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

chxiyan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的第三个项目,“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荟萃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陈半丁、黄宾虹、林风眠、张大千、溥儒、徐悲鸿、潘天寿等艺术巨匠的87件精品力作,以翔实的史料、豪华的阵容、精彩的作品,呈现二十世纪上海和京津地区中国画的发展历史、理论成就和大师风采,见证中国绘画艺术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这也是上海首次系统呈现京津画派与海派绘画。</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p><p class="ql-block">新与旧、中与外,不同的文化体系相互碰撞与激荡,北京、上海两地的画家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打破地域限制,往来频繁。</p> <p class="ql-block">喜从天降,118×52cm,1916年,王震,上海中国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作于1916年端午,绘钟馗观蜘蛛。以朱砂绘钟馗,可辟邪。民间又以蜘蛛兆喜,故画名为“喜从天降”。任伯年亦有同类作品,王震显受其影响。</p> <p class="ql-block">王震(1867-1938),字一亭,号海云楼主,晚号白龙山人,浙江吴兴人。早年得徐小仓指点,后师从任伯年,与吴昌硕交往密切。活跃于上海艺术界与实业界,1925年与于右任、吴昌硕等成立海上书画联合会,1930年与吴湖帆等创办观海艺社。曾任上海军政府商务总长、华商电气公司董事、中华银行董事等职。</p> <p class="ql-block">斓斑秋色雁初飞,103x40cm,1944年,吴待秋,上海中国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作于1944年,绘数丛雁来红,又称老少年。此植物在秋季万物萧瑟之际反而叶子变红,故有“返老还童”之喻,此画用笔潇洒,墨色枯石与艳丽的植物相互映衬。</p> <p class="ql-block">吴待秋 (1878-1949),原名徵,字待秋,号悲盦、袌鋗居士等。浙江石门人,客居沪上。吴伯滔子。早年就读于杭州求是书院。1917年入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先后参加西冷印社、娑罗画社、上海美术会等社团活动。1922年在沪与王一亭、章一山等发起中国书画保存会。1936年在苏州发起组织绿天文艺馆,并任馆长。</p> <p class="ql-block">仿恽寿平杏花图,80×43.8cm,1928年,冯超然,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作于1928年,从题跋中可知,此图为临摹恽寿平之作并录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恽</span>氏原诗。恽寿平即清代没骨法之代表人物,民国时不少画家均取法于他。</p> <p class="ql-block">冯超然(1882-1954),名迴,幼名祖耀,字超然,号涤舸、云溪懒渔,江苏武进人。早年在上海松江县城做小职员,后到苏州补园,观摹补园主人张履谦的书画收藏。1919年定居沪上嵩山草堂,与吴湖帆对门而居,潜心书画,课徒授业,以书画自给。与吴待秋、吴子深、吴湖帆并称“三吴一冯”。</p> <p class="ql-block">墨竹,145× 80cm,1933年,余绍宋,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作于1933年,绘墨竹一丛,赠与友人巨川先生。余绍宋擅画墨竹,其笔墨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纷而不乱。</p> <p class="ql-block">余绍宋 (1883-1949),字越园,别名越园,号寒柯。浙江龙游人。史学家、鉴藏家、书画家和法学家。早年毕业于日本法政学校。曾任众议院秘书,司法部佥事、参事、司法部政务次长等职。从汤涤学画,先后组织宣南画社、东皋雅集等。善写山水及松竹,潇洒有致。著有《书画书录解题》、《画法要录》等。</p> <p class="ql-block">感伤图,99×32cm,年代不详,王梦白,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画蝗虫蚕食稻谷,诗云“秋熟本无多,陇(垄)长稀稀粟。飞蝗天外来,日暮穷途哭。”故名“感伤图”。作者亡后,于非闇于1957年为之题跋,叙述其平生高节及命运多舛。</p> <p class="ql-block">王梦白 (1888-1934),名云,以手字,号彡溪渔隐,亦号彡道人,别号破斋主人。江西丰城人。早年在上海灯笼店、钱庄当学徒时,勤学花鸟画,习任颐。后从黄山寿、吴昌硕游。1919年赴京,结识陈师曾、姚茫父等,被推荐任北京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主任、教授。</p> <p class="ql-block">人物,75×36.5cm,年代不详,俞明,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俞明工人物、花卉,笔墨沉着,意境清隽。尤擅肖像和仕女画,作品秀逸有致。此图系画家仿明人陈洪绶风格的典型之作。</p> <p class="ql-block">俞明(1884-1935),字涤凡,一字涤烦。浙江吴兴人。早年在上海习水彩,后专学陈洪绶、任颐人物画。民国元年(1912)为《天铎报》副刊《天铎画报》之主要作者,曾加入天马会。寓居北京后,课徒授业,门下弟子徐燕孙为京津画派人物画家之翘楚。</p> <p class="ql-block">竹石雉鸡,170.5 X39.5cm,1917年,金城,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金城曾说:“余致力艺术三十余年,自谓于花鸟一门,少有心得,山水次之,人物又次之。”此幅以兼工带写手法画坡石与雉鸡,修竹设色淡雅,工致秀逸。</p> <p class="ql-block">金城(1878-1926),原名绍城,字巩伯,号北楼,别署藕湖、藕庐。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英国研习法律。回国后,任上海公共租界会申公廨襄谳委员,改官北京后,曾任众议院议员、国务院秘书,参与筹设古物陈列所。1920年与周肇祥、陈师曾等创办中国画学研究会,弟子众多,有“北平广大教主”之称。</p> <p class="ql-block">秋林读易图,67×51.5cm,194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萧愻,北京画</span>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作于1940年。此图题云“拟黄鹤山樵意”,即拟元代王蒙之笔法。实际上更近于清代髡残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萧愻(1883-1944),字谦中,号大龙山樵,安徽怀宁人。早年师从姜筠学习山水画,并为其代笔。后出游西南、东北名胜,行万里路,开阔艺术视野。1921年重返北京,广泛涉猎历代名家作品。曾任教于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及中国画学研究会。其山水画名重一时,与萧俊贤、胡佩衡并称京津画派“二萧一胡”。</p> <p class="ql-block">梅花,101.5X33cm,年代不详,<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半丁,</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陈半丁作为吴昌硕弟子,活跃北京画坛逾六十年,对金石大写意画风北渐有重要作用。此图拟清人汪士慎笔法,以墨笔绘梅树,未署年份,应是画家早年之作。</p> <p class="ql-block">陈半丁 (1876-1970),名年,字静山,号半丁,又号半叟、哂翁、山阴半叟等,浙江山阴人。少时随表叔吴石潜赴上海,于严信厚之小长庐馆拓印为业,师从吴昌硕。1906年起客居北京,曾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等职。擅书、画、印,写意花卉有缶翁逸韵,又能自成一格。</p> <p class="ql-block">山径归樵,134X57.5cm,1919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师曾,</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幅图作于1919年,绘山中樵子归去,赠与作者之师周大烈。陈师曾山水画跳出“四王〞窠臼,近、中、远景的营构与墨色的干湿浓淡密切结合,笔墨纵肆中见法度。</p> <p class="ql-block">陈师曾 (1876-1923),名衡恪,以字行,号槐堂。江西修水人。他在诗文、篆刻、绘画等方面修养全面,提出了“文人画之价值”等理论,为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1902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任南通师范学堂教员。1913年到北平任教育部编审,1920年与金城、周肇祥等发起中国画学研究会。1922年在上海与王一亭、章一山、吴待秋等发起中国书画保存会。</p> <p class="ql-block">着色山水,102X33.5cm,1926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萧俊贤,</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拟清代龚贤笔法,绘唐人刘长卿“水流经舍下,云去到人间”诗意。</p> <p class="ql-block">萧俊贤(1865-1949),原名稚泉,字屋泉,号铁夫。湖南衡阳人。初从南岳僧苍崖法师学画,后从沈咏荪习山水,笔墨雄浑苍厚、气局谨严,时称“萧派”。1906年,任教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北平女子高等学校、国立北平艺专,并任北平艺专代校长。</p> <p class="ql-block">秋山图,88.5 x38cm,约1950年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宾虹,</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未署年份,题有“野竹生蓬径,溪光上草堂。闲来何所事,薛荔剪衣裳。”笔墨黑、密、厚、重,为“黑宾虹”时期的风格,浑厚华滋。</p> <p class="ql-block">黄宾虹 (1865-1955),原名懋质,改名质,字朴存,1918年更字宾虹,安徽歙县人。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集传统之大成的巨匠,在中国画创作上汲古出新,且在金石学、美术史学等多方面极有建树。他寓居沪上二十余年,参加豫园书画善会、中国画会、西泠印社等,曾供职于神州国光社、商务印书馆,并任多所美校教授。1937年任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和北平国立艺专教职,居留北京数十年。</p> <p class="ql-block">松鹰图,185X47cm,约1950年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齐白石,</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绘一雄鹰立于苍松下,作时未署款,后重题于1956年。此图为齐白石晚年变法后典型的大写意画法,拙朴而有生趣。</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 (1864-1957),小名阿芝,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老白,湖南湘潭人。其与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并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四大家”。早年学木工,后学书画,1919年定居北京鬻艺,受陈师曾影响,衰年变法,他诗、书、画、印俱佳,将平民化的绘画题材与金石大写意风格融为一体。曾任北京艺专教授,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p> <p class="ql-block">山水图,134X32cm,清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蒲华,</span>上海历史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此图笔墨粗放松动,多用湿墨,造型上亦不追求树木、山石的形似,仿佛只是通过笔墨抒发心中块垒。蒲华有“蒲邋遢”之称,此图中亦可见这种风格。</p> <p class="ql-block">蒲华(1832-1911),原名成,字作英,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室名九琴十砚斋、剑胆琴心室等。浙江秀水人。曾与同人结鸳湖诗社及鸳湖画社。先后参加豫园书画善会、上海书画研究会。与虚谷、任伯年、吴昌硕人称“清末海派四杰”。</p> <p class="ql-block">初平牧羊,50 X 60cm,1892午,吴友如,上海中国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作于1892年,绘道教故事黄初平叱石成羊。吴有如的人物画融合清代钱杜、任熊等人的画法,其主绘的《点石斋画报》使用石印技术印制大量有关时事新闻、反映市井生活百态的风俗画,在当时有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昊友如(1850-1893),原名猷,改名嘉猷,室名飞影阁。江苏元和人。师从张志瀛。1860年避难沪上。1884年5月应点石斋书局之聘,主绘《点石斋画报》。1886年在点石斋石印书局内创设并主持吴友如画室,成员近20人。1890年自创《飞影阁画报》。</p> <p class="ql-block">仿王翚山水图,153X84cm,清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姜筠,</span>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此图未署年份,画面为典型的“四王”样式的坡、树、山三段式的结构,可见清末山水的风气。近景有高士、童仆缓步走过一座小桥,正要走向山间的村舍。画中皴笔卷曲,以浅绛设色,效法王翚。</p> <p class="ql-block">姜筠(1847-1919),原名诗,字颖生,号大雄山民,别署醒斋主人,室名宜轩。安徽怀宁人。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官礼部主事。工山水,宗王翚,笔墨浓重,苍润古秀,殊乏清疏之气。兼写花卉,别有韵味。亦工书,学苏轼,稳密深厚,风韵绝俗。又精鉴别,收藏宏富。</p> <p class="ql-block">石鼓奇松图,151× 40cm,清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林纾,</span>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以小青绿画法绘奇松,笔墨雅正,结构严谨,近明代文徵明风格。诗题及长跋叙述画家对闽南仙游石鼓山奇松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人。文学家、翻译家、书画家,福建工程学院前身“苍霞精舍”的重要创办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于时。复肆力于画。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春觉斋题画跋》等。</p> <p class="ql-block">高士图,151×85cm,清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任薰,</span>上海朵云轩集团有限公司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作于1867年,绘三名高士对谈论道,旁有一仕女持一木杖,上系葫芦。人物面部开相夸张,怪诞奇崛,服饰用笔方折粗厚,转折多见棱角,为典型的陈洪绶风格,可见陈洪绶的人物画在海派前期具有极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任薰(1835-1893),字阜长,又字舜琴,别署怡受轩主,室名怡受轩。浙江萧山人。少时从兄任熊学画。工人物、花鸟、肖像,尤工花鸟,富有新意。其画风影响了任颐、任预等人。1868年后寓居苏州,与任熊 、任颐、任预人称“海上四任”。</p> <p class="ql-block">葫芦图,120X35.5cm,清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赵之谦,</span>嘉定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此图末署年份,以大写意笔法绘葫芦,叶片阔大如掌,藤蔓缠绕枝干,以草书笔法写出,有绵绵无尽之势。葫芦既为“福禄”之谐音,又有瓜瓞绵绵,子孙繁盛之意,故这一题材在清末至海派前期尤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赵之谦(1829-1884),宇益甫,号冷君,改字执叔,号铁三、孺卿。浙江会稽人,咸丰九年举人。“海上画派”先驱人物之一。工人物、山水,尤工花卉。早期画风工丽,后取法徐渭、八大山人、扬州八怪诸家,笔墨趋于放纵,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又工书法,精篆刻。著有《悲盦居士文存》、《悲盦居士诗剩》、《补賽宇访碑录》等。</p> <p class="ql-block">红梅图,130 × 63.5cm,1899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吴昌硕,</span>上海中国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绘于1899年,为吴昌硕赴安东任代理县令前一个月所作,画一树红梅,笔力劲健,并书自作咏梅诗。</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 (1844-1927),初名俊,后改俊卿,字香朴,中年更字苍石、昌硕,号缶道人、朴巢、苦铁等,室名缶庐齐云馆、篆云轩等。浙江安吉人。曾任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会长、西冷印社社长。吴昌硕诗、书、画、印皆精,绘画以金石入画,笔力雄健,开写意画新风,为“后海派”领袖,对海派艺术影响深远,与虚谷、蒲华、任伯年人称“清未海派四杰”。</p> <p class="ql-block">深甫先生肖像,95×40cm,187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任伯年,</span>上海朵云轩集团有限公司藏</p><p class="ql-block">此图绘于1870年,系任伯年为好友深甫先生所画的肖像图,绘山林间一老者持盏品茗,童仆则在扇风,对炉煮茶,旁有涧水流过。画中主人翁面目描绘精细,神态生动,而服饰简略,逸笔草草,正是明清以来肖像图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任伯年 (1840-1895),初名润,后改名颐,以字行,号小楼,别署任千秋、画奴,室名颐颐草堂、倚鹤轩等。浙江山阴人。自幼随父任松云学写真,师法费丹旭、任熊、任薰、陈洪绶。与任熊、任薰、任预人称“海上四任”,对近代花鸟人物画坛影响巨大,徐悲鸿称其为“仇十洲以后中国画家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竹林松鼠,224X73cm,1894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虚谷,</span>上海中国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作于1894年,竹林松鼠为虚谷笔下的典型题材。虚谷用笔偏于瘦硬枯柴,款称仿华嵒,实已为其自家面目。</p> <p class="ql-block">虚谷 (1823-1896),俗姓朱,名怀仁,出家后,法名虚白,以字行,号倦鹤、紫阳山民,室名觉非庵、古柏草堂等。安徽新安人。早年学界画,后以擅画花果、禽鱼、山水著名,尤长于松鼠及金鱼。曾任清军参將,太平天国运动时脱离清军,落发为僧。与任伯年、蒲华、吴昌硕人称“清末海派四杰”。</p> <p class="ql-block">芝仙清供图,133×44cm,清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熊,</span>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作于1884年,墨笔绘水仙、灵芝、奇石,是当时沪上流行的清供题材,雅俗共赏。</p> <p class="ql-block">张熊(1803-1886),字寿甫、寿父,号子祥,别号鸳湖外史、鸳湖画隐等,室名银藤花馆,浙江秀水人。画师石西谷,后从夏之鼎。画花鸟、草虫、蔬果、人物、山水皆有功力,带动一批画家,时称“鸳湖派”。与任熊、朱熊人称“海上三熊”。</p> <p class="ql-block">龙女补衮图,94×37.5cm,清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任熊,</span>上海中国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绘龙女补衮,衮为天子之衣,故有龙纹。“补衮”有匡补天子过失的规谏之义。而能接近天子并为之补衣者,非后宫嫔妃莫属,故这一题材多为女子形象。此图线条细劲遒媚,造型略带夸张,构图注重情节感,受明人陈洪綬影响。</p> <p class="ql-block">任熊(1823-1857),字渭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幼时随父任椿习写真,1848年师从周闲。1850年前后通过周闲结识姚變,在大梅山馆习画创作。与任薰、任颐、任预人称“海上四任”,又与朱熊 张熊人称“沪上三熊”。</p> <p class="ql-block">仿陈洪绶仕女图,139X38cm,清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改琦,</span>上海朵云轩集团有限公司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仿陈洪绶,绘一衣着华丽的仕女缓步水岸,旁有侍女相伴。人物呈鹅蛋脸,五官细巧精致,以朱砂点唇,概念化趋势明显,为典型的清末仕女画风格。其他配景的用笔、造型均见方折,远山亦以线勾勒后直接染墨,有古拙之趣。</p> <p class="ql-block">改琦 (1774-1828),字伯蕴,号香白、七芗,别号玉壶外史,室名玉壶山房。回族,松江人。工画人物,尤精仕女,师法李公麟、赵孟頫、唐寅、陈洪绶诸家,娟秀妩媚,开清末仕女画新格。曾作《红楼梦图咏》,著有《玉壶山房词选》。</p> <p class="ql-block">仿石涛山水,126×32cm,年代不详,<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瑞清,</span>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此图未題年份,以清人石涛画本成图,齐白石的一些山水画与此图风格十分相似,或正是受他的启发。圈上另有谢稚柳題画名。</p> <p class="ql-block">李瑞清 (1867-1920),名文洁,字仲麟,号梅庵,晚号清道人。江西临川人。书法家、教育家。1895年中进士,次年授翰林院蔗吉士。曾任南京两江优级师苑学堂总办,兼江宁提学使。创设图西手工科,开中国学校图画科之先河。辛亥莱命后为道士,侨居上海鬻字画。</p> <p class="ql-block">贞松草堂图,104.5 × 45cm,1926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熙,</span>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此图绘于1926年,系为近现代著名学者罗振玉所作的斋名图,多用渴笔,笔墨精妙,古雅简致。</p> <p class="ql-block">曾熙(1861-1930),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俟园、瓶斋,晚年自号农<span style="font-size:18px;">髯</span>、老髯、髯翁,室名戏海楼。湖南衡阳人。政治家、教育家、书画家。1903年进士,官兵部主事兼提学使及弼德院顾问,创办湖南优级师范学堂,任湖南教育会长。1915年寓居沪上鬻书画诗文并设帐收徒,1930年与郑李胥、狄平子、吴湖帆共同发起组织观海艺社。</p> <p class="ql-block">新文化运动之后</p><p class="ql-block">“传统出新”、“中西融合”的艺术主张进一步发展,南北画坛交往更为频繁,画风相互浸染,现代美术教学体系深刻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艺术面貌。</p> <p class="ql-block">花卉,68X46cm,1970年代,林风眠,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这幅画采用近距取景,色彩絢丽的花朵充溢西面,显得生机勃勃,构图饱满紧密,花卉从画幅中心往四方铺展,前后掩映、高低错落,穿插安排得别致、生动;用色厚薄相宜,通过色彩对比,在画面形成非对称的均衡效果,蓝紫村托了红色的鲜艳绚丽,同时又使整体的绚丽中包含冷艳的气息。这幅画既有粉彩、油彩的浓郁,又具有水彩水墨的轻盈,体现了林风眠探索融合中西芝术形式与技法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 (1900-1991),初名月鸣,又名绍勤。广东梅县人。林风眠为二十世纪艺术巨匠,是中西艺术融合代表性艺术家,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创立者之一。19岁赴法留学。1926年归国后受禁元培之聘任北京艺专校长。1927年在抗州创立国立艺术院。1949年后任渐江美术学院教授,1956年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后定居香港。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p> <p class="ql-block">武打图,68× 45.5cm,1978年,关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关良的戏曲人物画拓展了传统中国人物画的题材和审美意趣,这幅画作人物造型稚拙生动,笔墨苍润,颇有意外之趣。</p> <p class="ql-block">关良 (1900-1986),别名良公。广东番禺人。1919年赴日留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上海美专、上海艺术大学,广州美术学校等校。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艺术股股长。1937年到昆明任教于国立艺专。1956年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浙江美水学院教授。1962年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p> <p class="ql-block">街头诗画,110X63cm,1958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缘督,</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陈缘督早期创作历史人物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关注社会生活,以新的创作手法表现新的题材,融合连环画手法创作此图。</p> <p class="ql-block">陈缘督(1902-1967),原名陈熙,宇缘督,号梅湖,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1917年从金城学画,此后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参与创办湖社画会。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京华美术专科学校、辅仁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曾当选新国画研究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虎啸龙吟图,44.5×33.5cm,1979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关松房,</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作于1979年。图中山石以斧劈皴画成,有明代浙派意味。而构图则仅取山中一角,绘涧水从山中蹦涌而出,从旁生出的松树仅露半株,复又带有写生意味。</p> <p class="ql-block">关松房(1901-1982),原名枯雅尔•恩棣,字雅云,又字植耘,以号行,满族。北京人。参与发起松风画会。1949年后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编纂,1952年加入中国画研究会。中国书法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画师。</p> <p class="ql-block">谿风漠漠树重重,102X27.5cm,年代不详,<span style="font-size:18px;">钱瘦铁,</span>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钱瘦铁工篆刻、画工山水,笔墨苍润。此图未署年款,绘白居易《题元八溪居》诗意,笔墨有清代石涛意味。</p> <p class="ql-block">钱瘦铁(1897-1967),名崖,以字行。江苏无锡人。师从郑文焯、吴昌硕、俞语霜。1915年移居沪上,先后参加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等,主持红叶书画社。1921年结识桥本关雪,随之访日。曾参与组织蜜蜂画社、中国画会,任教于上海美专。1956年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p> <p class="ql-block">同憩秋荫图,96.5× 56cm,年代不详,<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雪涛,</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王雪涛擅小写意花鸟,研习传统的同时也借鉴西方绘画的对物写生法,此图绘野鸡栖息松下,形象结构准确,动态逼真,笔致生动鲜活。</p> <p class="ql-block">王雪涛(1903-1982),原名庭钩,字晓封,号迟园,河北成安人。1922年考入北京艺术专科学校,1924年拜齐白石为师,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解放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翻研究员、北京中国画院画师、院长。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大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雨过图,100×50cm,1943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祁井西,</span>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祁井西擅山水,精于篆刻,山水画追摹两宋,崇尚北宗山水,墨笔和青绿兼擅。此幅作品取高远之势,近景树木繁茂、掩映茅庐数间,远处山体雄阔,瀑布流泉蜿蜒其中,笔墨清润,设色雅淡。</p> <p class="ql-block">祁井西(1901-1944),名昆,字景西,号井西居士。北京人。为松风画会成员。</p> <p class="ql-block">群马图,151.5× 65cm,1931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晋、祁井西,</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为两人合作,由马晋画马,祁井西补背景。画中的马双勾设色,造型近于西画,赋色细膩浓重而无层次,系郎世宁之余脉。配景山水的坡岸为披麻皴,石块则略具芹劈皴意味,松树则近于明人宫廷画派意味。画上有许宝蘅题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p> <p class="ql-block">马晋 (1900-1970),字伯逸,号湛如。北京人。1922年,从金城学画,撞长画马,宗法郎世宁。1949年后,任北京画院画师。祁井西(1901-1944),名昆、字景西,号井西居士。北京人。松风画会成员。</p> <p class="ql-block">花鸟图,67.5×45cm,1962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苦禅,</span>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李苦禅擅画花鸟,笔墨雄阔,淳朴雄浑,他强调笔之筋骨,主张书法入画,所作禽鸟浓墨神俊,骨力兼备。</p> <p class="ql-block">李苦禅(1899-1983),原名李英杰,字超三,山东省高唐县人。1919年在北京大学附设的“业余画法研究会”向徐悲鸿学习素描与西画。 1922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次年拜齐白石为师。曾任杭州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p> <p class="ql-block">吴湖帆 《碧海苍松》132×68.5,1959年,上海中国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笔墨豪纵放逸,寓柔韧于刚健之中,设色尤为斑斓绚丽,将红、青、绿、白、黑并置一图。笔墨、构图、题材、设色皆反映出吴湖帆晚年后画风一变。</p> <p class="ql-block">吴湖帆(1894—1968),初名翼燕,又名倩,更名万,字东庄。江苏吴县人。鉴藏家、书画家,1924年定居沪上。1934年、1946年任故宫博物院审定委员。1956年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曾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徐燕孙,《洗桐图》,132×47cm, 1939年 ,北京画院藏 
 </p><p class="ql-block">徐燕孙擅历史人物题材工笔画,在京津画坛有重要影响。此图绘元代画家倪瓒洗桐故事,展现文人性情高洁,追求清雅之境,风格近于陈洪绶、任伯年的画法。</p> <p class="ql-block">徐燕孙(1899-1961),名操,以字行,号霜红楼主,河北深州徐家湾村人。曾从管念慈、俞明学画。1920年,参加中国画研究会,后转入湖社。1921年,入中央政法专门学校攻读法律,毕业后执教于京华美术学校和北平美术专科学校。1949年后,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画院副院长。</p> <p class="ql-block">赏菊图,112X57.5cm,1935年,潘天寿,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藏</p><p class="ql-block">潘天寿擅山水、花鸟画,兼工书法。其画风沉雄奇险,苍古高华,大气磅礴,具有慑人的力量感和强烈的现代意识。此图作于1935年,构图险绝,枯石苍松遒劲,笔墨酣畅淋漓。</p> <p class="ql-block">潘天寿 (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浙江宁海人。其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并称“二十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1923年寓居沪上,任教于上海美专,1928年任国立艺术院教授,后任校长。1957年起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西冷印社副社长等。</p> <p class="ql-block">马,149X81cm,1935年,徐悲鸿,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作于1935年,绘一马栖息于柏树之下,赠与友人李璜。此画将西方绘画造型、明暗与中国画笔墨相融合,有安闲自适之意境。</p> <p class="ql-block">徐悲鸿(1895-1953),原名寿康。江苏宜兴人。他是中西绘画融合理念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教育家。早年先后在上海图画美术院、震旦大学求学。1919年赴法国留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国艺术学院、中央大学、北平大学等。1946年任北平艺专校长。194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 《始信峰图》 135×62cm ,1934年 ,北京画院藏 
</p><p class="ql-block">张大千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登临黄山始信峰,此图上款为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傅增湘,傅增湘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1899-1983),初名正权,后改名爰,以号行。四川内江人。早年赴日学习绘画及染织,归国后师从曾熙、李瑞清,1941年与谢稚柳同赴甘肃敦煌莫高雇临摹壁画。1949年移居香港,此后先后居留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国旧金山,1978年定居中国台北以终。其勤于游历,富于收藏,晚年创泼墨泼彩之法。</p> <p class="ql-block">溥儒,《薜荔垂千仞》,132.5×33cm, 1930年, 北京画院藏 </p><p class="ql-block">
此图题诗“薜荔垂千仞,流泉满一溪。幽人高咏处,时有夜猿啼。”取法于明人戴进。山石皴笔短促轻快,略带弹跳,带有画家强烈的个人面目。</p> <p class="ql-block">溥儒(1896-1963),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号義皇上人、西山逸士。满族,清恭亲王奕近之孙。早年就读于贵胄政法学堂、清河大学。1914年留学德国,归国后曾参与“松风画会”,曾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1949年赴台,与张大干、黄君璧并称“渡海三家”。画以山水著称,笔法劲挺,空灵超逸。</p> <p class="ql-block">鹫峰,136.5X69cm,196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秦仲文,</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作于1960年,绘北京阳台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鹫峰</span>,山中有杏花点点,且绘有现代建筑,为写生之作。画家尝试将小青绿画法与元人王蒙的山石皴法结合起来。</p> <p class="ql-block">秦仲文(1896-1974),原名裕荣,号仲文。河北遵化县人。191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政系。1918年参加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1920年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曾任教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京华美术学院、国立北平艺专,曾反对徐悲鸿提倡的“以素描为中国画造型基础”的观点。1949年后历任北京画院画师、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等。</p> <p class="ql-block">墨荷,119×67cm,年代不详,<span style="font-size:18px;">汪慎生,</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未署年份,以写意画法绘墨荷,并书自作咏荷诗“水云凉到小桥西,只见花高叶叶低,自古佳名比君子,星枯终不染淤泥。”</p> <p class="ql-block">汪慎生(1896-1972),名溶,以字行,号满川村人。安徽歙县人。年少曾在浙江兰溪当学徒,后在上海画炭画谋生,自学绘画。到北京后曾任京华美专、辅仁大学美术系教职。1954年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中国画院画师、画院委员会委员等。</p> <p class="ql-block">兰竹图,87.5X40cm,1945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吴子深,</span>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以墨笔绘兰竹并录倪瓒《题兰诗》,其兰竹师法文同,墨色层次丰富,笔法洒脱飘逸,神形毕肖。</p> <p class="ql-block">吴子深 (1893-1972),名华源,以字行,号桃坞居士。江苏吴县人。师从顾法学画,与吴待秋、吴湖帆、冯超然并称“三吴一冯”,享誉海上。曾赴日考察美术,资助颜文樑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0年发起组织桃坞画社。曾参加苏州美术会、娑罗画社和上海美术茶会等。后居香港,1964年寓居台北,任台湾艺术学院国画教授,1972年迁居印度尼西亚。</p> <p class="ql-block">墨笔山水,68X36cm,年代不祥,<span style="font-size:18px;">溥</span>伒<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以墨笔绘山水,取平远之势,淡远萧疏,笔墨近清人恽寿平,颇有冷逸之气。</p> <p class="ql-block">溥伒(1893-1966),字雪斋,号松风主人。惇勤亲王奕諒之孙、贝勒载瀛(奕誴第四子)长子。1925年与溥毅斋、薄儒、关松房等逊清宗室子弟发起松风画会。曾任辅仁大学美术系主任兼教授。1949年后,任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市美协副主席、北京市书法研究社社长、北京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名誉画师。</p> <p class="ql-block">紫溪晚霞,129.5× 162cm,年代不详,<span style="font-size:18px;">胡佩衡,</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作应为胡佩衡晚年之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山水画跳出四王窠臼,一改淡雅古朴之貌,喜用焦墨勾皴,赋色艳丽,富于蓬勃的时代气息。</p> <p class="ql-block">胡佩衡(1892-1962),名衡,字佩衡,号冷庵,蒙古族。曾师从比利时画家盖大士学西画。191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20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从金城习画,两年后,相继升为该会助教、评议。1927年参与发起湖社画会。先后在北平师范、华北大学、北平艺专任教。1949年后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画院画师。</p> <p class="ql-block">画众生黑,89.5×52cm,1949年,于非闇,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其工笔花鸟画远接两宋,复兴写生传统,对当代工笔画创作有重要影响。此图绘于1949年,稿本系在北京西城崇效寺写生得来,赠送给著名历史学家谢国桢。</p> <p class="ql-block">  于非闇(1888-1959),名照,山东蓬莱人。曾在北京师范学校、华北大学、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担任北平古物陈列所附设国画研究室导师,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p> <p class="ql-block">鱼乐图,100X32.5cm,年代不详,<span style="font-size:18px;">汪亚尘,</span>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藏</p><p class="ql-block">作品中金鱼活泼清新,嬉戏于水,形态简练,清趣动人。此图虽没有一笔写水,却使人感到碧水一泓,水暖鱼跃,花香四溢。</p> <p class="ql-block">汪亚尘(1894-1983),原名松年,以笔名行,字云隐,号云隐居士。浙江杭县人。1912年与乌始光、刘海粟共同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先后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教务长等。1936年与徐悲鸿等组织默社。 1932年加入中国画会。晚年侨居美国,后回上海以终。</p> <p class="ql-block">江南烟雨图,136x67cm,1963年,刘海粟,上海中国画院藏</p> <p class="ql-block">华山南峰图,111X53cm,1963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吴镜汀,</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吴镜汀早期山水从临习王石谷入手,上溯宋元,多为细笔设色,晚年游历名胜,多写生之景,设色约丽,此图作于1963年,以传统小青绿画法表现华山,别有韵致。</p> <p class="ql-block">吴镜汀(1904-1972),原名熙曾,字镜汀,号镜湖,浙江绍兴人。早年入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又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师从金城,此后担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任教于京华美专、国立美术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北京画院画师。</p> <p class="ql-block">薇江村落图,138X68cm,1963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贺天健,</span>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为贺天健晚年的山水画作。其崇尚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法度,重视师法自然,遍历名山大川,晚年作品更显笔墨清迈,气势雄壮,境界开阔,有时代气息。</p> <p class="ql-block">贺天健 (1891-1977),原名骏。江苏无锡人。早年肄业于南京民国大学。曾入上海中华书局任图画编辑。1925年起先后参与创办无锡美术专科学校、蜜蜂画社、中国画会等。1953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之后</p><p class="ql-block">艺术教育体系在写实主义的统领下,较多地融合西方写实绘画的因素,面目为之一新,深刻影响全国的中国画创作。</p> <p class="ql-block">山高水长,140X70cm,1986年,吴冠中,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作品以水墨表现了山水景象,“高山流水歌一曲,流水随曲调奔流,只求知音倾听,忘却了两旁景物,淡化了高低山色”。整幅画面在水墨中层层渲染,将点、线、面有机地结合,突出画面的意境和水墨的韵味。吴冠中晚年将对象高度概括为点、线、面的形式,通过他鬼斧神工地再创造,以抽象的形式表现景物,画面生动,视觉感染力强,重视意境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1935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附中习西画。1938年艺专附中结业,升入本科学油画,师从常书鸿、关良。1947年赴法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50年归国后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字院。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p> <p class="ql-block">少数民族人物,68×66.5cm,年代不详,<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思聪,</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周思聪早期以写实主义造型融合传统笔墨,创作有《人民和总理》等现实主义佳作,此幅作品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位少数民族女性侧影,笔墨灵动、意境空灵,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周思聪 (1937-1996),女。卢沉妻。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195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得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刘凌沧、李苦禅、郭味蕖等诸名师指点。为北京画院画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副主席等。</p> <p class="ql-block">二老对酒图,68.5× 68.5cm,1989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卢沉,</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水墨小品作于1989年,上题李白《客中行》一诗,以书入画,以线造型,挥酒自如,意境闲逸散淡。</p> <p class="ql-block">卢沉(1935-2004 ),江苏苏州人,早年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洋绘画,195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刘凌沧等,1958年毕业井留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p> <p class="ql-block">放牧图,94.5× 54cm,1959年,黄胄<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他将西方速写与中国笔墨相结合,描绘新疆少女牧驴的场景,人物形象生动,画作整体疏密张弛有度。</p> <p class="ql-block">黄胄 (1925-1997),字映斋。河北蠡县人。早年参加革命,任西北军区战士读物出版社编辑。1943年师从赵望云、韩乐然。1955年任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1959年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公司顾问。1981年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炎黄艺术馆馆长。</p> <p class="ql-block">维吾尔人载歌载舞,68X46cm,199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叶浅予,</span>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作于1990年,迈入晚年的画家仍孜孜不倦于舞蹈人物画的探索创作,与六十年代画风的豪放酒脱相比,此时的笔法更加苍拙、率简,所绘人物也更趋于平面化,更加写意传神。</p> <p class="ql-block">叶浅予(1907-1995),原名纶绮,笔名初萌、性天、浅予等。浙江桐庐人。早年在上海谋生,1928年任《上海漫画》、《时代》等刊物编辑。抗战期间,在上海组织“漫画宣传队”任领队,并参加政治部第三厅。1947年,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54年,起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春,34×47cm,1960年,白雪石,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作于1960年,画面具有透视感,富写生意味。</p> <p class="ql-block">白雪石(1915-2011),斋号何须斋,北京人,自幼习画,早年师从赵梦朱,后拜梁树年为师,参加湖社画会和中国画研究会。后执教于北京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后在中央工艺美院任教,兼任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山水,68×45cm,1988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仃,</span>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以焦墨完成,笔力遒强,豪放苍健。焦墨画强调黑白的本色美、质朴美,素以为绚,不加粉墨,张仃称它为“全素斋”,是一种有益身心的精神素食。晚年的张仃,铺开了一个无限丰富、壮美宏阔的焦墨世界。</p> <p class="ql-block">张仃 (1917-2010),号它山,辽宁黑山人。1932年考入北平艺专。1938年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主任、教授,领导中央美院国徽设计小组参与国徽设计。1957年调任中央工艺美院副院长,1981年任院长。</p> <p class="ql-block">沧浪吟,109.5X97.5cm,1980年,程十发,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此图属于程十发中晚期的绘画风格,设色、构图都较自如、豪迈,状物画人,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程十发(1921-2007),原名潼。松江人。1938年,考入上海美专,师从王个簃、李健、汪声远。擅人物画、连环画,曾赴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1952年任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员,1956年参加筹办上海中国画院,后为画师。1983年任西冷印社副社长,次年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曾兼任上海美协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等。</p> <p class="ql-block">陆俨少 ,《晴麓横云》, 97×45cm ,1980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p><p class="ql-block">陆俨少的山水画笔墨具有浓厚的书写性,又在章法上刻意取势,以其独创之“勾云”、“留白”诸法,生动地呈现出山势险绝、云飞雾奔的雄奇景象。</p> <p class="ql-block">陆俨少(1909-1993)名砥,以字行,号宛若。嘉定人。早年入无锡美专习国画,此后拜冯超然为师。1945年从重庆乘木筏顺流东下,历时月余,归后好写峡江险水。1956年起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后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历任浙江画院院长、上海美协会理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p> <p class="ql-block">李可染, 《蜀山春雨》,69×45.5cm ,1965年 ,北京画院藏 
</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李可染先后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以水墨写生风景,“为祖国河山立传”,以积墨法巧妙融合西画风景画中的光影,创新了山水画的图式,拓宽了山水画的审美及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1923年入上海美专。1929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习西画,加入“一八艺社”。1932年任教于徐州私立艺专。1943年任教于重庆国立艺专。1946年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师从齐白石、黄宾虹。1949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p> <p class="ql-block">鹰击长空图,170 X 63.5cm,1963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溥佺,</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溥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更富于时代气息,此图作于1963年,以中西结合的手法绘雄鹰翱翔,色彩明丽,气象开阔。</p> <p class="ql-block">溥佺(1913-1991),生于北京,满族。1928年入松风画会。1936年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后任辅仁大学美术系讲师,兼任北平国立艺专、北京大学美术补习班教授。1953年加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1955年被选为理事。1958年入北京中国画院。1985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等。</p> <p class="ql-block">樱桃沟,102 × 46.5cm,1953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少梅,</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作于1953年,画家顺应时代大潮,一改高士、仕女的绘画题材,开始走出画室,探素中国画对景写生,画面带有强烈的透视感,远景有现代人物,可知为画家突破自我的写生之作。</p> <p class="ql-block">陈少梅(1909-1954),名云彰,又名云鹑,以字行,号升湖,湖南衡山人。15岁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师从金城。17岁成为湖社画会骨干,22岁主持湖社天津分会,成为津门画坛领袖。1949年后,任中国美协天津分会主席、天津美术学校校长。</p> <p class="ql-block">杏林山雀,126× 68cm,1955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田世光,</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仅落名款,禽鸟为双勾设色的工笔画法,宋院体画法,近于明人边景昭的画风。配景的桃花、垂柳、浮萍,有恽寿平没骨花卉意味。</p> <p class="ql-block">田世光(1916-1999),号公炜,祖籍山东乐陵,世居北京。1933年考入京华美术学院。1937年毕业后,考入北平古物陈列所。自1938年起,在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北平国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为北京画院院外画师、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协会员等。</p> <p class="ql-block">藏园勘书图,101x47.5cm,194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凌沧,</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刘凌沧擅历史画和仕女画,严谨工整,造型生动。此图作于1940年,系为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傅增湘绘的肖像因,藏园为傅增湘斋名,故称“藏园勘书”。</p> <p class="ql-block">刻凌浴(1908-1989),本名恩涵,河北固安人。1926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从徐操、管平湖习画。后入北平艺专,并兼任《艺林旬刊》、《艺林月刊》编辑。后任教于北平艺专和京华美术学院。1949年任职于民族美术研究所,后为任中央美术学院讲师、教授。中国美协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顾问。</p> <p class="ql-block">白百合,115×43cm,1959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郭味蕖,</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作于1959年,清末以来盛行博古清供花卉图,以青铜器等器物全形拓为主图,辅以写意绘画的节令花卉、瓜果,此图色彩素净,气象高古。</p> <p class="ql-block">郭味蕖(1908一1971),原名忻,后改味蕖。山东潍坊人。1929年考入上海艺专习西画,毕业后曾任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教师。1937年入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研习中国画,得黄宾虹指导。1951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后相继在民族美术研究所、徐悲鸿纪念馆从事理论研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春雨,106X100cm,1963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蒋兆和,</span>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蒋兆和深受徐悲鸿中西融合艺术观念的影响,此图描绘两位农民荷锄对语。人物造型逼真写实,轮廓勾画浓重,五官结构精准,晕染具有光影感,是其水墨人物画创作将素描造型与写意笔墨融合的典型手法。</p> <p class="ql-block">蒋兆和(1904-1986),原名万绥。四川泸州人。早年至沪上画广告及肖像。1928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教育专修科,后在上海美专任教,1937年定居北京,1946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p> <p class="ql-block">李长吉诗意图,95X58cm,1984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旦宅,</span>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以传统笔墨结合连环画的造型方法绘李贺诗意。画面以数竿修竹为背景,仕女倚竹沉思,人物以简劲的线条勾勒,造型概括,设色淡雅。诗境优美。</p> <p class="ql-block">刘旦宅 (1931-2011),原名小粟,又名浑,号海云生。浙江温州人。早年在上海从事书籍插图及教育挂图的绘制工作。1949年后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专业画家、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曾任上海美协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黄山炼丹台,58×47cm,1972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丁衍庸,</span>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此图阔笔绘湖山,远山处有一炼丹台,然黄山炼丹台在炼丹峰下,故画中非实景,写胸中之丘壑。</p> <p class="ql-block">丁衍庸 (1902-1978),名庸,字叔旦。广东茂名人。1918年赴日就读于川端美术学校、后入东京美术学校,回国后,任教于上海立达学园、神州女子学校、上海艺术大学、中华艺术大学、新华艺专等校。后赴广州,任职于广州市博物馆、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46年,任广东省立艺专校长。1949年移居香港。</p> <p class="ql-block">柯似青桐根似石,118X32cm,1946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来楚生,</span>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此画绘一段老树树干,用笔老辣,墨色层次分明,洗练简约,元气淋漓,颇有金石意味。</p> <p class="ql-block">来楚生(1904-1975),原名稷勋,以字行。浙江萧山人。早年从金城学画,又师从吴昌硕。1921年入上海美专。先后参与组织莼社、东南书画社,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西冷印社社员、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社员、中国美协会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常务理事。</p> <p class="ql-block">花鸟,107X52cm,1952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陆抑非,</span>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此图作于1952年,取法明人。陆抑非重视传统技法的继承,重视笔墨和色彩研究。作品风格清秀灵动,形象写实,施色清丽空灵,富于诗意。</p> <p class="ql-block">陆抑非(1908-1997),名沖,改名种,初字一飞,改字抑非。江苏常熟人。1930年赴上海,师从吴湖帆。1931年后,任教于上海美专、新华艺专、苏州美专。1946年创办飞声国画函授学校。与江寒汀、张大壮、唐云人称海上“四大花旦”。1956年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59年赴浙江美术学院任教。</p> <p class="ql-block">春柳双鸭,133×66cm,年代不详,<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寒汀,</span>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画面描绘春天万物生机勃勃之意,整幅作品从柳叶到双鸭再到汀台、水景皆靠左落笔,右侧留白,顺着野鸭的视线引人遐想。画面用笔清晰、笔笔到家,用色秀丽、雅俗共赏。</p> <p class="ql-block">江寒汀 (1903-1963),原名荻,学名赓元,名上渔,以字行。江苏常熟人。早岁从陶松溪习花鸟,又从张石园学山石画法。曾任教于苏州美专、上海美专等校。擅写意花鸟,时与唐云、张大壮、陆抑非人称海上“四大花旦”。1956年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母亲,101.5 X95.5cm,1988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方增先,</span>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图中藏族母子人物形象夸张变形而有度,笔墨自由驰骋而有节制,既有鲜明的整体感,又有耐人寻味的细节,平中求奇,气象、格调不凡。</p> <p class="ql-block">方增先 (1931-2019),浙江兰溪人。1949年考入浙江杭州国立艺专。1953年毕业留校井参加研究生班学习。1955年起任教于该校中国画系。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83年入上海中国画院,次年任副院长。1985年任上海美术馆馆长。为中国美协艺委会副主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美协主席、上海市文史研宄馆馆员。</p> <p class="ql-block">少女牧鹅图,121.5×69.5cm,1977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继卣,</span>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藏</p><p class="ql-block">刘继<span style="font-size:18px;">卣</span>秉承家学,融中西绘画于一体。画面中所绘少女与鹅技法娴熟,笔墨精良,生动传神。其所绘人物仕女、花鸟走兽,多为工笔与写意相结合,在其绚丽多彩和准确造型的基础上,显得格外凝重、奔放、潇酒、传神。</p> <p class="ql-block">刘继卣(1918-1983),天津人。刘奎龄子。1936年入天津市立美术馆西画系,师从刘凤虎学习西画,从刘子久、陈少梅习国画。1950年调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创作员,从天津迁居北京。为中国美协理事,北京市工笔人物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p> <p class="ql-block">养鸡场一角,100.5 X68.5cm,1975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云,</span>上海中国画院藏</p><p class="ql-block">唐云长于写意花鸟,取法八大、冬心、新罗诸家,此画构图新颖、赋色明快,是一件富有新意的写生佳作。</p> <p class="ql-block">唐云(1910-1993),字侠尘,号药尘。浙江杭县人。早年就读于杭州惠兰中学,19岁时任杭州冯氏女子中学教师。1938年后,任新华艺专、上海美专教授。时与江寒汀、张大壮、陆抑非人称海上“四大花旦”。1956年起历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代院长、名誉院长,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鉴定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上海美协副主席等职。</p> <p class="ql-block">落红不是无情物,70×32cm,1947年,丰子恺,上海中国画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幅绘日常生活情景,饱含人情世态的动人情趣,造型简括、用笔流畅、画风朴实、含义隽永、雅俗共赏,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丰子恺(1898-1975),原名润,改名仁,法名婴行,以号行。浙江石门人。画家,散文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早年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参与筹办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1942年秋任教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首任院长。</p> <p class="ql-block">展览开辟了一个较大的文献展区,用大量珍贵的摄影、影印报刊、地图和表格等展现海派与京津画派的城市环境、社团、学校和代表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南来北往客——京沪画坛画家往来举例</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起,北京、沪籍画家占据两地画坛主流,京派画家中尤以南方籍画家为众。两地画坛往来频仍,通过社团活动、学校教育、美术展览、大众传播媒介等方式加速了两地画风相互浸染,其中后海派领袖吴昌硕门下弟子北上,推动金石大写意风的北渐,成为京派绘画传统出新的重要路径之一;京派画坛领袖如陈师曾、金城皆曾在上海参与艺事;留法归国的林风眠、徐悲鸿等人在京执掌艺专,中西融合的艺术观念深刻影响了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建构;京派画家如萧俊贤等寓沪以砚田为生计,齐白石、溥儒等来沪举办展览,活跃于上海的张大千、黄宾虹等在京居留期间,艺术日臻成熟,均为两地画坛带来新风。</p> 海派绘画 <p class="ql-block">江南风范和海派趣味</p><p class="ql-block">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特别是上海,带来了极其深层次的变化。1843年的开埠与租界的设置,商贸发达兴盛、文化自由繁荣、政治相对宽松,这些都为上海成为世界大都市带来了必要的条件与基础。海派绘画的兴起,与近现代上海城市的发展有著密不可分的历史特性。</p><p class="ql-block">1845年上海老城北部开拓了英租界,1849年英租界与老城北墙之间又设立了法租界。由此上海形成了中国人管理的老城区与西方人管理的租界并存的局面,这也是促成多元文化发展基本格局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画家来自于全国各地,也是促使海派绘画面目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得益于都市传媒的发达,海派画家通过刊登润例和广告,兼以各种赈灾义卖的旗号,吸引大量订单以维持生计;与此同时,画家们相互间结社组团,以便获得更多的资源。</p><p class="ql-block">为适应时代之变、社会之变,海派画家积极寻求艺术上的创新以适应当时上海市民审美需求,故而题材上以市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仙佛神话、吉祥喜庆的内容为主;绘画技巧上则倾向于设色浓烈,以快速呈现画面效果,不纠结了过多层次的渲染。</p> <p class="ql-block">文人情怀与都市活力</p><p class="ql-block">由于华界老城厢在南,而租界在北,就形成了“南市”、“北市”之说。南市代表着传统中国的生活方式,而北市则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体现。北市不仅在面积上远超南市,更是在现代城市文明的水准上,领先南市一步,马路、港口水运、火车、电车等现代市政和交通设施都是在北市发展起来的,它们深刻改变了上海城市的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南市在北市的带动下,也逐渐填浜筑路,开通电车,,进而拆除环城城墙,最终南北融合,走向现代。</p> <p class="ql-block">现代化的市政吸引了 全国各地的高素质移民群体,20世纪初,一批在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转型中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书画家寓居上海。张謇、郑孝胥、何维朴、吕景端、王同愈等都是与新政颇有关系的人物,有的还参与过预备立宪活动。上海本地的李平书、王一亭、高邕、杨逸等书画家也是著名工商业人士和地方自治运动的代表人物。这些海上耆宿的视野和经济实力已非传统文人或是职业画工可比。他们的艺术不局限于绘画而是诗文金石书画一体,体现了强烈的经世致用思想和复古求变精神。他们的艺术创作和思想在清末与政治联动,在20世纪初则对文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赵叔孺里然官位不高,但在金石书画上成就最大,形成流派,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中华艺大国画系负责人诸闻韵、潘天寿、王个移等都是吴昌硕门派的弟子。通过现代国画学科教育,通过金石书画一体的形式,中国画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实现了创新,从而适应了现代都市文明和社会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摩登吋代和守正创新</p><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海派绘画呈现出新的局面。新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孕育出海上画坛风起云涌、新潮迭起的阶段。上海已然成为中国文艺重镇,开放的城市胸怀,八方人才云集。一批在欧洲或日本留学的青年画家满载而归,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也随之涌入,快速发展的商贸与经济推动着艺术走向大众化,迎来了属于海上艺术的“摩登时代”。</p><p class="ql-block">新式美术教育方兴未艾,以现代教育理念著称的上海美专,不仅课堂模特、旅行写生等教学方式引人瞩目,而且有着当时最为成熟的中国画系,培养出很多具有开放视野的国画家。为切磋技艺、交流观念而成立的艺术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蜜蜂画会、中国画会、摩社、决澜社等中西艺术团体以实验探索的精神将新艺术运动推向了更高潮。</p> <p class="ql-block">融合现代观念的新美术呈现出更多元的风格。留洋的关良、徐悲鸿、刘海粟等艺术家以融合中西为目标,推动着绘画现代化的探索;传统型大家“三吴一冯”及张大千、黄宾虹、钱瘦铁、唐云等博采众长,别开生面;吴湖帆、陆俨少、谢稚柳等海派画家直追宋元传统,融会贯通,守正创新。这一阶段,还出现了吴青霞、周炼霞、陆小曼等一批极具时代风采的女性画家,从诗、书、画的全面修养筑基,为传统艺术注入新时代的活力,潘玉良、关紫兰等留洋画家融中入西的探索亦是对国画艺术另一种意义的传承。</p><p class="ql-block">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在中西精神交相辉预、新兴思潮此起彼伏的时代,交织、碰撞出了海上画坛璀璨的星光。</p> <p class="ql-block">海派绘画艺术地图</p> <p class="ql-block">上海书画社团举例 (1839-1947)</p> 京津画派 <p class="ql-block">社会变革与文化反思</p><p class="ql-block">与1840年后上海形成的以市场导向、市民化的绘画市场相比,辛亥革命前的北京画坛一片寂静,贵族化的宫廷绘画与士大夫画,自古便是京师小圈子画坛的主流。随着清帝退位,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旨在涵养新民的文艺潮流兴起,传统绘画成为新兴的平民文艺的对立面,具有革新思想的新知识分子,从平民化、写实主义角度对之展开了猛烈的炮轰。</p><p class="ql-block">近代北京画坛一直呈现官方化、机构化、学术化色彩,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20世纪初期,来自南方的具有士大夫色彩的新型知识分子源源不断地涌入北京,令北京画坛发生新变,并循两条主线展开:一是蔡元培主导下的北京大学创办画法研究会、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于1918年建立,虽都包含国画教学,却也推动了西画在故都的开蒙与传播,旨在“美育代宗教”。二是凭借周肇祥与北洋政府高层交谊深厚,一班有志于振兴中国画的同仁,在接管清宫藏画的基础上成立了故宫博物院的前身——古物陈列所,创办中国画学研究会。</p> <p class="ql-block">清宫密藏的经典名画再现人间,令北京画界的观念迅速变化。原先主张以写实性西画改良国画的金城,因惊见宋画的写生造境,提出复兴“工笔”为主、“写意”为辅的主张。1930年代随着故宫名画的展示与南迁,类似主张开始影响南方画坛。金城的主张引起研究会中姚茫父、凌文渊等坚持文人写意的画家群体反弹,陈师曾撰《文人画的价值》阐明立场;金城作古后,因人事龃語中国画学研究会迅速分裂,湖社成立,北京画坛进入了一个新阶段。</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学研究会与湖社画会组织结构表</p> <p class="ql-block">賡续传统与现代转型</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画家群体如金城弟子“十大湖”、溥儒、徐操、于非厂、吴镜汀、祁井西等,因依托清宫旧藏,在师古深度上领全国风气之先。清宗室画家如溥雪斋、溥松窗、关松房、惠均等,成立松风画会,以格古为尚。南方画家张大千、黄宾虹客京,不但参与北平艺事,亦投入到故宫名画鉴定与海外艺术交流,此刻北京画坛国画的比重仍远胜西画。1926年因蔡元培扶持,林风眠短暂入主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并聘请齐白石任教。这对林风眠水墨画的修养,对此后其治下杭州国立艺专艺术风气的养成,皆具不凡的促进意义。</p><p class="ql-block">自中国画研究会分裂后,金城余脉陈少梅、刘子久去往天津。此外,天津画坛还涌现出师法郎世宁而自成一格、中西合璧的刘奎龄、 刘继卣父子。</p><p class="ql-block">风靡上海的赵之谦、吴昌硕的文人金石大写意画风,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影响北京画坛。吴昌硕弟子陈师曾、陈半丁、王梦白等汇聚北京,与本地的文人写意画家合流。齐白石经陈师曾启发,“衰年变法”。其画继承并发展了传统文人写意而臻于自然之境,同时又契合了平民化的时代大潮,至建国后终成为中国传统艺术推陈出新的代表。</p><p class="ql-block">1929年陈定山、云全城去世后,“齐白石、萧谦中弟子,乃遍河北”,概括出金城余脉与写意画在北京画坛的消长。萧谦中的崛起,更意味着原来流行于南方的石涛、龚贤的山水画风,在北京逐渐风靡。</p><p class="ql-block">旧都艺坛多元并举的盛况,随着1937年日本侵华陷于萧瑟。</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 ,《梅花图》,1917年 ,北京画院藏 ,陈师曾题跋劝勉其自创一格。</p> <p class="ql-block">西学东渐和推陈出新</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京津画坛迎来了转折。</p><p class="ql-block">徐悲鸿高扬写实主义大旗,进京执掌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作为齐白石艺术的知音,徐悲鸿亦强烈反对四王、吴、恽.…著名的“三教授事件”爆发,标志着写实与抽象,包括画家画、文人画争论的中心转移到了北京。数年后新中国成立,文艺界倡导现实主义以服务大众,北京取代市场化的上海渐成国内文艺中心,中央美术学院成为京津地区的核心。</p><p class="ql-block">美院西画已与国画方驾,尤以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画风为主流。写实主义对国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物画与山水画领域。除徐悲鸿、蒋兆和外,第二代画家周思聪、卢沉崭露头角。此外黄胄由西安进京,以其速写加水墨为北京人物画坛吹来新风。在“拋弃旧趣味”的大潮中,立志“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李可染迅速崛起,代表了现实主义革新山水画的成就,也标志着山水画以出世为旨变成以爱国主义为主题。</p><p class="ql-block">齐白石艺术因鲜明的平民性广受推崇,标志着大写意已执国画之牛耳,这间接助推了潘天寿进京办展,潘氏画风亦间接影响了北京画家李苦禅、郭味蕖……北京画院成立,陈半丁、秦仲文等大批画家厕身其间。除积极投身新国画创作外,大批画家投入连环画创作,著名者如王叔晖、刘继卣,对艺术普及贡献良多。其时,北京一部分画家分流东北,如张伯驹、赵明湖、晏少翔等,带动了东北国画创作……</p><p class="ql-block">中央美术学院专注于写实主义,受印象派、现代派影响的西面家多转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庞薰柔任首任院长。改革开放后,随着重新接纳欧美现代艺术,美院涌现出一批中西合璧的西画家与国画家,吴冠中倡导“形式美”的水墨画风即属其代表。</p> <p class="ql-block">京津画派艺术地图</p> <p class="ql-block">北京书画社团举例 (1850-1938)</p> <p class="ql-block">京沪画家润例举例 (1920-1935)</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前言</b></p><p class="ql-block">海派绘画因为上海独特的地缘和后发的优势成为中国传统绘画向现代化转型的实现者,海派绘画的影响北上至京津、南下及岭南,海派绘画、京津画派和岭南画派共同构成了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最为主要的历史场景,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发展走向。</p><p class="ql-block">“海派”这个名称虽然是和“京派”对立而生的,在报刊杂志上两派一度也争得不亦乐乎,但是京津画派与海派绘画的代表性人物在京沪两地之间游居频仍,客观上两地书画艺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远远多于相互对立,带来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p><p class="ql-block">在西方文化强势冲击面前,京津画派被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在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中寻找创新突破,成为一时的主流。即使是那些力主以西化改造国画的革命者,也希冀民族艺术的复兴和强大;而海派绘画以适者生存的进化逻辑遵循艺术大众化、市场化的历史趋势,依托难得的历史机遇和独特的文化生态,打造了千年一遇而又难以复制的大师辈出的兴盛局面。</p><p class="ql-block">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以务实而有效的实践来积极应对变革大潮的冲击,它们既有共性又各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坚韧顽强和自我革新的生命力。它们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走向现代创新实践的早期样本。</p><p class="ql-block">中国的文化艺术向来有极强的向心力和极大的包容性,它自身对于核心价值的维护机制几乎是坚不可摧的,这种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正是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依然维护着其整体性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依然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前行动力,就像曾经照亮过当年艺术之路的历史的星光,今天依然璀璨如初。我们循着星光回望过去,不仅仅是了解故实,也是以史为鉴,反观现在、畅想末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i>摄于2024年2月8日,谢谢观赏!</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