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人生就是如此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心理咨询师,国学践行者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p><p class="ql-block">慎老师说:“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需要终身学习的答案。</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的规律越多,就越能清晰地定位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进而增强持续行动的耐心。</p><p class="ql-block">相信只要你能够多点耐心,持之以恒的坚持,就一定能够收获成功。 在成长的道路上,让我们以理智脑为引领,克服天性、提升耐心、拥抱变化、迎接挑战!</p><p class="ql-block">人生是广袤的旷野,而非既定的轨道。时间不语,却默默地见证了所有。在这里,我们分享故事,寻找共鸣,传递那美好的每一个瞬间。</p><p class="ql-block">慎老师曾言:“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p><p class="ql-block">这种无能,往往源于欲望与能力的不匹配,以及极度缺乏耐心。</p><p class="ql-block">而焦虑,便是欲望与能力之间巨大鸿沟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重新认识自我:从大脑深处挖掘真相</p><p class="ql-block">你真的认识你自己吗?</p><p class="ql-block">或许,通过内观,你会发现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并不如想象中深刻。</p><p class="ql-block">这种无知,让我们在生活中屡屡碰壁,陷入困惑与迷茫。</p><p class="ql-block">我们对自己的无知,就如同一个“醒着的睡着的人”。想勤奋,却总被惰性所困;想努力,却常陷入低效;想精进,却弯路不断。</p><p class="ql-block">我们似乎越使劲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p><p class="ql-block">仔细想一想,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p><p class="ql-block">如同一个没有睡醒的人,对未来没有方向,总是随波逐流,盲目跟风。</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年,朋友说,谁的课程很好,就跟着她一起跑到北京去听线下大课,花了不少钱,学了啥也不知道。</p><p class="ql-block">那些课程,就如同短暂的鸡血,激情过后,一切又回归原点。</p><p class="ql-block">周岭认为,要从大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才能实现真正的“进化”。</p><p class="ql-block">人类的大脑,由内到外分为三重大脑:年代久远的本能脑、相对古老的情绪脑、以及非常年轻的理智脑。</p> <p class="ql-block">人类的三重大脑</p><p class="ql-block">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p><p class="ql-block">因为理智脑年轻嘛,它对大脑的控制能力还很弱。</p><p class="ql-block">而本能脑,出现已经近有3.6亿年的历史,情绪脑有近2亿年的历史,相对于出现才250万年都不到的理智脑,可想而知,在那两个“老古董”面前,理智脑就像一个宝宝,势单力薄,要怎么斗得过?</p><p class="ql-block">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被本能和情绪所控制,难以做出理智的决策。</p><p class="ql-block">在原始社会,人类更多的是为了生存而战斗,危险又匮乏的自然环境,为了不被饿死,不被吃掉,人类都会凭借本能和情绪的力量对危险做出快速反应。</p><p class="ql-block">对食物的即时享受,对舒适的强烈欲望,慢慢地便形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人类天性。</p><p class="ql-block">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现代社会的人类,喜欢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p><p class="ql-block">我们做不成事,并不是愿望不够强烈,也不是意志力不够坚定,而是默认天性太过强大。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明明很想要,但却得不到。</p><p class="ql-block">那么办?</p><p class="ql-block">那还是得成长,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痛苦的本质:急于求成与避难趋易</p><p class="ql-block">慎老师说:人,生来混沌。理智脑薄弱,难以摆脱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压制与掌控。而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p><p class="ql-block">我们总以为自己在思考,实则往往只是在为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解释。我们付出了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成长,最后感动的也只有我们自己。</p><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们总是难以抵制诱惑,面对舒适和娱乐时,总是做出糟糕的选择。</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明知读书重要,没看几分钟,却忍不住掏出手机;</p><p class="ql-block">明知跑步有益,没跑几天,就渐渐地没有了下文;</p><p class="ql-block">明知自己需要减肥,却面对美食无法抗拒,总会告诉自己,下一顿再减。</p><p class="ql-block">这些“明知道却又做不到”的情况,其实是我们为逃避困难、追求即时满足而找的借口。</p><p class="ql-block">我们缺乏耐心,总想避难趋易、急于求成。</p><p class="ql-block">我们总喜欢去做那些简单和舒适的事,喜欢待在舒适区内逃避真正的困难;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p><p class="ql-block">造成这些痛苦的主要原因还是理智脑太弱了,我们习惯性依靠天性和感觉野蛮生长,我们习惯性感情用事,一切遵循本能,不习惯去思考与反思。</p><p class="ql-block">要克服这种天性,我们需要让理智脑变强。</p><p class="ql-block">这并非依靠自制力,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持续练习,让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而不是依靠自制力,那样太痛苦了。</p><p class="ql-block">新知识会让我们产生新的认知和选择,从而跳出既有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四大认知规律:提升耐心的倍增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慎老师的话再次提醒我们,痛苦源于对自己的无能感到愤怒。要克服这种无能,我们需要提升耐心和能力。</p><p class="ql-block">慎老师在《认知觉醒》一书感悟中提出了四大认知规律,通过去了解一些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克服天性、提升耐心。</p> <p class="ql-block">复利曲线</p><p class="ql-block">爱因斯坦曾说: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不是原子弹,而是“复利+时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p><p class="ql-block">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复利有多厉害。</p><p class="ql-block">有个国王要奖励一个聪明人,聪明人向国王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上放一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两粒,每个后续的格子都是前一个格子的两倍。</p><p class="ql-block">总的有64个格子,这意味着最后那一格的棋盘上,需要放入的麦子数量是1845亿亿粒麦子,这些麦子堆积起来的重量,相当于地球上所有人口重量之和的3000多倍。</p><p class="ql-block">这个看似很容易满足的要求,但随着时间的增长,最终的数值呈现出一种指数级的增大,足以可证明复利的神奇效果。</p><p class="ql-block">别看效果神奇,但要获得这种力量也不容易,因为复利效应展示了时间的力量,它前期增长缓慢,但到达拐点后会飞速增长。</p><p class="ql-block">关键是前期面对那种缓慢的增长,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那个拐点的出现。</p><p class="ql-block">而且,有效坚持的前提是,我们需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在积累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刻意练习,在舒适区边缘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范围。</p> <p class="ql-block">舒适区边缘</p><p class="ql-block">舒适区边缘是另一个重要的认知规律,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p><p class="ql-block">个体或群体,都是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高效成长的关键在于让自己处于舒适区的边缘,也就是拉伸区。</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既能获得成就感,又能面对挑战,想要进步,就要让自己一直停留在那里。</p><p class="ql-block">在舒适区,太容易就会停滞不前,导致自己在现实中一无所获;</p><p class="ql-block">而在困难区,又会因为太难,让自己终日受挫而退缩。</p><p class="ql-block">如果在拉伸区努力,刚能让我们信心倍增,从而进步飞快。</p> <p class="ql-block">舒适区边缘</p><p class="ql-block">舒适区边缘是另一个重要的认知规律,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p><p class="ql-block">个体或群体,都是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高效成长的关键在于让自己处于舒适区的边缘,也就是拉伸区。</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既能获得成就感,又能面对挑战,想要进步,就要让自己一直停留在那里。</p><p class="ql-block">在舒适区,太容易就会停滞不前,导致自己在现实中一无所获;</p><p class="ql-block">而在困难区,又会因为太难,让自己终日受挫而退缩。</p><p class="ql-block">如果在拉伸区努力,刚能让我们信心倍增,从而进步飞快。</p> <p class="ql-block">成长权重对比</p><p class="ql-block">以上两个,算是宏观规律。</p><p class="ql-block">那么,成长权重对比,就算是微观规律了,对我们的学习成长而言,这个认知也是首先需要认识的 。</p><p class="ql-block">很多人之所以痛苦焦虑,是因为他们只关注表层的学习量,而忽视了内层的改变。</p><p class="ql-block">他们每天会读很多书,天天跟着日更打卡,努力到感动自己,但一段时间下来,也没见得有多少改变。</p><p class="ql-block">他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还不够努力?学习量是否还不够大?</p><p class="ql-block">结果就会陷入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p><p class="ql-block">但就是不去关注自己的思考、行动与改变的关系,只是一味盲目的去进行简单的输入。</p><p class="ql-block">素不知,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才是成长的关键。</p><p class="ql-block">从权重上看,改变量&gt;行动量&gt;思考量&gt;学习量。</p><p class="ql-block">可以见得,学习量虽大,但它处于表层,就像我们啥也想要,啥也想学,结果忙碌一场,啥也没学会。</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内层,盯住实际改变,那么少即是多,跳出盲目、焦虑、浮躁的怪圈也就轻而易举了。</p><p class="ql-block">就像读书,也本不要记住全部是一个道理,但凡能从书中记住一两个观点来改变自己,那就足够了。</p> <p class="ql-block">平台期</p><p class="ql-block">另一个微观规律是学习的平台期。</p><p class="ql-block">比如说学习英语,一门新的语言,通常需要6个月才能突破平台期。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规律,往往学习了5个月,看看没什么进步,就放弃了。</p><p class="ql-block">而那些依然在坚持的人,往往会发现,突然某一天,原来听不懂的英语也能听懂了。</p><p class="ql-block">几乎所有学习都是如此。刚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快,然后会变慢,进入一个平台期。</p><p class="ql-block">在这个阶段,我们可能付出了更多努力,却依然毫无进步,甚至可能退步。</p><p class="ql-block">但这是一个假象,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仍在发生连接。只有坚持到某个节点,我们才能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p><p class="ql-block">就像竹子生长一样,前四年,地面部分仅生长30厘米,但一旦爆发,却能在短短的两个月内长成20米高的毛竹。</p><p class="ql-block">人们往往忽视它前四年中,在地下盘根错节的事实。但又有多少人能熬过地面四年短短的30厘米,而收获这长长的20米?</p><p class="ql-block">这其实也是平台期的一个表现。</p><p class="ql-block">在面对长期的冷寂和挫败时,只要选择不放弃,耐心一点,持续坚持下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拿到想要的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