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您听说过:一个诗人的诗作生前不为世人普遍接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他的诗作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艺术成就吗?本文故事的主角-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巨匠鲍照,就是这样的人物,他的诗作虽然在其生活的时代不为常人接受,但是却犹如璀璨星辰,穿越千年时光,依旧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何鲍照的诗作能够历久弥新,愈发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呢?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时代精神以及艺术创新,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一、鲍照卓绝的南北朝文学巨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1、鲍照的</b><b style="font-size:18px;">生平经历</b></p><p class="ql-block"><b> 鲍照,字明远,世称鲍参军,祖籍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于公元415年出生在南东海郡(今江苏镇江)一个普通家庭,这在当时属于“寒门”。他的少年时光是在农耕年华中度过的,他坚持半耕半读不懈地学习,获取了真知灼见,艰苦的环境锻造了他的意志,也让他坚定了靠知识靠才华出人头地的想法。于是,一位贫穷、励志的诗人诞生了。鲍照的诗作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而著称,语言华丽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如《拟行路难》等作品,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这种风格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还以其雄健奔放的诗风、创新多变的赋体和才情横溢的散文,被誉为“元嘉三大家”</b><b style="font-size:18px;">(鲍照、颜延之、谢灵运)。他虽</b><b>出身寒微,却凭借出众的文学才华与坚韧的人格力量,打破门阀制度的束缚,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b></p><p class="ql-block"><b>2、鲍照的仕宦生涯</b></p><p class="ql-block"><b> 早年家境贫寒,曾躬耕田间,但酷爱文学,矢志不渝。元嘉年间,鲍照得遇临川王刘义庆,以其辞章之美受到赏识,被引为“佐史国臣”,后晋升为临川王国侍郎。宋文帝刘义隆在位期间,鲍照因献诗而被任用为中书令、秣棱令,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与政治理想。孝武帝刘骏即位后,鲍照曾任大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魏陵令、永嘉令,并担任朐海王刘于顼的前军参军、军刑狱参军,世称“鲍参军”。鲍照一生仕途坎坷,尽管才学出众,却因出身寒门,在门阀制度盛行的南朝备受压抑,未能充分施展抱负。然而,他始终坚守文人士大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诗歌为武器,针砭时弊,抒发壮志,其作品中洋溢着对公平正义的呼唤与对个人价值的执着追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鲍照在南北朝文学中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鲍照在南北朝文学中的影响深远而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p><p class="ql-block"><b>1、内容与题材的拓展</b></p><p class="ql-block"><b> 鲍照的诗歌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涉及社会现实、个人情感、抱负与抗争等多个方面。他通过诗歌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不幸家庭的悲哀,同情百姓疾苦,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这些诗歌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共鸣,也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b></p><p class="ql-block"><b>2、诗歌风格的革新</b></p><p class="ql-block"><b> 鲍照的诗歌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打破了当时文坛的浮靡繁艳之风。他的诗歌抒情浓烈,气势流畅,注重锤炼字句,有震撼人心的效果。鲍照在诗歌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创新,改革了七言诗,打破了原来七言诗句句押韵、节奏单一的弊病,形成了富于变化的七言歌行。这种新的诗歌形式为后世七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唐代七言歌行的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b></p><p class="ql-block"><b>3、边塞诗的开创性贡献</b></p><p class="ql-block"><b> 鲍照是南朝最早的以边塞题材入诗的文人,他的边塞诗拓宽了南朝诗歌的内容,丰富了诗歌的题材。他通过描绘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征夫戍卒的艰辛,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这些边塞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世边塞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b>4、对后世诗人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 鲍照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手法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七言诗创作更是为七言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都深受鲍照诗作的影响,在他们的诗歌中可以看到鲍照的影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鲍照的诗词特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1. 诗作的艺术风格:</b></p><p class="ql-block"><b> 表现为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他的诗歌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他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不幸家庭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都是很有特色的。</b></p><p class="ql-block"><b> 鲍照的诗歌不仅情感真挚,而且辞采瑰丽,注重锤炼字句,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芜城赋》中,他以广陵的兴衰变迁为线索,抒发了怀古之幽情,文辞优美,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b></p><p class="ql-block"><b>2. 诗作的艺术形式:</b></p><p class="ql-block"><b> 勇于创新,对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南朝时期,七言诗虽有完整之作,但形式较为单一,且韵脚过密,读来拘束繁促。鲍照大胆变革,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创造性地自由换韵,使诗歌节奏铿锵顿挫,更便于表达奔放恣肆的感情。1他的《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诗,音节错综变化,隔句用韵,注重气骨,命意奇警,崇尚奔放美,与诗人激荡不平的情感相统一,极富于创造性。这种七言形式不仅在当时标举独出,更为后世七言诗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唐代七言歌行的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b></p><p class="ql-block"><b>3. 诗作的开放和包容性:</b></p><p class="ql-block"><b> 他善于吸收民间口语,使得诗歌如自口出而平易流畅。他还注意运用奇特大胆的想象和比喻,使诗句十分警拔。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精神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使得他的诗作在后世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b></p> <p class="ql-block"><b>四、本次赏析内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b><b style="font-size:18px;">《拟行路难·其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 原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拟行路难·其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b></p><p class="ql-block"><b>2. 译文</b></p><p class="ql-block"><b>以下是鲍照《拟行路难·其六》的译文:</b></p><p class="ql-block"><b>对门那高贵人家里飘出阵阵琴声,</b></p><p class="ql-block"><b>隔着窗户也能听到优美的乐声。</b></p><p class="ql-block"><b>蓬莱仙山与尘世凡地虽同处一域,</b></p><p class="ql-block"><b>仙凡殊途,云泥之别,何曾相通?</b></p><p class="ql-block"><b>富贵人家里玉杯中盛满美酒,</b></p><p class="ql-block"><b>而门庭贫贱者则只能空望着白云。</b></p><p class="ql-block"><b>这里清水中怎能映出月亮的影子,</b></p><p class="ql-block"><b>寒门子弟又怎能攀得上权贵之门?</b></p><p class="ql-block"><b>人生道路啊本就曲折艰难,</b></p><p class="ql-block"><b>莫怨身世,莫恨命运,莫叹流年。</b></p><p class="ql-block"><b>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b></p><p class="ql-block"><b>为什么我的遭遇竟如此悲苦辛酸?</b></p><p class="ql-block"><b>这首诗通过对比富贵之家与贫寒之士的不同境遇,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不公的愤慨和对自己命运多舛的无奈与感慨。</b></p><p class="ql-block"><b>3. 赏析</b></p><p class="ql-block"><b> 《拟行路难·其六》是鲍照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诗的开头使用了七言长句,语调高昂,情感激烈;中间部分则转为五言短句,语气平和,节奏舒缓;结尾再次回到长句,情感再度激昂。这种节奏的变化与诗人情感的起伏相呼应,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b></p><p class="ql-block"><b> 开篇四句集中表达了诗人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诗人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两句描绘了自己面对美食却无法下咽的情景,紧接着是一个充满力量的动作——“拔剑击柱”,这不仅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愤,更暗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和无力感。接下来的两句“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则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质问:人生短暂,怎能甘心在困境中萎靡不振?这里的“蹀躞”形容小步行走的样子,象征着诗人被困在狭小的空间里,无法施展抱负;“垂羽翼”则比喻志向无法实现,如同鸟儿失去了飞翔的能力。这两句通过反问的方式,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渴望。</b></p><p class="ql-block"><b> 中间六句是一个转折,诗人从对仕途的失望转向对家庭生活的向往。他决定放弃官职,回到家中享受天伦之乐:“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这几句描绘了诗人与家人团聚的温馨场景,尤其是“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家庭生活的和谐与宁静。诗人通过对比官场的束缚与家庭的自由,表达了对后者的选择。然而,这种选择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迫于现实的无奈。诗人虽然暂时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但内心的矛盾并未完全消除。</b></p><p class="ql-block"><b> 最后两句“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是全诗的高潮,也是诗人情感的升华。诗人在这里引用了历史上圣贤们的遭遇,指出即使是最有才华的人也难免贫困潦倒,更何况像他这样出身寒门、性格耿直的人呢?这两句表面上是在自嘲自解,实际上却是对整个社会不公的深刻揭露。诗人将个人的失意扩大到历史的层面,揭示了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不幸,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这里的“孤”指的是“孤门细族”,即寒门庶族,与当时的世家大族相对;“直”则表明了诗人正直的性格。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鲍照在仕途上屡遭排挤,最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b></p> <p class="ql-block"><b>(二)、</b><b style="font-size:18px;">《梅花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1. 文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梅花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问君何独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摇荡春风媚春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b></p><p class="ql-block"><b>2. 赏析</b></p><p class="ql-block"><b> 《梅花落》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所作的一首乐府诗,属于汉乐府“横吹曲”之一。这首诗创作于公元439年(元嘉十六年),当时鲍照因献诗而被宋文帝任用为中书令、秣稜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然而,鲍照出身贫寒,“家世贫贱”,在官场中饱受门阀制度的压抑,对当时的士族统治有着强烈的不满。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b></p><p class="ql-block"><b> 诗的开头两句“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直接点题,以庭院中的众多树木作为背景,突出了诗人对梅花的特别赞美。这里的“杂树”并非仅仅指庭院里的普通树木,而是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那些缺乏坚定意志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们;而“梅”则象征着那些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高尚品德的人。</b></p><p class="ql-block"><b> 接下来三句通过问答的形式展开对话:“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这里假托杂树提问,表达了它们对于诗人独爱梅花的好奇与不解。诗人回答说,因为梅花能够在寒冷的霜雪中绽放花朵,并且在冷露中结出果实,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梅花的独特魅力,也隐含了诗人对自己理想人格的追求——即使面临艰难险阻也要坚持正道,不随波逐流。</b></p><p class="ql-block"><b> 最后三句“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春天到来时,杂树虽然可以在温暖的阳光下摇曳生姿,但一旦遭遇寒风就会迅速凋零,只剩下表面的美丽却没有内在的力量。相反,梅花即便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正是诗人所向往并努力践行的精神品质。</b></p> <p class="ql-block"><b>(三)、</b><b style="font-size:18px;">《梅花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 文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梅花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朱城九门门九开。愿逐明月入君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入君怀。结君佩。怨君恨君恃君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筑城思坚剑思利。同盛同衰莫相弃。</b></p><p class="ql-block"><b>2. 赏析</b></p><p class="ql-block"><b> 《代淮南》通过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鲍照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他既渴望得到君主的赏识,又对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感到无奈;既希望国家繁荣昌盛,又对自己未来的前途充满担忧。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代淮南》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抒情诗,更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开头两句“朱城九门门九开,愿逐明月入君怀”,以宏大的城市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君主赏识的愿望。这里的“朱城”象征着权力中心,“九门”则暗示了进入权力核心的重重障碍。“愿逐明月入君怀”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追逐明月的人,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君主的忠诚。明月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纯洁、高尚的象征,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品质和对君主的敬仰之情。</b></p><p class="ql-block"><b> 接下来的两句“入君怀,结君佩”,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希望能够与君主建立深厚的关系,成为君主身边的重要人物。“结君佩”意味着诗人希望成为君主的知己,分享君主的喜怒哀乐。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君主的忠诚,也体现了他对仕途的渴望。</b></p><p class="ql-block"><b>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突然转为一种复杂的感情:“怨君恨君恃君爱”。这里的情感变化非常微妙,既有对君主的不满,也有对君主的依赖。诗人虽然抱怨君主未能给予他足够的重视,但他仍然深爱着君主,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鲍照在现实中遭遇的挫折与困惑。他深知,在门阀制度下,即使拥有再大的才华,如果没有权贵的支持,也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b></p><p class="ql-block"><b> 最后四句“筑城思坚剑思利,同盛同衰莫相弃”,则是诗人对未来的一种期许。他希望国家能够像坚固的城墙一样稳固,军队能够像锋利的宝剑一样强大,同时他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与君主共同进退,无论荣辱都不离不弃。这种情感不仅是对君主的忠诚,更是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一份力量。</b></p> <p class="ql-block"><b>(四)、</b><b style="font-size:18px;">《古辞》</b></p><p class="ql-block"><b>1. 文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古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容华不待年。何为客游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九月寒阴合。悲风断君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叹息空房妇。幽思坐自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劳心结远路。惆怅独未央。</b></p><p class="ql-block"><b>2. 赏析</b></p><p class="ql-block"><b> 《古辞》的情感表达极为真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人物心理的细致描写,成功地传达了对人生短暂、离别之苦的深刻感悟。诗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情感,既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容华”与“寒阴”、“悲风”相对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出了人生的无常与脆弱。同时,诗人还通过对空房妇人的描写,展现了家庭分离的痛苦,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游子内心的孤独与思念。</b></p><p class="ql-block"><b> 开头两句“容华不待年,何为客游梁”,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对青春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诗人借用“容华”这一意象,形象地描绘了美好时光的短暂性,进而引出“客游梁”的话题,暗示了游子在外漂泊的无奈。这里的“梁”并非特指某一地点,而是泛指远方,象征着游子远离故乡、四处奔波的生活状态。</b></p><p class="ql-block"><b> 接下来的两句“九月寒阴合,悲风断君肠”,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诗中的悲凉气氛。九月本是秋季,天气转凉,阴云密布,寒风凛冽,这些景象不仅让人感到身体上的寒冷,更引发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忧伤。诗人通过“悲风断君肠”这一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游子内心的痛苦与无助。</b></p><p class="ql-block"><b>第三层“叹息空房妇,幽思坐自伤”,则将视角从游子转向了留在家中的妻子。诗人通过描写空房中的妇人,展现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与牵挂。这里的“空房”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空荡,更是情感上的孤寂。妇人独自一人坐在房间里,思绪万千,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思念与担忧。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细腻刻画,表达了对家庭团聚的渴望,同时也揭示了游子在外漂泊给家人带来的痛苦。</b></p><p class="ql-block"><b>最后一层“劳心结远路,惆怅独未央”,则是对全诗的总结与升华。诗人通过“劳心结远路”一句,表达了游子在旅途中所承受的艰辛与疲惫。尽管路途遥远,但游子依然不得不继续前行,内心的惆怅与孤独也随之加深。这里的“未央”意味着无尽的愁绪,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整首诗以“惆怅”结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佛游子的孤独与忧伤永远不会结束。</b></p> <p class="ql-block"><b> 综上所述,鲍照既开边塞一派,又创制七言,在六朝纤弱的文风中注入刚健之气,使建安风骨得以延续,一歌一嚎,俱出肺腑,最可动人。无论内容、艺术都为后世尽开法门,人生经历更是底层向上奋斗的不屈史、抗争史,其不愧为南北朝诗人之冠冕。鲍照作为南北朝文学巨匠,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刻的社会批判,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作品穿越时空,继续以其深沉的情感、磅礴的气势与永恒的主题,启迪后人,传承文明,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与时代价值。</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