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世纪的传统型画家,有像齐白石、潘天寿这样勇于革新创造,个性和时代性十分突出的画家,也有像金城、吴湖帆这样遍学古人、潜心传统,个性和时代性并不十分鲜明的画家。在世纪前半叶,后者人数更多,影响也更大,在中国画画坛居支配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艺术“破旧立新”,把“五四”以来的国画家褒贬分明地划为“革新派”和“保守派”,久而久之,所谓“保守派”从被冷落到被遗忘,乃至形成对这一大批画家有意无意的历史遮蔽。<b>吴琴木</b>不幸就是这样一位被长期遗忘的画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吴琴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名桐生,后改为桐,字琴木,以字行,号冷枫居士,别号苍梧生。1894年2月16日(甲午年正月十一日)生于江苏吴江震泽镇,1953年8月27日(癸巳年七月十八日)逝世于上海。终年59岁。</p><p class="ql-block"> 吴琴木生在震泽的清贫之家,自小喜爱绘画文学,及长,任本地小学教师,余暇自修书画。</p><p class="ql-block"> 约1914年,他的才能被邻乡的一位著名人物——南浔庞元济发现,从此改变命运,走上了一条不归的艺术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庞元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庞元济</b>,近代的书画收藏大家,最有名的乃是“南庞北张”。“北张”是张伯驹,“南庞”则是庞元济。民国六大书画收藏家之首他是很有志气、开拓进取的<b>超级富二代</b>还是雅好绘画、藏画和著画的精神贵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庞元济,字莱臣,藏界也常称其为庞莱臣(1864-1949)。他来自浙江湖州一个名叫南浔的小镇。别看这一方水乡小镇,以营丝而富,云集了近代中国最大的丝商群体。当地人形象地以动物来比喻这些商贾豪门的财产,称之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象”是指拥有一千万两银子以上的豪富,500万以上称为“牛”,而100万两以上称为“狗”。上世纪30年代的当地民谣云:“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生动概括了这南浔四大首富的特点。其中“庞家”指的正是庞莱臣的父亲庞云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四象八牛”到底有多阔绰?光绪年间,他们的家产估计总额应在6000万两至8000万两白银之间。这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当年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区区7000万两白银。</p><p class="ql-block"> 庞莱臣就出生在这样的超级豪门。他原本是庞家的次子,但长子早夭,于是继承家业的重任就落到他的身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庞莱臣一点没有许多富二代那种坐享其成的慵懒与怠惰,成长得十分周正,智商高、情商好、财商出众。</p><p class="ql-block"> 庞元济酷爱中国书画,不惜斥巨资收购历代名迹,收藏之富,甲于江南。庞元济先后聘请三个艺术家助其鉴定、管理、修补、临摹书画,即早期的陆恢,后期的吴琴木和张大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中吴琴木和张大壮,都是年轻时就到庞氏家中,在从事管理书画诸事物的同时,用力于临摹名作,学习鉴定。可以说,他们是庞元济和虚斋藏画培养出来的画家和鉴赏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琴木从20岁(1914年)至36岁(1930年),一直在庞家居住和工作。他观赏、临摹、修补古代绘画作品。吴琴木离开庞家后,依然临摹虚斋藏品,或者为虚斋临摹他人藏品。</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临摹、鉴定古画是他中年前的主要工作,也是他学画的主要途径:不是固定的师徒相授,而是遍学古人、转益多师。在西画家主导20世纪前半叶美术教育的时代环境中,有这样学习中国画的条件,是很难得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约1940年,吴琴木离开上海,带着夫人、孩子“走码头,边绘画,边办画展”。先后居浙江硖石、江苏苏州等地。吴琴木在40年代过着流浪画家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他有题《墨竹》诗:“尘埃车马日骎駸,安得从君一散襟。待我清秋有暇日,抱琴来写万龙吟。”“尘埃车马日駸駸”一句,生动地写出了其浪迹生活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约40年代晚期,在一幅近似王蒙风格的山水中,吴琴木题了这样一首词:“清露晨流,松风稷稷,消受静深秋晓。茅檐矮屋,流水溪桥,景物凭他萦绕。老子无情,年光有限,只似山水花鸟。指凝云散,□朵奇峰,曾见汉唐池沼。学渔樵,烟岚水窟山水,便容身了。但愿结屋泉头,布衣无恙,终身棲迟林表。”从词意推测,画家此时仍在流浪,作为一个清贫的布衣画家,他渴望“结屋泉头”,“终身棲迟林表”。1951年,他终于定居常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20年代中期到上海庞氏志隐草堂,吴琴木始终是上海画家群的一员。定居常熟后,由于户口制的约束,他无法再迁回上海,但生存和艺术交流的需要,他又离不开上海,只好奔波于两地之间。</p><p class="ql-block"> 50年代初,国家百废待兴,艺术市场凋零,卖画生涯不好,他生活困顿,心情焦虑。</p><p class="ql-block"> 如其题画词《柳梢青》中说的“渐老矣,无愁可攻穷”。1953年,不满60周岁的吴琴木突发脑溢血,卒然病逝于上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山水,吴琴木也擅画花鸟、人物和动物杂画。其花鸟,师法恽南田,兼及清代诸家,所见最早的作品——画于1923年的《花鸟四屏》,拟华新罗、李复堂和近代张孟皋等。后来的作品,多为没骨花卉,清润淡雅,一派常州风韵。其人物,能工能写,尤能造境,使人与景统一于特定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概而言之,吴琴木是20世纪画坛一位功力深厚的传统型画家,他以山水见长,兼能花鸟、人物,其艺术道路,由师古人而师造化,由临仿而综合创造,由四王吴恽上溯吴门画派、元四家、赵孟頫、李郭董巨,又旁及四僧、龚半千等,综合创造,自成一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作品,表现出对古代文人画艺术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结构严谨,笔墨精纯而多变,风格温润秀雅。</p><p class="ql-block"> 其总的艺术倾向,与同时代的吴湖帆、张大千、张石园等相仿佛,绘画能力亦在伯仲之间。</p><p class="ql-block"> 随着20世纪画史研究的深入展开,吴琴木和吴琴木类型的画家一定能得到更新的认知与评价。</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