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国是联姻的香饽饽,春秋早期女子执政!

怪人村

<p class="ql-block">青铜器的铸造是权力、地位与礼仪的象征,周人制礼作乐,首倡"德治",以伦理宗教代替自然宗教的教化,使周人走上崇德尚礼之途;以宗法为纽带,建立家国同构的社会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周有戒酒令,商代流行的觚、爵酒器组合逐步减少至消失,开始流行大小相次的成列器物(列鼎、列簋)。别看现在出土的青铜器以青绿为主,其实贵族们过的是金灿灿的钟鸣鼎食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国是周武王的第四子于应所受封的诸侯国,是在周成王时期接受分封的姬姓国之一,后春秋早期被楚所灭,立国约35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国初封在山西长子县,担当监督殷遗民的使命。西周康王时期,才迁到今河南平顶山一带,与“随枣走廊”的曾国、鄂国,以及南阳盆地的邓国、榭国,在周王朝南方构筑屏障,有效地阻挡了南方劲敌南淮夷与荆楚的北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任应国国君“应叔”,后称为应监、应侯、应公。由于应侯在做应监时的特殊贡献,才成为周王室内的“三公”之一,而称为应公。一如《诗经·大雅·下武》载:“媚兹一人,应侯顺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国与邓、申、姜等周边诸侯国之间有密切的联姻关系。“邓公簋”为邓国国君为其女儿“毗”出嫁应国而特意制作的铜簋。少姜壶是某位嫁给应国贵族的姜姓妇女的自作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申姜鼎,印证了应国在春秋早期与南阳一带的申国联姻。应申姜是嫁给应侯的申国女子,执掌着应国的行政与祭祀大权,揭示了春秋早期应国妇人执政的历史事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侯爯铜盨,为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盛食器,是应侯爯用来祭祀其有德有义的父亲釐公的铜盨,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盨。“爯”是应侯的虚名,是西周中期应国的一位国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的“敔簋”,是周王赏赐作战有功的敔(yǔ)之后。铭文有“敔用易(赐)眉寿永命,子子孙孙永宝用享。”这是敔感恩周厉王而制作的铜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