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味 渐 淡

穷乐

<p class="ql-block">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可是越发展越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特殊的传统佳节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年味自然也变得越来越淡。</p> <p class="ql-block">  曾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母亲这一辈人就要忙到吃不下饭。光搞卫生就要花个几天几夜。那时家具、墙壁、门窗,都是木制品,不像现在用抹布擦一下那么简单,全部都要用刷子刷洗一遍,不管多旧都被洗的金黄发亮,那得花多少力气和时间呀!</p><p class="ql-block"> 年长年夜忙。除了搞卫生,接下来就是忙着煎地瓜糖做各种糕点:芝麻糕、花生糕、豆糕、糖渣糕等;还要做豆腐炸豆腐泡,磨米蒸甜糕;什么做年糕、做黄粿、炒和菜、做肉丸就更不用说了。哪像现在到超市买买买,一下子就搞定。尤其是做各种糖糕,必须左邻右舍,你帮我,我帮你,一家一家做,如果不多几个人帮忙,刚拌好的糖糕很快就凉了,就切不动或者切碎了。你想啊,在弥漫着糕点香气的屋子里,“嚓、嚓、嚓”的切糕声和满屋子的说笑声,该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呀?刚出生的娃都知道这是过年了。</p> <p class="ql-block"> 从除夕这天开始,村里鞭炮声就此起彼伏。下午两点来钟,鞭炮一响,就有人开始吃年夜饭了。紧接着,东一家西一家陆陆续续响起了鞭炮声……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全村鞭炮声齐鸣,迎接新年的到来。然后,是新年的第一天大年初一各家各户必须放鞭炮,还有初五开小架,十五开大架都要放鞭炮。并且从正月初二直到十五,都有闹花灯、舞龙灯、舞狮子,你说热闹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公园,没有风景区,大年初一的时候,大家穿着一年都舍不得买的新衣服去庙里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家人平安健康。这时,一路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到了庙里就更加拥挤了。香烟缭绕,人头攒动,上香都要排队。哪像现在,本来人口就不多的小城市, 过年过节人流分散, 有的留在大城市里(与我比较要好的就有五家在外过年了),有的去了乡下,人已经很少了,加上景点多,再分散,就更看不见人了。初一那天我们全家去了两个自以为比较热闹的地方,望瓯陶溪川和刚开馆不久的宝剑博物馆。我们是早上十点多钟去的,也不知是时间点不对,还是怎么了,没想到跟平时差不多,安安静静,一点热闹气氛都没有,哪像过年呀?</p><p class="ql-block"> 过去, 等到春节一过,初二就开始拜年、请客吃饭,每个亲戚一家都不放过。当时,在我们这里流传着一句话——“拜年拜得宽,拜到四月八”。也就是说,亲戚多一点的差不多要拜到农历四月初八。当然,拜年、吃饭热闹是热闹,就是相当费时费力,现在多亏不时兴了。许多家族都来了一个大聚餐就完事了,这个好,这个必须大力提倡。</p> <p class="ql-block"> 唉,总之,这个年一过,我觉得跟过去相比,再也没有那种兴奋与激动,根本不像过年,一点年味都没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