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1邺城考古博物馆。大部分的文物建国70周年大庆在国博展出。

曹东

<p class="ql-block">邺城考古博物馆。(现在属临漳县)曾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的都城,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博物馆主要展示是2012年邺城遗址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的佛造像。这些文物包括北魏谭副造释迦像北齐覆钵塔、彩绘立佛及隋唐时期佛造像等。</p> <p class="ql-block">覆钵塔。北齐。材质白石。尺寸残高100.1厘米,底座宽52厘米,高21.7厘米,厚47.2至54.2厘米。外观通体彩绘贴金,雕刻精细,包括山花蕉叶、坐佛、坐菩萨等造像,以及双狮香炉和力士等装饰。结构与造像塔身:四面开龛造像,分别雕造三佛一菩萨,可能是释迦、弥勒和弥陀的三尊像,菩萨可能是观世音菩萨。塔顶:为覆钵形。底座正面浮雕双狮、力士和博山炉,两侧和背面分别雕造神王、比丘和伎乐2012年出土地点: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埋藏坑。展示位置:邺城考古博物馆序厅正中。覆钵塔作为邺城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为研究北朝晚期佛教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建国70周年大庆在国博展出。</p> <p class="ql-block">谭副造释迦像。北魏中后期。主尊立姿,施无畏印,身着通肩式袈裟,项光内圈为莲瓣,外圈十一身坐佛,外缘环绕飞天、供养菩萨及火焰纹。两侧胁侍菩萨立姿,跣足立于力士托举的圆莲台上。背屏背面上部剔地浅雕弥勒兜率天说法图两侧分别由帝释天、大梵天、难陀龙王、那难陀龙王及像主父母供养像,下有一列伎乐天。中部为像主谭副夫妻及子女供养像。下部刻有发愿文:······日辛丑。······佛弟子发干县谭副,······为皇帝陛下、皇太子敬造释迦牟尼清石立像一躯, 光趺七尺六······邺城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立佛像。东魏。这些佛像多数出土于2012年邺城遗址东郊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该埋藏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数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藏坑之一,出土文物共计2985件(块),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隋和唐代,其中大部分为东魏、北齐时期的造像。东魏立佛像以其精美的造型和极高的艺术价值而著称。这些佛像不仅展示了中国佛教造像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征,还体现了当时多元文化的交融。例如,东魏·立佛像,摄于邺城考古博物馆,是东魏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道智造释迦像。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艺术特点造型风格:具有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典型特征,展示了多元文化交融下邺城佛教造像艺术的魅力。历史价值佛教艺术:为研究北朝晚期佛教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双思惟菩萨像。北齐。属于北齐时期(550~577年)的作品。北齐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在邺城地区达到了鼎盛,尤其是龙树背屏形式的造像,这种形式以两株相交的菩提树为主题,装饰有龙、塔、飞天、璎珞等,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中的独特题材。造型与特征双思惟菩萨像通常表现为悉达多太子出家前的三种思考状态:见农人翻土时心生悲悯的思考、见宫女醉酒丑态而起思惟、以及离家出城至苦行林告别爱马而起思惟。思惟菩萨半跏趺坐于圆形台座上,背屏上雕刻有飞天与倒龙,两侧树干上有盘龙缠绕这种背屏样式属于早期龙树背屏形式。</p> <p class="ql-block">双免状造像碑。北魏晚期。造像碑体现了北魏晚期出现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式造型,这种风格是在孝文帝汉化政策影响下,模仿南朝士大夫服饰及佛像造型而形成的新样式。双龛设计:碑体采用双龛状设计,这种布局在佛教造像中较为常见,体现了对称与和谐的审美追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邓法念造观世音像。北魏武泰元年(528年)这一时期,北魏的佛教艺术正处于兴盛阶段,许多佛教造像被创作出来,其中不乏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作品。邓法念造观世音像便是其中之一,它体现了北魏时期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和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菩萨头像。北齐至隋。这尊精美的汉白玉大师至菩萨头像。如果按比例换算,这尊造像原来的高度在2米左右,高大的身段可能损毁严重无法展出,也可能消失在了历史当中。</p> <p class="ql-block">张雄造观世音像。北魏永平三年(510年)主尊的脸部呈现弱不经风的南朝脸型,但身形却保持着魁梧雄健的鲜卑汉子特征,这种过渡期的嫁接感体现了当时文化融合的特点。发愿文:造像背后的发愿文提到,张雄为皇帝陛下、皇太后、皇后、皇太子、中宫内外以及亡父、兄弟、子孙建立兴造观世音石象一躯,祈愿“所愿从心”。</p> <p class="ql-block">弄女造弥勒像。东魏武定五年(547年)主尊:交脚弥勒菩萨,双手结手印,交脚而坐,象征弥勒上生兜率天宫说法的形象。胁侍:两侧莲台上各站立一位胁侍菩萨,手中持物。背屏:舟形背屏边缘雕刻三身对称飞天,顶部雕刻佛塔。方形基座正面雕刻童子托香炉、弟子、供养人与力士,左右两侧面雕刻四身神王像。背面场景:雕刻“白马舐足”场景,描绘了太子出城后,白马曲腿引颈吻向太子左足,仆人侍立于一侧的画面。题记:背面雕刻有造像题记,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色彩保存良好。艺术价值雕刻技艺:造像雕刻精细,运用了娴熟的镂空雕刻技术,体现了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刘伯阳造释迦像。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尽管制作时间已是太和十九年,但造像风格仍保留了太和改制之前的特点,供养人穿着鲜卑服饰。艺术特征头光:椭圆形莲瓣头光。佛像服饰:袒右式袈裟,偏衫搭敷右臂,内着僧祗支。背屏装饰:背屏周围雕刻着一圈着通肩袈裟、施禅定印的坐佛。背屏侧面有缠枝忍冬纹内的童子。供养人形象:头戴冠,身着交领窄袖长袍,手持长茎莲蕾或托物持瓶,单膝跪地。</p> <p class="ql-block">赵美造像。以结跏趺坐于仰莲之上的一佛二菩萨为中心,配以宝池、宝树、化佛、莲花化生、禽鸟等要素,展现了净土世界中的阿弥陀佛。背屏雕刻:透雕双树背屏上雕刻有七佛和二化生童子,底座正面浮雕九身化生童子,其间穿插游鱼,这些细节体现了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宗教寓意。艺术价值艺术风格:赵美造像体现了北齐时期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如“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等特征,同时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因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石函及青釉罐组合。北齐。它们出土于邺城遗址的核桃园佛寺遗址。石函形制与材质:石函通常由石材制成,呈方形或长方形,具有盖和身两部分,盖子上常有雕刻的纹饰或文字。用途:在古代,石函常用于盛放重要物品,如佛教舍利、经卷等,具有保护和珍藏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弥勒七尊像。北齐。弥勒菩萨倚坐于圆形台座上,两童子分别呈手托足状。弟子、螺髻菩萨、胁侍菩萨分立于两侧莲座上,莲座下有卧龙背屏正面中上部刻有飞天捧绳,顶部中间为坐佛;背面中心雕刻盛开的莲花,树干处雕刻供养人立像。艺术价值这件作品采用了白色大理石作为材料,利用其温润洁白、质地柔软的特点,通过娴熟的镂空雕刻技术,展现了精雕细琢的艺术效果。背屏上的龙树背屏设计是邺城佛造像的独特题材,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下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弥勒五尊像。北齐。2012年在邺城遗址东郊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这尊造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邺城考古博物馆的重要展品之一。造像特点弥勒五尊像中的弥勒菩萨头戴三叶冠,胁侍菩萨跣足立于双龙口吐的莲台上,背屏上部为飞天托佛。这种造型体现了北齐时期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王元景造弥勒像。东魏武定四年(546年)王元景造弥勒像为白石质,采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背屏式造像布局。艺术风格:主尊弥勒佛像面庞圆润,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施无畏印,显示出佛像中国化的特色3。弟子和菩萨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文化内涵:造像背面出现的“白马吻别”场景,是邺城佛造像中极具代表性的画面,反映了佛教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张弘亮造阿弥陀像。唐上元二年(675年):石质尺寸:高75厘米特点:张弘亮造阿弥陀像为唐代佛教造像艺术的代表作之一,造型优美,雕刻精细。造像的头部圆润,面容慈祥,双眼微闭,似乎在沉思冥想。身体比例协调,姿态端庄,衣纹流畅,展现了唐代佛教造像的艺术魅力。造像的底座雕刻精美,图案繁复,线条流畅,体现了唐代石雕艺术的高度水平。</p> <p class="ql-block">思惟菩萨像。东魏晚期。思惟菩萨半跏趺坐于圆形台座上,背屏上雕刻飞天与倒龙,两侧树干上有盘龙缠绕。这种盘龙绕柱的形式是早期龙树背屏的典型样式。艺术风格体现了东魏时期佛教造像的特点即“褒衣博带、秀骨清像”,菩萨的装饰简洁,裙裳贴体,裙褶具有悬垂感独特之处:两身思维菩萨同框,这是邺城佛教艺术的独创。思维菩萨常出现思惟太子和思惟弥勒两种造像形态,分别代表释迦牟尼成佛前的苦思人生哲理和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为众天子讲法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刘青虎造像。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p> <p class="ql-block">坐佛三尊像。北魏</p> <p class="ql-block">菩萨立像。北齐至隋</p> <p class="ql-block">立佛三尊像。北魏晚期至东魏初年</p> <p class="ql-block">立佛七尊像。东魏</p> <p class="ql-block">思惟菩萨像。东魏晚期</p> <p class="ql-block">坐佛七尊像。北齐</p> <p class="ql-block">菩萨立像。东魏晚期</p> <p class="ql-block">法敬造菩萨像。东魏天平四年(537年)</p> <p class="ql-block">倚坐弥勒像。唐(618-907)</p> <p class="ql-block">小南海石窟刻经。此场景为安阳小南海石窟(安阳市西南25公里处),始建于天保元年(550年),因凿于风景优美的小南海附近故称“小南海石窟”。现存三窟,分别是西窟、中窟、东窟,此场景仿制中窟。当时,僧人为更好的保存经文,故凿刻于山体、岩石之上。左侧所刻的是《华严经傑赞》以及《大般涅槃经》两部经文的部分段落。右侧是北齐名僧稠的纪念窟。</p> <p class="ql-block">弟子立像。北齐</p> <p class="ql-block">菩萨立像。北齐至隋</p> <p class="ql-block">思惟五尊像。北齐</p> <p class="ql-block">菩萨立像。北齐至隋</p> <p class="ql-block">菩萨三尊像。北齐</p> <p class="ql-block">坐佛五尊像。北齐</p> <p class="ql-block">坐佛三尊像。北齐</p> <p class="ql-block">坐佛三尊像。北齐</p> <p class="ql-block">坐佛五尊像。北齐</p> <p class="ql-block">坐佛七尊像。北齐</p> <p class="ql-block">坐佛五尊像。北齐</p> <p class="ql-block">菩萨坐像。北齐</p> <p class="ql-block">菩萨立像。北齐</p> <p class="ql-block">佛头像。北齐</p> <p class="ql-block">佛头像。北齐</p> <p class="ql-block">佛头像。北齐</p> <p class="ql-block">菩萨立像。北齐</p> <p class="ql-block">倚坐佛像。北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