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一世界 ——我的一月读书报告 (闫广慧)

闲云野鹤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孤独的狂欢 ---科马克.麦卡锡的文学世界》:孤独是一个人的孤单,一群人的狂欢。 ( 贺江 文学评论 上海三联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是一本非专业学术性的文评集面向普通读者,旨在为初读科马克.马麦卡锡小说的书迷提供一个阅读攻略。因此此书文字谈不上严谨,文字浅显轻松易读,属于纯绿色无公害书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科马克.麦卡锡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知名度都非常非常高。之所以把美国另拎出来与世界并提,是因为美丽国自己的态度。它要搞一套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文学评论审美标准出来,说它与世界文坛分庭抗礼也不为过。当然,总之“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小说奖”的影响力终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有限,美国的作家也更青睐诸如”诺贝尔文学奖“之类的肯定。麦卡锡在美国拿到过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小说奖以及“索尔·贝娄奖”等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内的文学大奖,但唯独没有受到“诺奖”的青睐,这其中没有实力不够的原因,多半还是两个力量暗中较劲的结果。抛开盘外影响,麦卡锡依然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不久才离世的可称作“大师”的作家之一(2023年6月13日病逝,另一位大师级作家米兰.昆德拉病逝于2023年7月11日,两人去世时间相隔不到一个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麦卡锡的小说可列入"社会小说“类型之内。而他独特的文风也足以撑起这面帅字旗。麦卡锡的小说除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之外,还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他的几部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是大获成功,可谓名利双收。他和斯蒂芬.金一样炙手可热,可比金的文学成就又不知要高多少。他一生只创作了十部小说,笔者读过其中的六部,并每本都入眼,读过便入坑,迅速成为他的书迷。麦卡锡初期的作品模仿福克纳的痕迹很重,但随着他的写作日益成熟,自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那些小说集暴力、灰色、传奇和阴冷元素为一体,文字粗犷有质感,极简短语的运用更是简洁娴熟。麦卡锡的小说画面感非常强烈,在使读者领略美国西部风情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他对社会状态的关注热情,所以,读他的小说既能体会阅读的愉悦还能引发思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笔者在网上查了一下,出版于一六年的《孤独的狂欢》在豆瓣上找不到任何信息,可见这本书使失败的。在中国的图书市场像《孤独的狂欢》岌岌无名的书还有很多,它们只能接受躺在书库里吃灰的命运。</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玉米人》:库莱夫洛曾经说过,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了。我们每个人都不缺时间从来没有感觉到时光正在悄悄流走。( 危地马拉 阿斯图里亚斯 刘习良译 小说 漓江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名气很大,他是196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玉米人》又是他最有名的一部小说,同时又是拉美文学大爆炸之前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读它就是慕名,但这本小说让笔者挺失望,原因就是这本书艰深得看不懂。读不懂看不明白,除了归咎于阅读期间状态不好,没有完全投入去读,另一原因便是审美偏差。这本小说不像读马尔克斯和阿连德那样故事性很强,加之不了解小说中涉及到的印第安人“玛雅文化”,造成了一种隔望的疏离感。它没有达到笔者预期的阅读体验。所以也很难说出个子午寅卯来。这大概是新年笔者踩得最大一颗雷。这也给了笔者一个教训,读一本陌生主题的书,首先必要做好有关书中背景知识的铺垫功课,要充分了解那个地域的人文历史以及作者的生平。对阿斯图里亚斯的生卒年都不了解,对危地马拉这个国家的地理文化都一无所知,难免阅读《玉米人》时会如坠雾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玉米人》魔幻的地方颇像中国的古代释道文化,在他们的认知中,人有六道轮回,人死了只是躯体的灭亡,生命则会再生。灵魂转嫁到动物身上,再重复一次生与死的过程。据说,印第安人是远古中国的移民,他们给美洲再去人类生命的同时也带去了文化。在网上补上这一课,受益匪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3,《阿嘉莎.克莉丝蒂小说选 (4)》:你看过以前常见的公鸡实验吗?在地板上用粉笔画一条线,然后把公鸡的嘴压在这条线上,公鸡就以为自己被绑在那里,抬不起头来。那些不幸的人也一样,打从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她就控制了它们,而且是心智上的控制。也就是说,她向他们施了催眠术,让他们相信,他们不能反抗她,很多人认为这是胡说,你大概能够了解了吧。他们已经被迫相信,必须绝对服从她。长期待在监狱里,即使打开门,他们也不会发觉。至少在他们之中,已经有一个人认为,不再需要自由,他们全都害怕自由。( 英国 阿迦萨.克里斯蒂 景翔等译 小说集 华文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阿嘉莎.克莉丝蒂小说选》的第四辑依旧有阿婆的三部优质的长篇小说入选,它们分别是“波洛系列”的《阳光下的罪恶》、《死亡约会》和《ABC谋杀案》。日本研究阿婆的专家霜月苍在他的阅读攻略里给了这三部作品极高的评分,其中《阳光下的罪恶》和《死亡约会》都是五分神作。可见这辑的品质之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阳光下的罪恶》案情比较烧脑,小说里边出场的人物也比较庞杂,阅读的前半部经常被那些人物关系该搞懵,但随着情节的推进也渐渐被带入。这本小说依然是延续《尼罗河上的惨案》里的“雌雄杀手”联手作案的套路。一对情侣夫妻为谋财经过密谋杀害与之有情感纠葛的富婆的故事。波洛这次比较少见的没有和他密友黑斯廷斯上尉携手合作,原因是他独自去了海岛度假,而巧遇了这件谋杀案。阿婆对整个案件设计精密复杂,读者很难跟上老太太的思路,基本上全程是被带着走。其体验如坐过山车让人大呼过瘾。阿婆迷们公认这是其最好的推理小说前十神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死亡约定》内核高于《阳光下的罪恶》其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推理小说,更是一部心理小说和社会问题和家庭伦理小说。书中设置的身份为前监狱看守的继母形象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当时英国的教育和社会问题。笔者读阿婆的这部小说很少的分神没有趣关注案件的发展,而是把注意力投在那家专制教育摧残下的子女们的命运。很欣然好人有好结果,阿婆给了这个灰暗世界投射了一道亮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霜月苍给《ABC谋杀案》四星的评分。霜月苍在评论这本小说的时候谈到了叙述方式。笔者也觉得阿婆在处理故事的叙述上有别于她其他的作品。在《ABC谋杀案》的大部分藏界中,阿婆都是以黑斯廷斯的第一人称视觉来陈述,而在涉及到伪证犯库斯特的部分改用了他本人口述。这就像电影里的分镜头,有点割裂,两部分之间的弥合痕迹太重。大概这也是霜月苍扣掉那一星的原因巴。虽然在写作技巧上有微瑕,小说依然是好小说,不妨碍读者的整体阅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4,《儿童法案》: 与其说她失去的是爱,不如说是现代形式上的尊重?与其说她心中惧怕的是福楼拜和托尔斯泰小说中所描绘的轻蔑与放逐,不如说是同情怜悯?一旦成为众人的怜悯对象,也就意味着你在这个社会已一败涂地,行将就木。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郭国良译 小说 上海译文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是麦克尤恩写于2014年的比较小众的部小长篇。全书字数不多,文笔流畅,阅读比较轻松。这是麦克尤恩写作转型文笔变得沉稳的一部社会小说。书中以一个女法官的视觉审视法与宗教以及人情之间的冲突造成的社会热点议题。同时间或照顾到法官婚姻家庭出现危机的情感问题。小说笔调犀利,又过于严肃,小说的主题是探讨生命的复杂多变与法律的严整公正形成的冲突,以及婚姻中的背叛和包容。因为小说的主题过于沉重,笔者阅读中总感觉有些压抑。相比作者后期的回归主流,笔者还是偏向于喜欢他早期小说中的放荡和另类。老年的麦克尤恩太收敛,少了几分性情和洒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5,《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梦想的力量只能主宰自己的思想;但有了金钱,你便拥有可以主宰他人思想的力量。 ( 印度 史瓦卢普 于海生译 小说 重庆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008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句拿获了世界影坛最重要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和金球奖最佳剧情片。电影固然拍得好,而有个好的扎实文本也是必不可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因电影种草,买了原著小说,又花掉两天的闲余时间读过。总体感觉小说和电影差异很大,电影更有冲击力和震撼力。所以对小说多少有点失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讲述了十八岁的酒吧服务员罗摩,生活在孟买的贫民窟里。他参加了一个名为《谁将赢得十个亿》的电视知识问答竞赛,竟然奇迹般地连续答对了十二个问题,一举赢得最高累积奖金——十亿卢比得故事。暴富这个故事设定本身就很魔幻,加之小说中戏剧巧合的故事设定,我们就很难把它定为现实主义小说。当然看似荒诞的故事设定还是反映了一定印度社会的现实状态,要不,电影和小说也不会遭到印度本国的抵制和批判。《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遭遇有点像《红高粱》电影和小说在中国那个产生时代毁誉两极分化的遭遇。争议其实也是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因为价值观的不同,敏感的社会话题产生不同的声音在正常不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部小说在叙事结构的设置上有些特色的。它以知识问答的每一关为单位把小说分为诺干个单元,然后每个小单元里包含着一个竟达问题和与之关键词相关的故事。然后通过小说的主人公的讲述串联成完整的故事。这种巧妙地设置,加之故事引人入胜,读起来便很又生趣。这部小说最明显的硬伤是大团圆结局地烂尾,他毁掉了整本书营造的悲情氛围。这种讨喜的世俗写作能够赢得读者情感的满足,但却削弱了现实批判的力量,其破坏力足以灭杀读者对此书建立的好印象。《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小说前边一直在写写,揭露印度社会的混乱,阶级的严重分化以及贫富差距造成的不可调和的尖锐的矛盾冲突。但结尾,主人公一夜从穷小子变为亿万富翁,矛盾没了,社会大和谐了,小说的现实价值也就没有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转眼也变得庸俗不堪的宣扬宿命论的劣质品。</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6,《好人难寻》:她可以成为一个好女人的,如果有人能分钟都朝她开一枪的话。(美国 弗兰纳里 .奥康纳 周嘉宁译 小说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奥康纳是那种总能制造惊喜的作家,但这份惊喜需要自己去发掘。初读她的文字给人感觉是没有生命的荒漠,气冷粗粝没有温度。当你决定掩卷放弃的时候,有惊奇那干裂的皴纹似乎透出一丝绿光。然后长出嫩芽、生出小草,继而蹿起大树,继而长成了广袤的大森林。奥康纳冰冷的面皮下藏着一团火。如果你选择放弃,或许错过的是内心被激荡一次的机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读奥康纳的小说你会发现她的主张很像我们的国民作家鲁迅。她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对于耳背之人,你的大声喊叫她才能听见,而对于近视的人,你的把人物画得大到惊人他们才能看清。因此她的文字为了追求真实和醒目,是夸张和扭曲的。《好人难寻》里的所有人物全员恶人,死人是小说常态。有好事的,做过统计,这本小说集里平均每篇死一人。除了暴力,病态和人格扭曲也是小说的特点,惧怕生育的狂躁症患者(《一次好运》);像《大话西游》里逼逼叨叨爱说教的老太太(《好人难寻》);利用他人的信任骗婚骗财还把智障妻子抛弃于野最好还想做好人,劝人向善的骗子(《救人就是救自己》);打着推销《圣经》却干着缺德事,卸掉残疾人的假肢把人丢在屋顶的“善良乡下人(《善良的乡下人》)等等。而小说设定的气氛也是怪诞、压抑、血腥、丑陋不堪的。总之小说中看不到一点明亮的色彩。但读一遍是发觉不到作者这样刻意写的用意,那它对标那是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我们再去阅读《好人难寻》才会察觉灰色的格调下表呼唤的是生活的美好。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是享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天才作家。她的小说常被归类于“南方哥特式小说”常于福克纳和麦卡锡这样的大作家相提并论,被称为当时南方文学的抗鼎人物。可惜,她名不假年,39岁时死于家族遗传病红斑狼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7,《斯通纳》:即使生活在平凡,于自己都是大江大河。( 美国 约翰.威廉斯 杨向荣译 小说 上海人民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经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这是中文版《斯通纳》腰封上的推荐词,笔者觉得言简意赅且准确到位,尽管笔者只看过了一眼,已经被深深折服感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约翰.威廉斯在美国和他同时代的作家中不算是一线的作家。而且他的作品很少,一生也只区区写了四部小说。但他的写作水准远远高于名声。尤其他的历史小说曾获得美国文学最高荣誉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荣誉。可惜这部小说成为他的绝笔,此后他专注大学的教学工作直至去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斯通纳》是他创作的第二部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这部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它的语言朴实不花哨,叙事基本就是白描直叙,但却能直抵人心,读者能切身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之共情。·斯通纳一生平凡,从农家子进入大学学习农学。在大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后来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的斯通纳重复着普通人的人生,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教育领域他不算是成功,和同事和系主任关系处的极差,屡受打压迫害;在婚姻上他曾憧憬,婚后却发现和妻子结合是个错误;他和一位年轻的同事有过一段短暂而刻骨铭心的婚外情,但因此他不能保护自己的情人,最终还是劳燕分飞;他爱自己的女儿却不能帮助女儿走出自闭的性格,眼睁睁看着她变成了一个靠酒精麻醉的酒鬼;他最后死于癌症,生命终结后没有人会记得他太久,就像所有平平凡凡的生命一样,终将化为虚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斯通纳》某种意义上是本自传体小说,同时也是给普通人立传。我们看到过太多波澜壮阔的传奇,偶尔凭吊一下自己也不失为一种伤感的自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8,《戴面具的日子》:我只看见两片嘴唇,毫无血色,直接以肉的苍白嵌进横平的嘴,嘴这时略成弓形,弯出最细微、最哀伤、最永恒、挣脱了一切动机的笑。她拾起目光,眼睛里没有眼睛…像一条路、一片夜景,从皱纹深深的眼皮出发,出发向里,伸向每一秒都无穷的旅途。( 墨西哥 富恩特斯 于施洋译 小说集 上海译文出版社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富恩特斯在拉美文学大爆炸四大主将中的地位很像唐宋八大家里曾巩的地位,给人有”凑单“的感觉。是他实力真不行还是被低估,还需要实践检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查资料惊奇的发现,富恩特斯在”四大主将“里的资格居然是最老,他是第一个拉美文学风暴的实践者。在二十六岁的时候,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写出了《戴面具的日子》并轰动文坛,自此世界文学的重心从欧美文学转向了拉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富恩特斯一生创作颇丰,著有六十余部作品,而介绍到中国的来的作品少之又少。中国出版界一直对拉美文学爆炸心有执念,并对其中四位主将的作品喜爱不已,其中马尔克斯的作品由新经典发行、南海出版社统一出版,略萨的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统一出版,科塔萨尔也由南海出版社出版多部(已有统一出版之势),唯有富恩特斯的作品集,没有统一的出版社出版,译林出版社相对较多,上海译文出版社分别于2019年、2020年出版了《戴面具的日子》与《盲人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则是2011年出了《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而笔者也正是因为读了《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对这位墨西哥作家有了不敢触碰敬而远之的感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富恩特斯的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读不懂。他的语言总有一种晦涩感,有些地方读着并不顺畅,甚至有凝滞不明之处当阅读一部作品有跋山涉水的感觉,就会感觉很辛苦,甚至脑子跟不上作者的节凑被拖垮。相信绝不是笔者唯一一个累倒在阅读《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中途的人,同时《戴面具的人》也是一本拼体力和耐力的阅读过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戴面具的人》收录了作者的六篇短篇。其中《查克.莫尔》是他的代表作品。笔者仔细耐心的读过,感觉很不错,尤其结尾的反转让人眼前一亮。但从第二篇开始就又出现读不下去的情况。也许笔者对这种风格的小说有排斥性,因此也不能说作者的书不好,只能从自身找原因。</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9,《蓝狗的眼睛》:可他已经准备好忍受死亡了,也许他就死于甘心忍受。(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陶玉平译 小说集 南海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蓝狗的眼睛》是一本充满绝望阴郁的小说集,读过给读者容易造成心理不适,,而写这本书时马尔克斯只有二十岁,真的无法想象青年的马尔克斯处于何种心境完成的这部作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本书主题核心就是有关死亡的思考。全书共有14篇独立的故事组成。其中个别故事的人物和故事线有些许的互动,但不影响独立的存在。因为这是马尔克斯早期的作品,相对于《百年孤独》手法和技巧略显稚嫩。而小说中弥漫的死亡气息又让人觉得作者过于老气些,很像一个经历过世事磨难看透生死的人。笔者认为小说的第一篇《第三次忍受》和最后一篇《伊莎贝尔在马孔多观雨时的独白》写得最好。《第三次忍受》魔幻色彩浓厚,作者通过一个死者的独特视觉来观察世态人情,着实有些大胆。而最后一篇更写实,残忍尽在细腻文笔对气氛的营造。另外就是《埃娃在猫身体里面》些一个女孩死后灵魂进入一只猫的身体内,通过猫的视觉写出来。这个创意有点和香港科幻作家倪匡的一本讲灵魂就如一颗大树的小说相似。当然很难说是谁借鉴谁的构思。很多奇思妙想往往是默契的“不谋而合”的巧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一个作家的创作过程就像一次跋涉和攀登。山顶的风景固然美丽,但在路上的感受一样精彩。《蓝狗的眼睛》的每一篇无不应证了这句话。</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0,《屠夫十字镇》:耽于幻想弄不到手的东西会让你丢掉现有的一切。( 美国 约翰.威廉斯 李广荣译 小说 上海人民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约翰.威廉斯一生把精力都用在教书育人上,写作并不全心投入,因此产出只有一些零散的诗歌和四本小说。国内除了《惟有黑夜》之外,其他三本都有版权,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出了中译本。这套书封面设计装帧精良,译文流畅上乘,唯一遗憾书用了轻型纸,对收藏者不太友好。笔者已经阅读了《斯通纳》和《屠夫十字镇》,总体阅读体验很享受,早早预定了年终推荐好书的书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引进的约翰.威廉斯的三部优秀小说,每一部都有特定的类型,每一部又都超越小说类型的狭隘范畴。《斯通纳》是“学术小说”或者是“学术围墙里”展开的小说;《屠夫十字镇》是“西部小说”;《奥古斯都》是历史小说,它取材于文献于书信。月初读完《斯通纳》,缠绵悱恻的语言功夫不负读书人。今天读完《屠夫十字镇》,又被“大漠孤烟直”的美国西部风情震撼到。《屠夫十字镇》不是规范的“西部小说”,它也可以看作是叙述美国历史的社会小说或者是讲述在人生失败中不断寻找成功的成长小说。小说写于1960年那个年代是美国的黄金年代,也是充满未知和憧憬的年代。正如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发表了一篇演说所说:“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新边疆的边缘,这就是60年代的边疆。在这个边疆里,有许多未可知的机会和艰险,与未实现的希望和威胁。”这本书小说虽然写的是更早的一百年前美国拓荒时期,反应的确实时世普通美国人的心态。屠夫十字镇世为买卖野牛皮生意而生的小镇,也是为美国皮毛生意衰退直至消失的小镇。对金钱无尽的贪欲使一些冒险者踏上捕猎野水牛的冒险之旅,而随着经济泡沫的破灭野水牛皮从紧俏的商品沦为一钱不值的垃圾,冒险者的发财梦也破灭。更为触目的是由于无节制的捕杀,曾经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盛景依然不在。据统计,1860年美国大约有6000万头野生水牛遍布整个西部。随着皮革市场的巨大需求,人们为利益驱使,出现了大量野生水牛的职业捕杀手,它们在短短的二十年间使得野牛数量锐减道不足300头。和野牛的野蛮屠杀相对应的是更早的欧洲殖民者为掠夺美洲原住民的土地和争夺生存空间进行的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的大屠杀。一部美国发迹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灭绝史。约翰.威廉斯很厉害。他言简意赅的通过“屠夫”(美国的殖民行为)“十字”(欧洲主流宗教的象征)两次的组合揭露了美国伪善吃人的本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屠夫十字镇》是本很棒的小说,尽管不如《斯通纳》那么直抵人心,但依然是本难得的文学精品。</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1,《爱情与阴影》:只有那些悲观失望的人才会赖在床上,让他们出来呼吸清新的空气真是谈何容易, 因为他们只沉浸在自己的噩梦中,丝毫也听不见户外鸟雀的啼鸣。( 智利 伊萨贝尔.阿玛德 陈凯先译 小说 译林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是和《幽灵之家》非常不同的类型小说。如果说《幽灵之家》是借魔幻的故事架构写了一个现实题材的故事的话,《爱情与阴影》则是用写实营造一种非现实的魔幻氛围,继而强调现实主义在写故事的重要性。魔幻在这本小说中退为一种表象,内核是非常严肃的态度严厉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笔者在读书中三分之一的时候,还一直以为患有一种罕见癫痫的姑娘埃万赫利娜是书中的女主。她病情发作时房舍摇晃,餐具飞舞,家禽异常,因此她被警察污蔑为“妖魔作怪”。如果照这样的风格写下去就是一个非常魔幻的故事。然而,作者安排她被警察抓紧局子,过了一夜后神秘失踪。女记者伊雷内与摄影师弗朗西斯科出于对小姑娘埃万赫利娜的同情四处奔走,于废井发现了女孩的尸体,此外竟还有几十具无名残躯。自此,魔幻气息消散,揭露军方暴行成为小说的主旨。至于小说后边的发展,野完全是围绕着这一事件展开,而小说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戏份也被削弱,就 只剩下政治“阴影”的部分。这多少让读者会有点失望。这本小说最值得称道的是细腻的爱情描写。也许正是因为作家是富有细腻感情的女性的缘故,使得整本小说更倾向于表达一种对爱情的理解和生活的感悟,更像是一本传统小说,而不是技术上的雕琢,跟南美一般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有很大的区别。即便这本小说有许多不如意,但仍不失为一本合格的作品,消磨时间足够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五星推荐:《斯通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值得一读:《屠夫十字镇》 《好人难寻》 《儿童法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打法时间:《蓝狗的眼睛》 《戴面具的人》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阿嘉莎.克莉丝蒂小说选 (4)》 《孤独的狂欢 ---科马克.麦卡锡的文学世界》 《爱情与阴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不推荐:《玉米人》</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