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岛栈桥始建于清光绪18年(1892年)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由清朝驻青总兵为便于运输军需物资而建。长200米,宽10米,石基灰面,桥两侧装有铁护栏。1893年竣工使用。是当时青岛驻军唯一的一条海上军火供应线,1897年,德军以演习为名,从青岛湾登陆,武力侵占了青岛,并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胶澳租借条约之后,对青岛进行了一系列规划改造。以便于侵略军驻军需要。</p><p class="ql-block"> 1901年5月,德国人改造了栈桥,将桥北侧的石基桥身的石基重修加固,水泥铺面,并将桥身延长至350米,并建有轻型铁轨,配有轱辘马(一种装货的小人力车),仍做军用码头使用。后来由于小港码头建成,运输物资大部由小港码头承担。栈桥的码头使命逐渐失去,开始向市民开放游览。1914年一战期间,日本攻占青岛,占领后在栈桥上阅兵以彰显其胜利,1922年12月,一战结束北洋政府收回青岛,中国政府也在栈桥举行阅兵,以显示中国主权的收回。1931年,青岛国民政府出资25.8万元,由德国信利洋行承包修建改造,栈桥桥身加长至440米,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建为34排钢筋或凝土排桩结构。桥面铺以钢筋混凝土面层,将桥面抬高0.5米。桥头增设防波提并建一中式桥头堡~回澜阁。至此青岛栈桥作为青岛的标志性建筑已确定。直至今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