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

美友15153152

<p class="ql-block">一</p> <p class="ql-block">就在明天,准备许愿!</p><p class="ql-block">新华社</p><p class="ql-block"> 2025年01月02日 18:27 北京 352人</p><p class="ql-block">星空有约丨2025年第一场流星雨,来了</p><p class="ql-block">2025年的第一场流星雨——象限仪座流星雨将于1月3日迎来极大,喜欢流星雨的朋友可在3日夜晚至4日黎明进行观测。</p> <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4日在山西忻州拍摄的象限仪座流星雨。(韩超摄,星联CSVA供图)</p><p class="ql-block">象限仪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和双子座流星雨并称北半球三大流星雨,每年都会准时赴约。</p><p class="ql-block">和大多数流星雨以辐射点所在的星座命名相同,象限仪座流星雨也不例外,不过象限仪座已被废弃,现代88个星座中没有了它的“一席之地”。虽然象限仪座已是“过去时”,但每年仍有属于它的一场“庆典”。</p> <p class="ql-block">2021年1月3日在黑龙江大庆拍摄的象限仪座流星雨(多张叠加)。(刘成山摄,星联CSVA供图)</p><p class="ql-block">星联CSVA联合发起人蒋晨明介绍,相较于英仙座流星雨和双子座流星雨,象限仪座流星雨的表现不太稳定,极大时间很短且飘忽不定,极大流量也时大时小,如果遇到爆发,ZHR(天顶每时出现率)能够达到200,甚至更高。</p><p class="ql-block">虽然受关注程度不如英仙座流星雨和双子座流星雨,但象限仪座流星雨也有其亮点,那就是流星体速度中等、亮度较高,常会有非常明亮的火流星出现,极具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3日在北京密云区不老屯镇拍摄的象限仪座流星雨(多张叠加)。(刘彬摄,星联CSVA供图)</p><p class="ql-block">天文预报显示,今年的象限仪座流星雨将于1月3日23时迎来极大,预计ZHR接近100,不排除爆发的可能。实际上,象限仪座流星雨在新年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预热,它的活跃期通常为上一年的12月28日至次年的1月12日。</p><p class="ql-block">“象限仪座流星雨的辐射点现在位于天龙座、牧夫座、武仙座这几个星座相邻的区域,午夜前后升起,后半夜越升越高。23时迎来极大,正好是午夜前后,辐射点升起时间几乎与极大时刻同步。”蒋晨明说。</p> <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4日在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群拍摄的象限仪座流星雨(多张叠加)。(罗弘扬摄,星联CSVA供图)</p><p class="ql-block">月光通常是观测流星雨时最大的天文不利因素。不过2025年1月3日为农历初四,月相为蛾眉月,几乎无月光干扰。</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4日在北京司马台长城拍摄的象限仪座流星雨(多张叠加)。(霍春雷摄,星联CSVA供图)</p><p class="ql-block">蒋晨明提醒,作为2025年第一场流星雨,象限仪座流星雨的观测条件非常不错,唯一需要关注的就是天气变化。同时要注意安全和保暖,这个时段的气温会很低。“观测流星雨不需要使用望远镜,只需肉眼即可,但前提是要找一个灯光污染少、周边无遮挡的开阔区域,保持尽量多的天空在视野内。”他说。</p> <p class="ql-block">二</p> <p class="ql-block">星空有约|第7颗“紫金山”!我国新发现一颗彗星</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月16日晚通报,国际小行星中心于当日发布了由该台近地天体望远镜观测发现的一颗新彗星C/2025 A3 (Tsuchinshan)。这也是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第9颗彗星。</p> <p class="ql-block">紫金山天文台助理工程师徐智坚介绍,彗星C/2025 A3 (Tsuchinshan)于1月5日被首次观测到,当时亮度约为19.5视星等,疑似具有彗星特征。随后,紫金山天文台联系了国内天文台及国外合作方开展后随跟踪观测。其中,埃及Kottamia天文台成功观测并确认了它的彗星特征。美国泛星巡天计划也通过数据回溯发现,该天体展现出彗星特征。</p><p class="ql-block">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一颗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Tsuchinshan(“紫金山”的威妥玛式拼法)。这是第7颗以“紫金山”命名的彗星。</p> <p class="ql-block">“这次新发现的C/2025 A3 (Tsuchinshan),轨道倾角约为10度,偏心率约为0.45,轨道周期约为33.1年,属于哈雷族周期彗星。它也是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第一颗轨道介于木星与海王星轨道之间的彗星。”徐智坚说。</p> <p class="ql-block">彗星对天文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海斌表示,彗星“体内”封存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大量原始信息,对研究太阳系起源等具有重要意义。彗星含有大量易挥发的水冰和气体冰,受太阳辐射等影响,彗星表面挥发物升华并裹挟着大量尘埃喷发,形成巨大的彗发,并进一步形成彗尾,这种喷发特征被称为彗星的活动性特征。结合轨道数据,天文学家可以研究太阳系早期的小天体形成环境和演化规律。</p><p class="ql-block">赵海斌介绍,目前该彗星仍在木星轨道之外,将于2026年5月过近日点。</p> <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家领衔团队首次记录遥远“太空合声”</p><p class="ql-block">地球磁力线像琴弦一样被宇宙空间带电粒子拨动,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中国科学家领衔团队在23日正式出版的英国学术期刊《自然》发表论文,宣布在世界上首次记录到遥远的“太空合声”。</p><p class="ql-block">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晋滨说:“这项开创性工作打破了国际科学界持续70多年的关于合声波产生和传播机制的传统观点,发现了合声波产生的新机制——非线性波粒相互作用。”</p><p class="ql-block">据介绍,地球的磁场深入太空,磁力线受到宇宙空间带电粒子等扰动时,会激发频率特征类似清晨鸟儿齐鸣合声的电磁波,科学界称为合声波。合声波是太空中幅值最强的电磁波动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空间物理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但过去通常认为它只出现在靠近地球的偶极磁场区域。</p><p class="ql-block">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美国和瑞典同行参加的国际团队分析了国际地球磁层多尺度卫星(MMS)数年收集的海量数据,首次在距离地球超过16万公里的遥远太空发现了合声波,并给出非线性波动-粒子相互作用是这种合声波发生原因的理论解释。</p><p class="ql-block">“我们观测到合声波的频率不到100赫兹,处于人类可以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转化为音频输出后,就得到一段能被我们听见的‘太空合声’。”论文第一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刘成明说,“这段声音不仅像鸟儿鸣叫,还有些像科幻作品中的太空鲸歌。”</p><p class="ql-block">合声波对理解空间基本科学问题有重要作用,也有多方面实际影响。它在地球辐射带的高能电子加速和极区脉冲极光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以形成壮观美丽的极光;还会影响空间天气变化,可危害航天器稳定运行和航天员健康。本次成果可为空间天气的精确建模与预报研究提供重要理论支撑。</p><p class="ql-block">英国南极考察处专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理查德·霍恩在《自然》配发的观点文章中评价,这项观测结果很重要,“是在一个惊奇区域的惊奇发现”,将极大提高科学界在空间天气等方面的预测能力。</p><p class="ql-block">来源:新华社</p> <p class="ql-block">三</p> <p class="ql-block">人类首次!“天关”卫星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的软X射线信号</p><p class="ql-block">  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产生于约125亿光年之外的伽马暴EP240315a,这是人类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相关成果论文23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p> <p class="ql-block">“天关”卫星探测EP240315a艺术想象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宇宙中会发生大量的剧烈爆发现象,这些爆发现象往往随机出现、快速消失,宛如转瞬即逝的宇宙“焰火”。观测这些宇宙“焰火”,对于开展黑洞、引力波、宇宙演化等领域前沿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伽马暴是宇宙中最剧烈的爆发现象之一,通常由大质量恒星爆炸产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元介绍,2024年3月15日,“天关”卫星在软X射线波段捕捉到EP240315a的微弱脉冲信号。EP240315a的亮度存在快速波动且持续超17分钟后才逐渐消失。</p><p class="ql-block">  此后,世界各地多个天文望远镜陆续观测到EP240315a。研究结果表明,EP240315a产生于遥远的早期宇宙,当时宇宙年龄仅为现在的10%,EP240315a的信号花费了125亿年才抵达地球。</p> <p class="ql-block">“天关”卫星探测到的EP240315a的软X射线图像和光变曲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p><p class="ql-block">  “与其他伽马暴相比,EP240315a很特殊。”论文通信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吴雪峰说,例如,EP240315a的X射线亮度在爆发高峰时相对较暗,EP240315a的X射线与伽马射线出现的时间间隔远超其他伽马暴等,这些特性将促使科学界对伽马暴的产生机制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国内外多位专家表示,“天关”卫星对EP240315a的观测成果,丰富了人类对宇宙早期伽马暴的认识,更为探索宇宙起源与演化之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p> <p class="ql-block">四</p> <p class="ql-block">英国牛津大学28日发布公报说,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已证实在一颗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附近存在“超级地球”。这一成果为未来寻找可能适合生命生存的类地系外行星提供了更多线索。</p><p class="ql-block">  “超级地球”也被称为超级类地行星,是一类巨大的类地行星,通常由气体和岩石组成,其质量可达地球的数倍以上。一些研究人员推测,这类行星拥有与地球相似的板块构造。</p> <p class="ql-block">图文无关</p><p class="ql-block">  这颗新发现的行星被命名为HD 20794 d,质量是地球的6倍,距离地球约20光年,围绕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运行。它的轨道位于该星系的宜居带内,这意味着它与恒星的距离合适,其表面能维持液态水存在。液态水是生命所需的一种关键成分。</p><p class="ql-block">  这颗行星最早由牛津大学物理系研究人员迈克尔·克雷蒂格尼尔博士于2022年发现。克雷蒂格尼尔博士在分析智利拉锡亚天文台的高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ARPS)光谱仪记录的存档数据时,发现了一个候选系外行星信号,但由于信号微弱,无法确认其具体来源。</p><p class="ql-block">  为验证这一信号,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分析了HARPS及同样位于智利的岩石态系外行星和稳定光谱观测阶梯光栅光谱仪(ESPRESSO)在过去20年里记录的高精度数据。研究人员表示,要将行星信号与背景噪声和仪器差异区分开来,需要先进的处理方法和细致的分析。通过结合两台仪器的结果,研究人员最终证实了这颗“超级地球”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图文无关</p><p class="ql-block">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这颗行星位于相关星系的宜居带,但现在判断它是否能孕育生命还为时过早。与大多数行星不同,HD 20794 d的轨道不是圆形的,而是椭圆形的。这使得它与恒星的距离会有较大变化,即在一个运行周期内会从宜居带的外缘移动到内缘。不过,研究人员认为,HD 20794 d将为未来探测太阳系外生命迹象的太空项目提供宝贵的测试案例。</p><p class="ql-block">  研究报告已发表在新一期国际期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杂志上。</p> <p class="ql-block">五</p> <p class="ql-block">新研究确认一颗“超级地球”</p><p class="ql-block">新华社</p><p class="ql-block"> 2025年01月29日 20:08 北京 1981人</p><p class="ql-block">新研究确认一颗位于宜居带上的“超级地球”</p><p class="ql-block">英国牛津大学28日发布公报说,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已证实在一颗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附近存在“超级地球”。这一成果为未来寻找可能适合生命生存的类地系外行星提供了更多线索。</p><p class="ql-block">“超级地球”也被称为超级类地行星,是一类巨大的类地行星,通常由气体和岩石组成,其质量可达地球的数倍以上。一些研究人员推测,这类行星拥有与地球相似的板块构造。</p><p class="ql-block">这颗新发现的行星被命名为HD 20794 d,质量是地球的6倍,距离地球约20光年,围绕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运行。它的轨道位于该星系的宜居带内,这意味着它与恒星的距离合适,其表面能维持液态水存在。液态水是生命所需的一种关键成分。</p><p class="ql-block">这颗行星最早由牛津大学物理系研究人员迈克尔·克雷蒂格尼尔博士于2022年发现。克雷蒂格尼尔博士在分析智利拉锡亚天文台的高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ARPS)光谱仪记录的存档数据时,发现了一个候选系外行星信号,但由于信号微弱,无法确认其具体来源。</p><p class="ql-block">为验证这一信号,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分析了HARPS及同样位于智利的岩石态系外行星和稳定光谱观测阶梯光栅光谱仪(ESPRESSO)在过去20年里记录的高精度数据。研究人员表示,要将行星信号与背景噪声和仪器差异区分开来,需要先进的处理方法和细致的分析。通过结合两台仪器的结果,研究人员最终证实了这颗“超级地球”的存在。</p><p class="ql-block">研究人员表示,尽管这颗行星位于相关星系的宜居带,但现在判断它是否能孕育生命还为时过早。与大多数行星不同,HD 20794 d的轨道不是圆形的,而是椭圆形的。这使得它与恒星的距离会有较大变化,即在一个运行周期内会从宜居带的外缘移动到内缘。不过,研究人员认为,HD 20794 d将为未来探测太阳系外生命迹象的太空项目提供宝贵的测试案例。</p><p class="ql-block">研究报告已发表在新一期国际期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杂志上。</p><p class="ql-block">来源:新华社</p> <p class="ql-block">六</p> <p class="ql-block">2月1日天宇上演“月掩土星”,几乎全国范围均可见</p><p class="ql-block">2月1日中午前后,一场“月掩土星”将震撼上演,几乎全国范围都能看到,感兴趣的公众可借助天文望远镜尝试观测。</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5日凌晨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拍摄的月掩土星。(谢宗亮 摄)</p><p class="ql-block">月掩土星,顾名思义就是月球遮掩土星。如果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会看到月面边缘一点点“蚕食”土星,非常有趣。</p><p class="ql-block">土星的周围有一个美丽的光环,不止给伽利略、卡西尼,也给广大天文爱好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天文望远镜里望去,土星的外形像一顶“草帽”,这也让它有了一个响亮的称呼——“草帽星”。由于土星明</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5日凌晨在广西南宁横州市拍摄的月掩土星。(蒙利严 摄)</p><p class="ql-block">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天津科学技术馆天文科普专家宋媛媛介绍,月掩土星大致有一个周期规律,每隔5、6年会出现一个“系列”,即几乎每月一次,然后便陷入连续几年的沉寂。2024年4月到2025年2月就是一个“系列”,共发生12次月掩土星,我国可见其中的3次,分别是2024年7月25日、10月15日和2025年2月1日,其中,观测条件最好的是7月25日这次。</p><p class="ql-block">天文预报显示,2月1日这次月掩土星发生在中午前后,几乎全国范围都能看到。只有西部极个别地区在掩始时土星尚未升起,但可以在土星升起后的低空看到掩终阶段,其他地区观测条件都很好,能够看到掩星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5日凌晨在湖北武汉拍摄的月掩土星。(周全 摄)</p><p class="ql-block">“本次月掩土星发生在白天,在明亮的天空背景下,肉眼无法直接观测到土星,只能借助天文望远镜。在望远镜的视场里,与夜晚的土星相比,白天的土星显得比较暗淡。当日为农历正月初四,月相为蛾眉月,土星从月球的暗边缘进入,亮边缘再现。特别是掩始的时候,土星看起来好像会被无形的弧线蚕食,尤其值得观测。”宋媛媛说。</p> <p class="ql-block">七</p> <p class="ql-block">新华社权威快报|新跨越!中国“人造太阳”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p> <p class="ql-block">1月20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EAST形如“巨罐”,汇聚“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尖端技术于一体,近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拥有专利近2000项。十余年来,EAST历经15万多次实验,最终实现“亿度千秒”的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攀上新的科学高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