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场西南角观东侧建筑 <p class="ql-block">在网上地图搜索“西双版纳泼水广场”,会显示十几个地方,其中最显眼的,在西双版纳景宏市政府附近,位于勐海路以东、广场大道以南、浩宇大道以西、观澜大道以北。(描述方位大约右偏15°是实际方位)</p> <p class="ql-block">如果打车到泼水广场,司机不会把你拉到别的地方,一定拉到这里。如果坐公交,这里有一站,就叫“泼水广场”。只要说到西双版纳泼水广场,一定不是别的是方,就是这里。</p> 二、广场西侧观东侧建筑 1、东侧建筑远景 <p class="ql-block">广场西侧的勐海路,是当地各景点旅游团始发站停车点,每天早晨6点,这里都会有几十辆旅游大巴在这里暂停,旅游结束后再把游客送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此处在泼水广场西侧正中靠近勐海路的地方,远望广场正中的喷水池与东侧的三座建筑。</p> 2、东侧建筑近景 (1)中部建筑 <p class="ql-block">沿广场东西中线东走,绕到喷水池东侧,近望东侧中部建筑。</p> (2)南部建筑 <p class="ql-block">视线由东移到东南(右),南部建筑二楼以下是商铺、三楼以上是住宅,它的后面(广场东面)有两座高层住宅建筑。</p> (3)北部建筑 <p class="ql-block">视线由东移到东北(左),北部建筑也是二楼以下是商铺、三楼以上是住宅,它的后面(广场东面)也有两座高层住宅建筑。南北两侧三对建筑一模一样,就连墙上的图案也一模一样,都关于广场东西中线对称,可见当时建设时就是这样规划的。</p> 三、广场东中部建筑 1、全景 <p class="ql-block">视线再回到广场东侧的中部建筑,比较豪华的大型的商业建筑,也分成三个部分,中间与(南北)两侧。整体建筑关于广场东西中线对称,两侧对称方亭、楼前对称大象雕塑。</p> 2、部分 <p class="ql-block">后面的两座大楼,北(左)侧楼顶有“版纳”二字,南(右)侧楼顶有“双塔”二字。即“版纳双塔”建筑。</p> <p class="ql-block">中部建筑中间部分。从广场东西中线的位置看“版纳双塔”大楼,也是对称的。</p> <p class="ql-block">中部建筑南(右)侧部分。</p> <p class="ql-block">中部建筑北(左)侧部分。</p> <p class="ql-block">中部建筑前(西)方的方形建筑,可能是屏风墙,也可能是大型屏幕。</p> <p class="ql-block">北侧方亭檐正面与侧面,顶部孔雀开屏展翅浮雕。</p> 四、孔雀形雕与大象雕塑 <p class="ql-block">广场东侧中部建筑前(西)方两侧,一对三只孔雀开屏展翅立体造型,且关于广场东西中线对称。</p> <p class="ql-block">一对广场东侧中部建筑前(西)方的大象雕塑,头朝西方,且关于广场东西方向中线对称。</p> 五、喷水池 1、近景 <p class="ql-block">广场正中圆形的喷水池。有十二只大象雕塑围绕。</p> <p class="ql-block">大象的头朝向池外,鼻子上扬,鼻孔有网状喷水口。</p> 2、远景 六、广场周围 七、小亭 <p class="ql-block">广场西侧勐海路边的小亭。</p> 八、少数民族雕像 <p class="ql-block">广场西临渤海路,东西中线两侧有两排少数民族人物雕像十一座,排列如下:</p> 1、布朗族 <p class="ql-block"><b>西双版纳世居民族之一。西双版纳布朗族自称“布朗”,汉称“浦蛮”,傣称“满”,解放后统一称为布朗族。</b></p> <p class="ql-block"><b>布朗族源于古代濮人,是云南的土著民族。经过长期的民族迁徙和部落、部族分化融合,原居住在今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境内的一部分濮人,发展成为今天的布朗族。</b></p> 2、彝族 <p class="ql-block"><b>西双版纳世居民族之一,西双版纳彝族自称“腊鲁泼”(泼为彝语,即族或人的意思),他称“香堂”、“本人”、“罗罗”。</b></p> <p class="ql-block"><b>彝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部氏羌游牧部落,是北来羌戎系和南方土著居民长期文化融合和体质混血的融合体。清代,彝族祖先中的“腊鲁”支系迁居新平、景谷一带,后因战乱,由景谷经思茅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定居。</b></p> 3、拉祜族 <p class="ql-block"><b>西双版纳世居民族之一。拉祜族自称“拉祜”(意为打虎的民族),他称有“倮黑”、“锅挫”、“缅”、“目舍”等称谓。拉祜族有拉祜纳、拉祜西、拉祜普等支系。解放后,统一定名为“拉祜族”。</b></p> <p class="ql-block"><b>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公元10世纪南迁至西双版纳、思茅一带,西双版纳地区拉祜族多从澜沧县迁入。</b></p> 4、傣族 <p class="ql-block"><b>西双版纳世居民族之一。</b></p> <p class="ql-block"><b>西双版纳境内的傣族以傣泐(汉族称水傣)支系为主,兼有傣讷(旱傣),傣雅 (汉族称花腰傣)两个支系。</b></p> <p class="ql-block"><b>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据傣族书籍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后,部分境外傣族先民不断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并与原先居民逐步融合,成为至今傣族的主体部分。</b></p> 5、佤族 <p class="ql-block"><b>西双版纳世居民族之一。佤族自称“佤”。佤族源于古代“濮”人,是“濮”、“濮子蛮”中的一支。</b></p> <p class="ql-block"><b>佤族到这里已有288年的时间,并在经书里有记载。</b></p> 6、基诺族 <p class="ql-block"><b>西双版纳世居民族之一。基诺族自称“基诺”或“雅诺”,“基诺”意为尊敬舅舅的民族,过去称为“攸乐”。</b></p> <p class="ql-block"><b>基诺族的族源,一说是属氏羌族系分支,由西北迁徙而来;二说是据基诺族创世史诗传说和基诺族送魂路线等口碑,认为基诺族先民发祥于杰卓山(今景洪市基诺族乡洛特老寨)。另据傣文《泐史》记载,元末明初,西双版纳傣族的第九任召片领刀坎曾娶基诺女为妻,说明当时基诺族就生活在西双版纳一带。</b></p> 7、哈尼族 <p class="ql-block"><b>西双版纳世居民族之一。西双版纳的哈尼族自称“爱尼”(雅尼)、“阿尼”,西双版纳哈尼族内部分为吉围、吉坐、木达三支,以吉围、吉坐人口较多。</b></p> <p class="ql-block"><b>哈尼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羌人。公元7—8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南迁,经元江、江城等地进入西双版纳至澜沧江东岸,而后渡过澜沧江,逐渐分布于全州山区半山区。</b></p> 8、花腰傣 <p class="ql-block"><b>西双版纳世居民族之一。西双版纳境内的傣族以傣泐(汉族称水傣)支系为主,兼有傣讷(旱傣)、傣雅 (汉族称花腰傣)两个支系。</b></p> <p class="ql-block"><b>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据傣族书籍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后,部分境外傣族先民不断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并与原先居民逐步融合,成为至今傣族的主体部分。</b></p> 9、瑶族 <p class="ql-block"><b>西双版纳世居民族之一。瑶族自称“尤门”、“勉”、“寄里门”、“布努”、“拉珈”等。西双版纳瑶族有蓝靛瑶和顶板瑶两个支系,统称为瑶族。</b></p> <p class="ql-block"><b>瑶族源于秦汉时期“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明末清初,瑶族先民由湖南、广西迁入云南、经开化、屏边、思茅、江城等地迁入西双版纳。</b></p> 10、景颇族 <p class="ql-block"><b>西双版纳世居民族之一。景颇族自称“载佤”,信仰原始宗教。</b></p> <p class="ql-block"><b>据说,景颇族是上世纪初从德宏陇川经澜沧迁入勐海的。当时因为听说这里土地肥沃,就过来了,到现在可能有近百年时间。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妇女保留有自己的服饰,住房为汉式平房或楼房。</b></p> 11、克木人 <p class="ql-block"><b>克木人为西双版纳州未识别民族之一。自称克木、克敏,又因来源不同分为克木泐,克木老、克木交。克木人集中分布在景洪市、勐腊县,两县共有18个寨子2897人。</b></p> <p class="ql-block"><b>勐腊县克木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克木人信仰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不信仰佛教。</b></p> <p class="ql-block"><b>接下来:告庄夜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