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年的高一(2)班第二排右二为王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年文绉绉的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学生王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昨天,我正准备吃午饭,手机铃声响了,拿起一看,上海号码,不熟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谢老师,还记得我吗?”电话里传来一个男音。我一时迷糊。“不好意思,暂时想不起来。”“您猜猜,您当老师时,哪个学生最调皮也是您最喜欢的?”我大脑快速搜索,一下子冒出几个名字,但很快反应过来了。“你是王……”熟的不能再熟的名字,但在脱口而出时卡住了。“谢谢老师还记得我,我是王静。”“王静,你回来了。”“老师晚上有没有时间,一起吃个饭。”“好的,没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放下手机,我告诉妻子:“是王静。”“我还记得他。”妻子说。这时,手机又响了一声。王静加我微信,发来一句:“想死你了。”我回了他三个笑脸。</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昨天天气不好,我一天没出门,待在家里看书、做饭、睡觉。晚上五点半,打了个的,来到约定的饭店。我到时,王静已经到了,其他几位学生还没到。我俩一阵闲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光飞逝,一晃26年过去了。1999年7月,我从南师大中文系毕业,来到胡集中学,开启教师生涯。那年我教高一(2)(3)两个班语文,并担任高一(2)班主任,王静就在这个班。王静很聪明,但更调皮;学习不错,体育更好,跳高、跳远、100米、200米、110米栏、打篮球,几乎全能。说起聪明,他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几乎不做作业,考起来还经常名列前茅。说起调皮,打架、早恋、翻院墙、恶作剧,一样不落。说起体育好,他与海安唯一的奥运冠军仲满是少体校同学,小时候身体素质比仲满还好,立定跳远3.25米至今还是他所在的航空安勤系统全国第一。王静高考不太理想,考取当时的江苏公安专科学校法律系,现为公安部十五局处级干部,派驻东方航空公司担任安勤处处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静说的不错,那时我的确喜欢他,甚至偏爱他。但也只说对了一半,确切讲,我对他爱恨交加。我喜欢他的聪明,把学习当玩似的,还能考得不错。我喜欢他,也因为他那时家境困难,生活上对他多加照顾。他上高二时,我还做他班主任,那年冬天特别冷,看他床上被子太薄,我将自己的被子拿给他盖,那是我上大学时印有“南师大95届”的被子。记得他将被子还我时,上面留有一块比篮球还大的咸菜汁油渍,以后再也无法洗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又“恨”他,那是恨其不争,拥有一颗聪明的脑袋,却不好好学习,整天惹是生非。其实,所谓惹事,也就是青春期男孩的一种淘气。我那时也才23岁,离开高中生活也就四年,对这些小男孩的把戏并不反感,甚至还有几分共情与羡慕。我整天矛盾着,一边为应付各方指向他的种种“劣迹”要批评教育他,一边又要“明眼说瞎话”地向各方澄清他没做那些“坏事”,“王静是个好孩子,只是调皮而已”。为此,一些学校领导、老教师认为我“护犊”心态严重,对我能否胜任班主任深表怀疑。有一次,王静和班上同学偷偷溜出去看电影,我又被学校领导批评了,感觉心力交瘁,思忖再三用最擅长的方式打了一张“苦情牌”。我布置他们以“遥望星空”为题写一篇作文,他们在下面写,我在讲台上写。我写了初为人师的困惑、迷茫与无奈,写完后读给他们听,台下一片泪花,包括王静。从那以后,我感觉他们长大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记得,2001年正月初一,王静到我家拜年。他家在青萍,我家在王楼,相距十几里路。那时,还没手机,他一路打听找到我家。带了什么礼物,记不清了,但他离开时,我母亲给了他一个红包。母亲也认识这个调皮的王静,对我说:“他家条件不好,我们不能白要人家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昨晚一起吃饭的,除了王静,还有其他四位学生。另外有位学生是医生,临出门前碰上病人急诊,上了手术台,未能赶来。我们边吃边聊,聊他们与我共处的时光,聊他们现在的工作与生活。他们有的在证券公司,有的办企业,有的做生意,一个个干的都很不错,而且三观非常正,我为他们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当教师时间不长,总共只有八年,但眼中没有一个差生。王静说我是他学生时代最重要的引路人,实不敢当,但有一点我始终坚持着:“爱学生”。我能做到包容他们、理解他们,用爱去感化他们、鼓励他们,而绝不打压他们、贬低他们,因为他们都是善良的,虽少不更事但假以时日都会懂事的。他们是一颗颗未经雕琢的玉石,我能做的,在我手里时试着小心去雕琢,如果雕琢不了就护着他们不变质不摔碎,让他们在未来的时间闪闪发光。实践证明也是如此,现在和我联系最多的,并不是成绩最好的学生,而是当年所谓的“问题学生”。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现如今在各行各业大多干得相当不错。</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谢老师,以后坐东航的飞机,一定要打电话给我。”临别时,王静对我说。“不需要,我坐飞机大多因公出差,可以报销。”“我安排最好的空姐为您服务。”“那不行。你是要让老师犯错误呢,还是要让自己犯错误呢?”我和王静哈哈大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月初四晨初稿于澜湾家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