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五,又称“大年初五”,根据古人的“主示日”概念,初五这天被称为“马日”。又因民间信仰,春节期间的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故得名“破五节”。</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五,民间往往要“送穷”和“接财神”。《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五主要习俗有“破五”和“躲五”两项,“破五”主要指燃放鞭炮、吃搅团、吃饺子、打扫院落并将垃圾扔到门外以驱赶穷气等。“躲五”则是农村新媳妇大年初五要回娘家,避免矛盾,躲开不好的事情。“破五”习俗,源于古人对于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意味着在初五这一天完完整整地结束过年的事宜,一切回到除夕前的生活。因此初五这一天就显得尤为重要,驱赶晦气,躲开麻烦,迎接新生活的到来。同时民间传说,正月初五这天为“财神生日”,南方在这天祭财神。</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日子,具有丰富的习俗和禁忌。初五这天要大扫除,从大年初一到初四避免扫地和丢垃圾,初五则进行全面的大扫除。寓意是清除积累的垃圾和污水,象征着送走贫穷和晦气,迎接新的开始。初五迎财神,在家中设供品,燃放鞭炮和烟花,以示对财神的尊敬和欢迎。初五吃饺子,寓意:饺子形状类似元宝,象征财富和好运。初五<span style="font-size:18px;">燃放鞭炮送五穷</span>穷,即: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初五开市,商户和商家开业象征着迎接财神,希望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初五忌动土,动土会破财,影响未来的运势。破五这一天禁忌进行任何形式的建筑或土地活动。</p><p class="ql-block"> 人们遵循这些习俗和禁忌,是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迎来好运,远离贫穷和不顺,迎接一个充满财富和幸福的新年。</p><p class="ql-block"> 奶奶七十多岁的时候,一辈子没成过家的三老舅从内蒙回到山西投靠奶奶,轮流住在我家和三叔四叔家。那时,奶奶在谁家过年,我们就去谁家过年。奶奶去世后,三老舅在谁家过年,我们都去谁家过年。三老舅去世后,大伯也去世了,那年大年初一,三叔,四叔都来父亲这里过年,三叔和大伯家的孩子们也来了。饭桌上,三叔提出初二去他家吃饭,父亲随口同意了。初二,我们都在三叔家吃饭,吃饭间,四叔提出初三在他那里吃饭,父亲觉得不妥,父亲知道四婶在北京和孩子们在一起过年,都没回来,家里就四叔一个人。四叔没急着说话,过了一会,父亲说:“初一大家在我那吃饭了,我高兴了。初二我们在你这吃饭了,你高兴了,你说初三咱不去他那里,他能高兴吗。”四叔说:“要不,初五去我那里吧,初五孩子们都不跑亲戚了。”初五那天,我们都来到四叔家,满满坐了三桌人。</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想,我们家族即延续着中国传统习俗,更延续着一份中华美德。父辈对待三老舅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平日在生活细节方面关心三老舅,三老舅去世后用的寿木,穿的寿衣,父辈在当地挑选最好的给三老舅用上,村里人说:“行了,就是自己的亲父亲去世了,顶多也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习俗和禁忌也不是绝对的,记得小时候,县里开创一项改河大工程,改河工地上像学大寨的劳动场景。人们一直干到腊月二十九,为赶劳动进度,县领导号召大家:“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初一不休息,争取正月十五拿下任务。”那种劳动热情,如火如荼。</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隰县河道治理好了,道路修建好了,有多少老百姓买回小汽车,数也数不清。如今的隰县,是火火过大年的隰县,年味浓浓,蒸蒸日上。四叔家儿子从北京回来让我给他发定位,我告诉他路线,他在电话里说:“隰县变化太大了,你不发定位,我还真找不到你家。”</p> <p class="ql-block"> 作者:石书民,隰县税务局退休干部,山西省作协会员,爱好文学,喜欢摄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