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散文:《天台山游记》我对山的敬仰由来已久,它的巍峨,它的深沉,震撼心灵。早年,近年,日照境内的五莲山、浮来山、太阳山等,我也领略了它的自然风光。去年国庆节次日,朋友邀请去天台山游玩,我对天台山只知其名却未曾谋面,便爽快的答应了。我们上午11点出发,从居住地到天台山约33公里,开车不到40分钟就到了。汽车驶下在厦门路,沿一条水泥路西行,我们先去参观仿照上世纪中国六七十年代盛行的社会主义大食堂。推开两扇笨重的大门,宽敞明亮的大厅里摆放着10多张大饭桌。今天食客不多,只有八九个七八岁的小朋友,在一年轻女子带领下,规规矩矩的坐在饭桌前,等着吃那盼望已久的特色饭菜呢。随行朋友告诉我,这家社会主义大食堂,是专门招待来天台山的游客。当下因为疫情原因,出门玩耍的人少,没有疫情之前,大食堂生意可红火着呢。走出社会主义大食堂,东边是一排排低矮的茅草屋,这些没人居住的茅草屋,也是仿照上世纪中国六七十年代农村茅草屋建成,站在矮矮的土墙外,院子里种植的柿子树尽收眼底,一枚枚青中泛黄的柿子,在微风吹拂下,轻轻的晃动着,像是欢迎我们这些来天台山的朋友。我环顾四周,见每户院门上悬挂着一盏手提煤油灯,有一户院门上郝然写着:记忆中的乡愁。出生在六十年代的我,仿佛一下回到了孩提时代。继续南行一公里左右,便到天台山了。天台山位于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南,东面大海,西面环山。形成于太古年代,迄今已有20多亿年,海拔258米。天台山由五个山峰组成,自西北向东南依次是平顶山、鸡呴喽山、石盘山、财山和天台山。天台山遗迹众多,可谓“举头三尺有神明,俯首九步存古迹”。据初步调查,山上有羲和部落遗址、太阳神石、女巫墓、祭祀羲和与女娲的老母庙和老母洞、帝俊老祖像、大羿陵和嫦娥墓、仓颉造字石刻、东方神龙、魁星阁遗址、臬亥塔等30多个遗迹。天台山历史悠久,对初识天台山的我,探秘心情更加迫切。前天刚下了一场秋雨,天气略有凉意,很是适合登山,太阳不时躲进云层,天台山忽明忽暗,更增添了些许神秘。走过一座弓形小石桥,便看见前面往山上走的游客,有两位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还有两对年轻夫妇,各自领着一活泼好动的孩子,俩孩子看到大山异常兴奋,挣脱了父母的手,一蹦一跳的往前跑去,边跑边喊:嗷,嗷,爬山喽!嗷,嗷,爬山喽!年轻夫妇见此情景,生怕孩子有闪失,大声喊着:宝宝慢点跑,小心啊!快步追赶孩子去了。许是受到了他们的感染,我们几个年近六旬的老人精神抖擞,不觉加快了步伐。刚刚进入十月,山坡上一些不知名的植物,依然开着红的黄的花,道路两旁一株株高大粗壮的老槐树,肆意的向天空舒展着枝条,似乎告诉人们,它就是山中树王。观树赏花,心情大好,脚底生风,不觉来到传说中的太阳祭祀遗址。据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当地村民经常在此捡到石刀、石斧、石镰等磨制石器,现遗址上尚存“太阳椅”、祭祀柱、女娲庙等少数遗存。祭祀柱东北侧有夷人歌舞图,反映的是远古先民在祭祀或庆祝活动时围绕祭祀柱载歌载舞的场景。我们看到的太阳椅,由几块巨石组成,状如沙发,沙发靠背上有圆形太阳图案,应该是远古部落首领的座椅。离开太阳祭祀遗址,前行约60米,便来到女娲庙遗址。女娲庙前有神兽护卫,庙址上有圆形祭台,祭台上有断成三段的女娲神像。更为神奇的是太阳椅、祭祀柱和女娲庙呈南北一条直线,说明这是一处远古时期人们居住和祭祀的重要遗址。道路慢慢陡峭起来,走在前面的游客明显放慢了脚步,说话也少了。我们平时没有太大的活动量,登山明显感觉出不适,越往上攀爬,身上不仅出汗了,连呼吸也粗重起来。魁星阁到了。魁星阁为木质楼阁,阁内供有魁星,由文曲星状元朱笔所题,阁前有鳌石。此山场以前为涛雒丁氏家族所有。站在此处,眺望北方,约3公里处的安家尧王村,便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尧王城遗址所在地。尧王城遗址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为主,还有商、周、汉代遗存的遗址。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羿陵遗址到了,大羿陵原为高大的秋石塚,其妻嫦娥死后葬于大羿陵西南侧,两墓相隔20米。传说嫦娥是月亮部落的女子,大羿是太阳部落的男儿。两人在天台山月桂树下相遇并产生爱情,婚后两人相敬如宾,开创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两人去世后先后被埋葬在此,民间称之为大羿陵,嫦娥墓。我们沿途看到的最后一个遗址,是量天尺和量天柱组成的量天台,它是远古先民用来测量日影,确定四季的地方。量天柱用来形成日影,量天尺是利用地面上砌成的刻度来测量日影的长度。量天台上的量天柱由扁平的碎石叠加而成,具体建筑年代无考,根据尧典记载,尧王城考古以及历史传说推测,最早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后来随着观象授时技术的进步,量天台逐渐被弃用,慢慢倒塌成为一堆碎石。2008年天台山被重新保护起来,量天柱和量天尺随之被复原,逐渐恢复其历史的本来面目,使其成为传承历史文化,普及天文与农业知识的重要载体。再往前走,道路越来越陡,如同登天梯。</p> <p class="ql-block">散文:《天台山游记》我对山的敬仰由来已久,它的巍峨,它的深沉,震撼心灵。早年,近年,日照境内的五莲山、浮来山、太阳山等,我也领略了它的自然风光。去年国庆节次日,朋友邀请去天台山游玩,我对天台山只知其名却未曾谋面,便爽快的答应了。我们上午11点出发,从居住地到天台山约33公里,开车不到40分钟就到了。汽车驶下在厦门路,沿一条水泥路西行,我们先去参观仿照上世纪中国六七十年代盛行的社会主义大食堂。推开两扇笨重的大门,宽敞明亮的大厅里摆放着10多张大饭桌。今天食客不多,只有八九个七八岁的小朋友,在一年轻女子带领下,规规矩矩的坐在饭桌前,等着吃那盼望已久的特色饭菜呢。随行朋友告诉我,这家社会主义大食堂,是专门招待来天台山的游客。当下因为疫情原因,出门玩耍的人少,没有疫情之前,大食堂生意可红火着呢。走出社会主义大食堂,东边是一排排低矮的茅草屋,这些没人居住的茅草屋,也是仿照上世纪中国六七十年代农村茅草屋建成,站在矮矮的土墙外,院子里种植的柿子树尽收眼底,一枚枚青中泛黄的柿子,在微风吹拂下,轻轻的晃动着,像是欢迎我们这些来天台山的朋友。我环顾四周,见每户院门上悬挂着一盏手提煤油灯,有一户院门上郝然写着:记忆中的乡愁。出生在六十年代的我,仿佛一下回到了孩提时代。继续南行一公里左右,便到天台山了。天台山位于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南,东面大海,西面环山。形成于太古年代,迄今已有20多亿年,海拔258米。天台山由五个山峰组成,自西北向东南依次是平顶山、鸡呴喽山、石盘山、财山和天台山。天台山遗迹众多,可谓“举头三尺有神明,俯首九步存古迹”。据初步调查,山上有羲和部落遗址、太阳神石、女巫墓、祭祀羲和与女娲的老母庙和老母洞、帝俊老祖像、大羿陵和嫦娥墓、仓颉造字石刻、东方神龙、魁星阁遗址、臬亥塔等30多个遗迹。天台山历史悠久,对初识天台山的我,探秘心情更加迫切。前天刚下了一场秋雨,天气略有凉意,很是适合登山,太阳不时躲进云层,天台山忽明忽暗,更增添了些许神秘。走过一座弓形小石桥,便看见前面往山上走的游客,有两位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还有两对年轻夫妇,各自领着一活泼好动的孩子,俩孩子看到大山异常兴奋,挣脱了父母的手,一蹦一跳的往前跑去,边跑边喊:嗷,嗷,爬山喽!嗷,嗷,爬山喽!年轻夫妇见此情景,生怕孩子有闪失,大声喊着:宝宝慢点跑,小心啊!快步追赶孩子去了。许是受到了他们的感染,我们几个年近六旬的老人精神抖擞,不觉加快了步伐。刚刚进入十月,山坡上一些不知名的植物,依然开着红的黄的花,道路两旁一株株高大粗壮的老槐树,肆意的向天空舒展着枝条,似乎告诉人们,它就是山中树王。观树赏花,心情大好,脚底生风,不觉来到传说中的太阳祭祀遗址。据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当地村民经常在此捡到石刀、石斧、石镰等磨制石器,现遗址上尚存“太阳椅”、祭祀柱、女娲庙等少数遗存。祭祀柱东北侧有夷人歌舞图,反映的是远古先民在祭祀或庆祝活动时围绕祭祀柱载歌载舞的场景。我们看到的太阳椅,由几块巨石组成,状如沙发,沙发靠背上有圆形太阳图案,应该是远古部落首领的座椅。离开太阳祭祀遗址,前行约60米,便来到女娲庙遗址。女娲庙前有神兽护卫,庙址上有圆形祭台,祭台上有断成三段的女娲神像。更为神奇的是太阳椅、祭祀柱和女娲庙呈南北一条直线,说明这是一处远古时期人们居住和祭祀的重要遗址。道路慢慢陡峭起来,走在前面的游客明显放慢了脚步,说话也少了。我们平时没有太大的活动量,登山明显感觉出不适,越往上攀爬,身上不仅出汗了,连呼吸也粗重起来。魁星阁到了。魁星阁为木质楼阁,阁内供有魁星,由文曲星状元朱笔所题,阁前有鳌石。此山场以前为涛雒丁氏家族所有。站在此处,眺望北方,约3公里处的安家尧王村,便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尧王城遗址所在地。尧王城遗址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为主,还有商、周、汉代遗存的遗址。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羿陵遗址到了,大羿陵原为高大的秋石塚,其妻嫦娥死后葬于大羿陵西南侧,两墓相隔20米。传说嫦娥是月亮部落的女子,大羿是太阳部落的男儿。两人在天台山月桂树下相遇并产生爱情,婚后两人相敬如宾,开创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两人去世后先后被埋葬在此,民间称之为大羿陵,嫦娥墓。我们沿途看到的最后一个遗址,是量天尺和量天柱组成的量天台,它是远古先民用来测量日影,确定四季的地方。量天柱用来形成日影,量天尺是利用地面上砌成的刻度来测量日影的长度。量天台上的量天柱由扁平的碎石叠加而成,具体建筑年代无考,根据尧典记载,尧王城考古以及历史传说推测,最早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后来随着观象授时技术的进步,量天台逐渐被弃用,慢慢倒塌成为一堆碎石。2008年天台山被重新保护起来,量天柱和量天尺随之被复原,逐渐恢复其历史的本来面目,使其成为传承历史文化,普及天文与农业知识的重要载体。再往前走,道路越来越陡,如同登天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