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它在几千年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拜年文化。这种拜年文化,作为春节期间的主要民间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朋好友的深情厚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春节拜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有在新年之际相互走访,道贺新年的习俗。那时拜年多是为了驱邪避灾,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表达亲情、友情及构建邻里和睦关系的重要方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春节期间,无论是城市的大街小巷,或是乡村的田间小道,都能见到人们穿着新衣,提着礼品,带着笑容走亲访友的场景。拜年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交往,更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和心灵的慰藉。老人们享受着阖家团圆的天伦之乐;年轻人在拜年中表达着对长辈的尊重和感恩;孩子们不但为收到压岁钱而兴高采烈,而且还能在其中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拜年的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民族文化传统。按顺序讲,初一向家族和邻里长辈拜年;初二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开始给姑、姨、舅及其他亲戚拜年。按时间讲,拜年从初一开始,可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从礼仪上讲,给长辈拜年要带礼品,要行磕头礼,受拜者要给未成年者压岁钱,要回礼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述春节拜年习俗,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形态的逐渐形成,拜年的形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上世纪50年代末,随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深入,“移风移俗“开始撼动传承几千年的拜年习俗,磕头从那时起便不再是拜年的必有程序。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拜年逐渐从家族内向家族外延伸,同事间、同学间、朋友间、战友间等家族之外的拜年活动越来越多。</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团拜,即“团体拜年”,这是新中国兴起的一种集体祝贺新春佳节的礼仪形式。团拜的基本形式是团拜会。团拜会始于延安,由毛泽东主席倡导,解放后在我国的党政机关、解放军部队、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中推广。春节前夕都要召开各种形式的团拜会,大家欢聚一堂,互相祝贺新年,各社会组织的领导给下属拜年,是团拜会的主要内容。笔者参加团拜会始于1971年春节,是作为一名战士,参加了所在部队的团拜。</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话的普及,电话拜年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新年零时的钟声响过之后,电话拜年的声声祝福,开始传进千家万户。同事间、朋友间及同学间,尤以电话拜年为多。电话拜年的出现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还让人们的拜年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电话拜年作为对传统拜年形式的有益补充,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快又被新的拜年方式所取代。</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拜年形式更是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社交媒体拜年等新型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人们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或社交媒体平台,发送精心编辑的祝福语和精美的电子贺卡,将新年的美好祝愿传递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这些新型的拜年方式不仅方便快捷,还充满了创意和个性,满足了现代人追求时尚和个性化的需求。</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特别是近年以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微信拜年和视频拜年,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发送拜年祝福语和拜年视频。不但可以用微信一对一拜年,还可以在微信群里“团拜”,既快捷又方便。通过手机的视频通话功能,还可以与远方的亲人、朋友进行面对面交流,在听到对方声音的同时,还能看到对方的音容相貌,仿佛彼此就在身边一样。迅速拉近了情感上的距离。</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尽管现代化的拜年方式丰富多彩,便捷高效。但传统的面对面的拜年方式,仍然占据着春节拜年的主导地位。人们更喜欢用传统的方式给亲朋好友拜年。身在异乡的人们也会千里迢迢回到家乡,融入到浩浩荡荡的拜年队伍之中,穿梭于大街小巷或乡间小路,传递着新年的祝福和浓浓的亲情,传承并发扬着优秀的传统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农耕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到现在的信息文明时代,我们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拜年习俗,就会发现它在形式上的变迁,是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必然结果。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承载的都是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亲朋好友的深情厚谊。将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发展,拜年形式如何变迁,它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和情感价值,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断,历久弥新。</span></p> <p class="ql-block">文字:聶直</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音乐:春节热闹</p><p class="ql-block">编辑:聶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