县东南端23公里,在辛店镇人民政府驻地桥西村南4.5公里处。</p><p class="ql-block">据寒山寺碑刻等史料记载:唐代诗僧寒山与天台山国清寺寺僧拾得云游燕赵,来到古城任县东南一个地方,这里平畴无际,河渠纵横,花红柳绿,稻浪飘香,可谓北国江南。二人遂在此结草为庵,修真养性,并用土方草药为民疗疾,不取分文,专以慈悲为怀。寒山还经常诵经、吟诗。数年后,乐以四海为家的寒山离庵云游,在苏州城西十里的枫桥畔“妙利普明塔院”落脚修炼。拾得也弃庵而去,找到寒山。二人在此广结善缘,专做消灾弥劫的大善事。寒山德高望重,最受尊重,遂将“塔院”改为“寒山寺”。</p><p class="ql-block">双蓬头因地势而得名“双凤头”村,为了纪念寒山、拾得,取二人蓬头笑面之意,而改名为双蓬头村,又称双仙里。当地有寒山、拾得二人活动留下的遗址“神仙小道”、“神仙井”等,遗迹有“仙里桥”、“和合桥”和“天台寺”。</p><p class="ql-block">该村是县内最大的行政村。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狠抓植树造林,2006年建成了“千亩农林复合经营区”。2008年,全村1625户,6727人,9543亩耕地,粮食总产6075吨,棉花总产152吨,油料总产21吨,人均纯收入4262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十里亭</p><p class="ql-block">十里亭村位于县城北5公里,在大屯乡人民政府驻地东2公里处,邢德、永官公路分别从村西、村北交叉穿过。</p><p class="ql-block">据《任县志》载,清代弘治六年(1493年),该村王震得举进士,任“户部主事”。后任“员外郎中”,负责出纳钱谷,甚是称职。继由郧阳知府升河南参政,再升布政使。嘉靖初年(1522年),任应天府知府。在任期间,为了节省开支,将上元、江宁等地的花园夫遣散,紧缩各衙门的器具用费,节俭银千余两。又核实江滩芦苇地一千多顷,给百姓租种,来解决各州县的里甲费用。离职后,将历年所买书籍全部献给府学,以便学生阅读。其孝思忠厚到老不衰退。至今,他为官清正、勤俭持家、关爱民生、忠厚待人的传奇故事,仍被当地民众称颂。</p><p class="ql-block">2008年,该村有161户,650人,1110亩耕地,粮食总产574吨,棉花总产4吨,人均纯收入4200元。因该村处在邢德、永官公路交叉口,商贸活动比较发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大宋</p><p class="ql-block">后大宋村位于任县南部,在县城东南4公里处,村南近靠顺水河,村内水泥路向北十公里直通任辛公路。</p><p class="ql-block">该村是个古村。据史料载,南宋年间,宋、金在此交兵,各村皆置两种旗,宋兵到悬宋旗,金兵来挂金旗,唯独该村倡议同保大宋,特赐名大宋村。后以顺水河为界,分为前、后两村,故按方位称后大宋村。</p><p class="ql-block">明代,该村出了个赵文炳,字为光,号含章。隆庆四年(1570年)乡试得举,应选入仕,曾任山东新城和山西垣曲县令,后任御史中丞、湖、广巡按、陕西道监察史等职,是县内明代杰出的忠孝贤臣。他清正廉洁、忠于国家、关爱民生、与人和睦、轻财厚友、关心地方公益事业的诸多传奇故事,在民间广为称颂。至今,后大宋学校操场北侧,有明代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赵含章墓志表,即巡按赵文炳碑。1980年,此碑被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赵巡按为民建水渠的“饮马沟”和防洪保安的“亮马台”部分遗址仍在。</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该村在邢台市棉织厂工作的王进元,195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军属谢巧月,1959年首次出席“全国烈军属残废军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获奖章一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任县化肥厂工作的李玉山,1983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称号,获奖章一枚。</p><p class="ql-block">2008年,该村有833户,3465人,4100亩耕地,粮食总产3430吨,棉花总产49吨,人均纯收入4323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留垒</p><p class="ql-block">留垒村位于辛店镇南部,在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处(含孔留垒、杨留垒、辛留垒、留垒4个自然村),留垒河从村西穿过。</p><p class="ql-block">据《任县志》载,清代顺治十一年(1654年),该村刘滋中举,十八岁登进士第,任江南绩溪县令。绩溪向来难治,其民好讼争尚械斗,有的积怨颇深,历十几年不能和解。刘滋到任后,出榜谕示,晓之以理,百姓皆服。接着又严惩巨猾奸恶,使绩溪顽劣之人慑伏。从此,恶习陋风才真正解除。</p><p class="ql-block">绩溪多梯田,雨多时,水涨,梯田被冲毁;雨少时,又无法浇灌,刘滋就想法蓄水防旱,疏水排涝。使旱涝有备。并捐资修建学校,兴办教育,除民患,兴水利,诚心诚意为当地百姓造福。</p><p class="ql-block">刘滋任吴县县令。吴县地近运河,漕政文牍堆积如山,他留心检查,使积案在五年间得以清理。当时,吴县有很多名宦大族,遇事让县令多有照顾;刘滋则一律依法论断,杜绝说情陋习,百姓称赞他公平。他建立养济院,来帮扶穷人,建养生院,来收养孤儿,深得百姓拥戴,百姓给他织衣庆寿。</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刘滋被派云南任同考官。他以选拔真才、培养士风为志向,试卷都亲自评阅。他在任三年,拒收考生礼物,州县依例供给,他也不要。平阳发生地震,他还捐资千金,以赈灾民。</p><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刘滋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至今,“刘滋下江南”的传奇故事,在县内仍广泛赞颂。</p><p class="ql-block">2008年,该村有1348户,5505人,8407亩耕地,粮食总产5537吨,棉花总产130吨,油料总产30吨,人均纯收入4388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永福庄</p><p class="ql-block">永福庄村位于任县中部,在县城东北8公里处,为永福庄乡驻地,杨官公路从村中穿过。</p><p class="ql-block">该村是个古村,唐代叫太平乡,宋代为北留寨。据史料载,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任县程尔寨村农民杜起(又名杜拔宇),为治理大陆泽水患,亲自赴京告御状。皇帝准奏后,即派怡贤亲王允祥进驻北留寨疏通河道,并下拨工银数以万计,动用十八个村的民工挖河排水,使周围的沼泽地变为良田,年年获得丰收。故此,将北留寨更名永福庄。村民为纪念怡亲王的功绩,在村西修建怡亲王祠。</p><p class="ql-block">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该村涌现出30名革命烈士,是县内为国捐躯烈士中最多的村庄之一。</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该村刘正山任任县县委书记。1939年,他按照上级指示,组织群众开展改造地形活动,阻挡日军车辆通行。1940年,为配合“百团大战”,他带领游击队、民兵、群众1000多人,参加最大的一次“破路”行动,对平汉线高邑至沙河段展开破击,锯线杆和电话线,使敌人的通讯处于瘫痪状态。1941年,日军对游击区多次轮番扫荡,他组织干部、民兵、群众与敌周旋,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敌人曾两次烧毁他家的房屋,牵走家中牲口,逼迫家人流离失所。1942年,日伪特务将他的父母、伯父、岳父、姑父、妻子、弟弟、妹妹等10多人抓到邢台宪兵队监狱,受尽酷刑,其父刘兴起、伯父刘长庆惨死在狱中。1943年3月,刘正山被任命为第二军分区宣传主任,在赴职途中被捕,壮烈牺牲,时年26岁。</p><p class="ql-block">1975年,该村在县革委会任副主任的女干部赵英梅出席了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任县迄今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该村是全县最大的自然村,分5个行政村。2005年以来,进行农业综合治理开发,改造了大量中低产田,多数耕地成为标准良田。永三村建立了农业生态园区,永二村建起了生态养殖区。2008年,该村共有2366户,9493人,18739亩耕地,粮食总产15135吨,棉花总产161.44吨,人均纯收入4344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程寨</p><p class="ql-block">程寨位于县城东部,在骆庄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处,任辛公路从村北穿过。</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载,清代雍正初年,程寨村出了个治水英雄,名杜起(杜拔宇)。他性格豪放,勤奋好学,颇有志向。当时,县属九河下梢,众水汇聚陆泽地区,历来水患频繁,民生艰苦,杜起对治水尤为关心。其村南二里有条河,久已淤塞,不能通疏。康熙年间,乡民曾商议疏通,并会通县令数次,呈文顺德府知府,但因事牵多方,不得允许。杜起毫不失志,他跋山涉水,不畏艰险,亲历九河上下巡视水势,详察河源,得知北至内丘,南到沙河十七川之水皆归陆泽。他又自穆家口、崔家楼、马家店、王甫堤一直到宁晋泊,沿途审度形势,调查地情,使诸之事了如指掌。他胸有成竹,锐意进取,决心疏通老滏河,使水北归宁晋泊,再由北泊流入天津直达大海,彻底解决县域水患。于是,他变卖家产,携资进京,设法求见总管水利的怡贤亲王允祥。亲王看了呈文,甚觉合意,便很快转奏给雍正皇帝。不久,勘水之令下达,怡贤亲王奉命查勘水利。这时,隆平县因老滏河流经其境,认为疏通此河将受其害,他们会同了全县官绅,进见亲王,竭力阻挠疏河。杜起并不恐惧,挺而抗争。他说:“你们不效法大禹治水以除公害,而学白圭专营私利,疏导滏河水归北泊,再由北泊直通大海,隆平何受其害。”亲王听后大喜,说道:“是啊,滏河水流北泊,就不能由北泊归流大海吗?并郑重宣布:“本亲王此次勘河是奉命而来,任何绅民不得抗拒。”于是,疏河决议遂定,并委派人员督促动工。朝廷拨发工银数以万计,全县动员民工一万五千人,于雍正四年(1726年)三月,疏河工程正式启动。杜起陪同亲王和县令及全县官绅进驻北留寨,积极参与疏河事务。由于上下齐心,全力以赴,使治河工程进度很快。未及一月,北至穆家口,南至张家口,四十里地的澧河干道全部竣工,并以挖河之土,两岸筑堤,使水归河流,积污尽除。</p><p class="ql-block">自此,万顷浸淤之地,变成沃土,秋麦连年丰收,百村唉叹换为千家乐曲。至今,滨泊百姓尚谈杜起之功德。</p><p class="ql-block">2008年,该村有767户,3190人,3928亩耕地,粮食总产2988吨,棉花总产43.6吨,人均纯收入4160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环水</p><p class="ql-block">环水村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在邢家湾镇西南部,距镇人民政府驻地4公里,村西南是顺水河、南澧河、沙洺河、留垒河的汇合处,邢(台)德(州)公路从村北穿过。</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载,该村曾位居大陆泽腹心一高地,四面环水,村民以捕鱼种藕制扇编筐箩簸箕为生。因村突出水面,犹如一张出水荷叶,被誉为“荷露承珠,莲花发藕”,曾称“荷花村”。清代顺治年间,曾欲修塔,俗称“塔台”。清代末年,按地理环境,改名环水村。</p><p class="ql-block">该村人杰地灵。清代出过大诗人刘永锡、刘书旗,曾写过多首吟诵大陆泽风光的华丽诗章;清宣统末年刘书旗曾为《任县志》作序。</p><p class="ql-block">本村崇尚武术,有闻名遐迩的“王家拳”;太极拳名家王其和即是该村人。尤其荣耀的是,1938年7月4日,八路军129师政委邓小平同志到南宫视察冀南抗日根据地,为避开日伪据点,曾夜宿环水村东刘家台,老拳师王景芳(王其和之子)亲自为邓小平澧河摆渡。</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在解放战争后期,该村籍干部张贵藏等,率领500多名民兵骨干组织的担架队支援太原战役,荣获冀南军区、前线指挥部、129师司令部授予的“支前模范”等锦旗3面。1962年8月-1964年12月,张贵藏同志曾任任县人民委员会县长;其长子张洪义,1985年12月-1993年4月,先后任任县人民政府县长、宁晋县人民政府县长和威县县委书记;1993年5月始,先后任邢台市副市长、邢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长等职。</p><p class="ql-block">2008年,该村有1150户,4684人,9117亩耕地,粮食总产7023吨,棉花总产20吨,油料总产57.4吨,人均纯收入4349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南留寨</p><p class="ql-block">南留寨位于任县中部,距县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属西固城乡,在乡政府驻地西固城西北3.7公里处。据《郑氏祖碑》载,该村在唐贞观年间(627-649年)为南太平乡。宋代,因坚持抗金,更名南留寨。</p><p class="ql-block">在近现代史上,该村是名人辈出的地方,耿毅、耿万福等均为该村人。耿毅(1881-1960年)字鹖,中国国民党党员,他自幼好学,立志报国。1903年考入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1907年任保定陆军学校教员,同年加入同盟会,组织成立了广益学社,并结识了孙中山。之后,跟随孙中山一起南征北战,曾参加护法战争、北伐战争,极力反对袁世凯复辟和军阀统治。大革命失败后,与孙中山流亡日本。回国后,因反对蒋介石独裁专制,被扣押二年。之后,他继续从事革命斗争。解放北平时,曾动员傅作义起义,为北平的和平解放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他历任国民党广西第一任支部长、第三军总参议、惩戒委员会委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九江镇守史、北平核察院专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民革”河北省第一届副主任委员、省文史馆馆长等职,是任县籍最著名的爱国人士。</p><p class="ql-block">耿万福(1905-1994年),1931年11月在江西“宁都暴动”中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任县少有的参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干部。土地革命时期,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参加了在甘肃张掖、武威一带的河西战役。抗日战争时期,曾先后担任八路军供给部会计训练队主任、供给学校教育长、校长、延安物资局分公司副经理、陕甘宁边区缓德分区贸易公司永兴公司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东北军区西满军区后勤部经建处长、嫩江军区供给部政委、西满财委会计科科长、东北军区后勤司令部审计处处长、五十军后勤部部长、东北军区后勤财务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副部长、营房部部长。沈阳军区后勤部第六干休所副军职离休干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其妻梁秀敏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任县最早的中共女党员。</p><p class="ql-block">2008年,该村共有701户,3220人,5935亩耕地,粮食总产4748吨,棉花总产301吨,人均纯收入4323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岭南</p><p class="ql-block">岭南位于县城东北10公里,在永福庄乡人民政府驻地北1.5公里处,乡村水泥路向西、向北直通邢德公路。</p><p class="ql-block">据新中国成立后的首部《任县志》载,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岭南村出了个英雄人物李老功(又名李保全)。1903年出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受革命思想的影响,青年时代就联络本村乡亲成立贫民会。为对抗富户,他从隆尧请来师父习武。1927年初,他组织建立大刀会,任会长,会员发展到永福庄、冯村、北张、大屯等地。他提出“联穷人、平内患、除帝国、争自由”的口号,武装群众歼土匪,除恶霸,保平民,护村庄,在任县北部影响很大。同年6月,他和刘文忠(刘子厚)、刘振河等人率大刀会、红枪会等农民武装数千人,一举攻占了任县城,收缴了保安队、警察局的武器,赶跑了县公署官员,建立农民政权,推荐岭南村王老太为县长。之后,他又率领农民武装攻占了巨鹿、邢台等县城,并参加北伐讨阎战争。1933年,县内土匪活动猖獗,他在岭南等村组织自卫队,除霸反匪,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935年,在轰轰烈烈的“冀南暴动”中,他组织贫苦农民砸毁地富村政权。同年底,李老功被捕,敌人采用竹签扎、跪铁鏊等多种酷刑,他宁死不屈。1936年5月,经地下党组织营救出狱。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他和隆尧霍子瑞,在任县、隆尧等地招集爱国青年,组织武装力量,先后3次组织500余名兵员参加冀西游击队,李老功任参谋长,后任129师385旅团参谋长,随之又调入冀南军区司令部任参谋。1939年8月14日,李老功在执行任务时被捕,壮烈牺牲,年仅36岁。</p><p class="ql-block">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等期间,岭南村涌现出不少革命烈士,他们的英名将载入历史史册。</p><p class="ql-block">2008年,该村有1285户,5602人,11849亩耕地,粮食总产9817吨,棉花84吨,人均纯收入4325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街</p><p class="ql-block">西街村位于任县城内,老大街西端,是典型的城中村。县城主干道之一的建设路和县城商贸最繁华的通济街(人称“商品街”)从村内穿过,人员密集,交通发达,道路成网,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齐备。</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载,任县清代最大的官吏苗澄就出生于西街村。他自幼博览经史,尤其精读细研毛诗。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他被清兵掳走,流亡关外,遂通满文满语。顺治初年,“需才甚丞”参加殿试,以“才兼文武”被“特取首选”,由侍卫转任“启心郎”,后又注释“四书”,升为“佥都御史”。顺治十七年(1660年),转任“副都统”,后授“兵部尚书兼步兵统领”、都察院“右都御史”。顺治十八年(1661年)至康熙四年(1665年)任直隶总督,康熙六年(1667年)任四川总督。</p><p class="ql-block">另据史料载,公元二十四年,汉光武帝刘秀北询河北,率兵攻占广阿(隆尧东部),会合吴汉、寇恂、邓禹、冯异等兴汉名将,经任县东部南 (今平乡西南),月余不下,又回兵南 (今巨鹿),与王郎将倪宏、刘奉大战,斩首数千,后过任县,在西关婆婆庙(今奶奶庙)西侧建一桥(人称“刘秀桥”)。因历史上的战乱和自然灾害等缘故,此桥已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街人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生活服务业,从业人数占村劳力总数的80%以上。2008年,该村共435户,1984人,1145亩耕地,粮食总产697吨,人均纯收入5090元,是全县195个行政村人均收入最多的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官庄</p><p class="ql-block">小官庄位于任城镇东1.5公里处,任辛公路从村内穿过,村西不足1华里即县城主干道之一的昌平路,交通便利。</p><p class="ql-block">该村是任县红色政权发源地。1929年7月,经省委巡视员刘大风和邢台中心县委秘书喻屏批准,中共任县委员会在小官庄建立,这是县内最早的中共县委。同年冬,中共小官庄支部成立,是县内最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共任县县委第一任书记陈存仁(陈济生,1907-1983年)即为该村人。他担任县委书记后,小官庄成了任县革命活动的中心,上级党组织的一些负责人(如马国瑞等)经常来该村开展革命活动,研究发展党组织。1930年,县委在20多个村庄相继建立了党支部,党员发展到100多名,在土地革命斗争的艰难岁月里,他为组建中共任县县委、发展任县党组织和开展群众革命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是刘子厚等同志的入党介绍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小官庄率先实行农业合作社。1952年3月,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在该村成立,社长是中共党员陈锦章,该同志于当年被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改革开放后,该村工作一直在全镇乃至全县属先进行列。1995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周双印同志被河北省军区授予“全省学习邓小平文选先进个人”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21世纪后,该村在抓好传统农业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积极发展特色林果业生产,先后引进冬枣、油桃等作物,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2008年,该村共272户,1198人,1185亩耕地,粮食总产728吨,人均纯收入4470元。</p><p class="ql-block">刘屯</p><p class="ql-block">刘屯村位于任县西北部,北临隆尧县,在乡政府驻地永福庄村西北6公里处。村西紧靠任县通往隆尧的公路,村南马河由西向东穿过。</p><p class="ql-block">该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20世纪30年代,这里涌现出一批仁人志士,组织和领导农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1935年1月,中共任县中心县委在该村成立后,这里成了全县革命斗争活动的中心。著名的“冀南暴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河北省主要负责人长达20年之久的刘子厚同志即为该村人。该同志于1958年4月在河北省第一届人代会第七次会议上当选为省长,是年5月,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68年10月,在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增补为中共中央委员。1971年5月21日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是中共第八、九、十、十一连续4届的中央委员。1979年12月26日,调国家计划委员会任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后曾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他是任县籍在外地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领导职务最高的人。更值得可歌可泣的是刘子厚的胞弟刘文信,该同志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其兄刘子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平汉线游击队。他在“冀南暴动”期间率领游击队在滏河以西各县活动,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分粮斗争,多次参加指挥袭击反动武装警察局、民团局斗争。他调到滏东游击队后,参加指挥袭击巨鹿团城民团局子、南宫王道寨警察局子、南宫曹家庄民团局子和处决南宫尹曹村大恶霸地主尹怀聚等武装斗争。1936年春,刘文信任华北人民抗日讨蒋救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特务连长,同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在威县第四营村被国民党军逮捕。在刑场上,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英勇就义,年仅23岁。至今在南宫烈士陵园还有刘文信烈士墓。</p><p class="ql-block">刘屯是个规模较小的农业村。2008年,全村共有142户,664人,1583亩耕地;粮食总产1245吨,棉花总产10.5吨,人均纯收入4250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街村位于任县城内向阳街,居县城老大街北侧,是典型的城中村。村北是新兴大街,村东是昌平路,村西是建设路,交通发达,道路成网,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齐全。商贸网点、门市密布,是县城最繁华的片区。中共任县县委和县政府及任城镇党委、政府均驻该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村自20世纪初就有一些人习练武术,主要是打太极拳,被誉为“中华英杰”的董文科即出生于该村。董文科13岁(1910年)开始习武,拜名人为师,苦练深研,武功卓绝。1932年在南京打擂时,一举打下三名外籍拳王,大长了国人志气,被誉为“中华英杰”,名扬天下。晚年,他定居香港,创太极健身院,播其术于港、澳及东南亚一带,发扬国术之光。其孙董增辰,受祖父影响,自幼亦酷爱武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武术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被永年国际太极拳协会誉为太极名家。董增辰现居美国夏威夷,在那里成立了国际董氏太极健身院并任院长,其弟子遍及欧、亚、美多个国家。他还在家乡任县建立了董氏太极拳联谊会,在北街和县直单位及周边村庄发展了百余名会员,对董氏太极予以传承和发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