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七十三章有感

春华秋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烽火连天,“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喜之求,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也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文简意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被称为“中国智慧第一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p> 关于《道德经》的版本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当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历代传抄,多有错讹,至今已经很难彻底分辨孰真孰伪。据说仅国内的《道德经》译注本就不下千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主要介绍有代表性的几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 郭店楚简本《老子》(简称郭简本)</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老子,这批竹简的墓葬时间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墓主人是一名落魄贵族。这些竹简共71枚,整理者根据竹简的形制、长短分为甲、乙、丙三组,总字数约为2046字,相当于传世本的五分之二。这些竹简的内容与传世本中的《道德经》的31个章节相近,其中甲组和丙组有一段内容是重复的。这批竹简的抄写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50年-前300年之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据推测,其抄写来源似乎基于几种不同的版本,也有学者认为乙组和丙组的内容是经过传述和注解的,而非原始经文。这样的发现对于研究老子及其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 (简称马王堆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73年,帛书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墓主为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在出土的帛书中,有两个版本,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古隶书抄写。原整理者将字体较古的一种称为甲本,另一种称为乙本。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其抄写年代最迟在刘邦称帝(公元前202年)之前。乙本避刘邦讳但并不避刘恒讳,其抄写年代大概在汉高祖即位与汉文帝即位之间(公元前180年至前202年)。出土时,丝帛已有破损,文字也多有残缺。乙本总共有5467字,而甲本略少一些。帛书甲、乙本都没有书名,它们被分为上、下两篇。甲本没有篇名,而乙本上篇名为“德”,下篇名为“道”。这样的表述更为正式得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 北京大学藏汉简《老子》(简称北大本)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大学在2009年初接受捐赠,获得了一批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这是继马王堆汉墓帛书及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之后的第四个重见天日的简帛《老子》古本。总字数超过5300字,使用典型的汉隶文字书写,残缺部分仅60余字,是当今保存最完整的简帛《老子》古本。其抄写时代应为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与前三个古本不同的是,北大本对全文做了分章处理,共77章,与传世本81章不同。同时,竹简的背面题有“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上经”对应传世版的“德经”,下经对应“道经”。其顺序与帛书本一致,其文本形态介于帛书本和传世本之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 传世王弼注本《道德经》(简称通行本)</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大部分流传广泛的版本都是以王弼注本为底本。王弼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经学家、哲学家,也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为《老子》和《易经》撰写注解,这些注解一直流传至今。自隋唐以来,王弼注本逐渐成为最流行的版本,现今流传的版本多为清代浙江书局的翻刻本,但与最早的明代张之象刻本相比,已经出现了很多讹误。如果能够追溯到王弼古本,恐怕讹误只会更多。据明清时代的经学家考证,在宋代时,王弼古本就已经很难见到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系统的本子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明代的张之象刻本,而今日流传的版本多为清代浙江书局的翻刻。与这些版本相比,古本的文本形态更接近于帛书,没有分章,也没有上、下经之说,书名也仍旧是《老子》。在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古本与今传世本存在巨大差别,这也是我国古籍传承中的一个常见现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 传世《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简称河上公本)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上公本是另外一个流传度较广的传世本。河上公,姓名不详,正史未见载,最早仅见于东晋志怪小说《神仙传》,小说中的身份是个得道之仙,曾为汉文帝讲解《老子》。该本可能出于六朝人的伪托,借河上公之名。其原经文都早已失去各自的原貌而趋同,今之传本篇章结构同为81章,字数略少于通行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版本,如唐代严遵的《道德真经指归》,以及敦煌手抄本,还有一些如《韩非子》等先秦典籍中对老子原著的引文。《道德经》是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推敲的经典巨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年来,帛书《老子》作为“最接近《老子》原貌的版本”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认可。帛书本与通行本对比,有影响文义的140处重大不同。这里以帛书《老子》甲、乙为底本,结合河上公和王弼的两个重要古本,列举分析供读者参考。</p>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的内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甲本和乙本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上公本和王弼注本的内容。</p>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的注释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的译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勇于进取的人会招来杀身之祸,勇于退缩的人则会保全性命。这两者,一个有利,一个有害。上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原因呢?所以圣人总是把事情看得很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自然的规律,不争斗而能够取胜,不说话就能够回应,不用召唤而自己到来,迟缓而善于谋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网宽广无边,虽然稀疏却不会有任何的遗漏。</p>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的题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章,老子以具体事例阐述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体现了天道自然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文章开头,老子就点出了敢与不敢的不同后果,"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逞强好勇的人,容易招来杀身之祸。不敢冒险,软弱退缩之人,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在这里,老子通过两种截然相反的后果,指出世人的行为应选取"慈柔",不应该"逞强"。这段论述再次体现了老子主张柔弱、谦下的思想,强调不争之德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老子阐释了天之道。"天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是宇宙万物生存发展的规律。"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然而善谋"。文中的"不争""不言""不召""弹然"是柔弱处下的标志;而"善胜""善应""自来""善谋"体现了大道的功用。老子通过这四组相反的词语,生动体现了大道自然无为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老子看来,天之道是柔弱不争的,人类的行为就应遵循这种规律,不可逞强斗狠,肆意妄为。在军事方面,老子一再主张"不战而善胜"。要懂得谋划策略,反对"有为"。在文章的最后,老子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名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大道宽厚而威严,一切都在它的掌握之中。世人只能顺应道的原则,一旦背离就会带来灾祸。这句至理名言,既是警醒也是希望,但愿每一个人都能尊崇自然,拥有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p>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版本差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内容较全(甲本缺35个字,乙本缺1个字),主要比较王弼注本与帛书乙本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段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亚,孰知其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补足缺字“此”,将“亚”改为“恶”。增加“是以圣人犹难之”一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段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天之道,不单而善朕,不言而善应,弗(甲本:不)召而自来,单(甲本:弹)而善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将“单”改为“争”,将“朕”改为“胜”。将“弗”改为“不”,将“单”改为“繟”,增加一个“然”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3段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天罔(衤圣 衤圣),疏而不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网恢恢,疏而不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弼注本将“罔”改为“网”,将“(衤圣 衤圣)”改为“恢恢”。</span></p>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读后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第73章,老子以具体事例阐述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体现了天道自然的特点。 千古名言“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就出自这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段:“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敢:进取。不敢:软弱,不轻易冒险。或利或害:有的获得了好处,有的得到了坏处。恶:厌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话的意思是:勇于进取的人会招来杀身之祸;勇于退缩的人则会保全性命。这两者,一个有利,一个有害。上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原因呢?所以圣人总是把事情看得很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段:“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善应:善于响应。繟然:行动缓慢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话的意思是:大自然的规律,不争斗而能取胜,不说话而能回应,不用召唤而自己到来,虽然迟缓但善于谋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3段:“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恢恢:宽广无边。疏:稀疏。失:遗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话的意思是:天网宽广无边,虽然稀疏却不会有任何的遗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谈三点感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其一,“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这一段,老子通过敢与不敢的不同后果,阐述了以弱胜强的天道。“敢则杀,不敢则活”,充分体现了老子主张柔弱、谦下的思想,强调不争之德的重要性。“天之所恶,孰知其故?”上天为什么会这么安排?是什么原因呢?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就是天道。老子在这里给以解答,“是以圣人犹难之”。这句话在第63章中出现过,说明圣人很重视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其二,“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这一段,老子阐述了天道的特征。天道有4个特征,“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这就是天道,也就是自然之道,是宇宙万物生存发展的规律。通过这4个事例,生动体现了大道自然无为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争而善胜”,这说明,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争也没用。但千万不要误解,“不争”不是消极等待,而是默默付出,就像学习工作一样,功到自然成。“不言而善应”,强调的是“身教胜于言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召而自来”,遵道修德就是这样,只要做好自己,福报就会找你。“繟然而善谋”,这说明行动迟缓但思考不停顿,不做到胸有成竹,不会主动出击。善谋才能善战,绝不打无准备之战。老子的这些智慧,对我们今天的工作生活仍然适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其三,“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一段,老子总结了一个“天理”,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名言。说明大道宽厚而威严,一切都在它的掌握之中。世人只能顺应天道的原则,一旦违背就会带来灾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天读篇《道德经》,总会有所收获,相信你也会有同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5-02-01于静心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