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明月,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艺术大展

世代田园

<p class="ql-block">作为2025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开年大展,180余件精品、逾1500平米的展示面积为近年同类型展览之最。大展首度聚焦吴昌硕从1912年至1927年定居上海后最辉煌的人生15年,剖析吴昌硕作为杰出艺界领袖,如何修炼艺事,焕发异彩,以其卓越的艺术魅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推动了整个海派书画乃至中国近现代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引领了一个时代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序</p><p class="ql-block">"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近年来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海派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展览品牌。继"历史的星空""历史的星辰""历史的星光"等全面回顾海派成果的展览成功举办后,我馆于今年推出了海派艺术家个案研究展--"何谓海派·海上名家"系列,并在系列首展"海上奇峰.吴湖帆诞辰130周年艺术展"的基础上,持续深挖"何谓海派"品牌内涵,重磅推出"海上明月.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艺术大展",旨在为观众展开一幅海上艺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延绵不绝的城市文脉。</p><p class="ql-block">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祥地,为海派书画的孕育和繁荣提供了肥沃土壤,海派书画与上海城市发展互促共融,书写了近现代艺术史上的辉煌篇章。</p><p class="ql-block">吴昌硕,无疑是这个广阔舞台中央最华丽的舞者。他承先启后,宛若一缕皓月之光,在近代激荡的历史变革中,以包容创新、兼收并蓄的开阔胸襟,身体力行地推动了海派书画的传承、创新与发展。</p><p class="ql-block">守正创新,是中华文化赖以繁荣兴盛的重要密码。百年前,在审视国家积贫积弱、呼唤民族精神的时代背景中,缶翁师古开今,广纳并蓄,金石书画,融为一炉,他以高迈苍劲的"金石精神",于海上艺坛开辟了一片天地,对海派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应了历史的叩问。回望百年,海上艺坛曾经屹立着这样一位巨擘。冬去春来,这座城市还将继续以开放、创新、包容书写下不朽和传奇。</p><p class="ql-block">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前言 </p><p class="ql-block">今年是吴昌硕诞辰180周年,海内外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中国二十世纪伟大的艺术巨匠。</p><p class="ql-block">一个艺术大师,往往是开创了一种风格或流派,而一位艺界领袖,往往是开创了一个时代与辉煌。应当确认:海派书画正是随着1912年吴昌硕定居上海,出现了一个大师荟萃、群贤毕至、精英辈出的鼎盛期,从而开拓了海派书画的从艺地图,从老城厢扩展至整个大都市,实现了中国书画现代性的转变,成为上海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海上明月.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艺术大展》是以历史的维度与策展的向度,首次聚焦于吴昌硕定居上海。一个人与一座城,是上海成就了吴昌硕,为他构建了艺术的大平台与都市的大空间。而吴昌硕也以传承开拓的理念、创新包容的意识、开宗立派的气度及家国情怀的追求,真正把海派书画从高原推向了高峰,即为上海城市整个文化功能的转变提供了新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取向。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到红色文化,吴昌硕为海派大文化圈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社会贡献和高迈的时代建树。</p><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因此,本次大展具有鲜明的主题性、艺术的评析性、文献的叙事性及学术的导向性。我们今天纪念吴昌硕的意义,正是为了承继翰墨丹青的守正创新,弘扬民族传统的培根铸魂,培育文化自信的砥砺奋进!</p> <p class="ql-block">【乾坤硕果悬丹霄】</p><p class="ql-block">硕果累累桃飘香。这件作品代表吴昌硕在海上艺坛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画桃也是吴昌硕艺术生涯中的一大亮点,他大胆使用西洋红等鲜艳色彩,通过浓淡相宜的笔触,表现桃子的鲜嫩和枝叶的苍劲,他将篆瘤笔意融入画境,融合古今,使画作既有文人画的气息,又符合民间审美情趣,形成了文人与世俗间完美融合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灯影梅影中的金石传承】</p><p class="ql-block">一灯、一梅,文人的精神寄托:灯的微弱,梅的风骨。吴昌硕将金石笔意融入绘画,开创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此画中有吴昌硕、吴大徵、杨岘三人题跋,显示了他们之间丹青翰墨的友谊和极高的艺术修养。吴大徵题跋"两人相对一灯青,笔酣墨舞同怀抱,此中真趣勿为外人道"宛如"情人絮语",阅之哂然。画中金石韵味的笔墨和高逸古雅的意境为缶翁毕生之追求。</p> <p class="ql-block">浙派篆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篆刻流派之一。清代乾隆年间,由丁敬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开创。丁敬远承何震,近接程邃,博采众长,不主一家,治印宗秦汉,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苍劲质朴,古拙浑厚,别具面目。其后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继之而起。因他们均系杭州人,故又派'西泠八家'。后凡篆刻艺术上宗此风格者均称之为'浙派'。浙派在篆刻史上绵延二百多年,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在吴昌硕的艺术道路上,他从事篆刻艺术的时间最长,14岁奏刀学印,初学皖派、浙派,至此精勤不懈,后取法秦汉,老而弥坚,创作经历达70年之久,终于成了一位承前启后、开家立派的印苑巨擘,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吴派"。</p>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24日下午专程前往中华艺术宫参观学习,欣赏大师风范(只拍摄部分展览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