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拍摄/编撰;沧浪水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美篇序号;467629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本馆是贝聿铭建筑大师晚年封刀之作,继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之后,再次为中国建筑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座博物馆的主要特色在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让传统符号与现代精神融为一体,在当代语境下重构了传统文化的艺术语言,植入了古典建筑的传承基因。</p> <p class="ql-block">苏州狮子林在上世纪初的1917年几经周折被当时染料大王贝润生(贝聿铭的叔祖)购得,贝家祠堂也建在此,贝聿铭先生的少年时就在此度过,自小都是沉浸在古典园林中,所以江南水乡苏式园林中的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对他影响颇深。</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先生在对苏博进行设计的时候所表现的是“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以中国建筑和苏州文化作为根基,让作品在传统和现代碰撞中重新“发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以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为基础,整体采用几何造型,同时将园林元素进行抽象化处理。博物馆的墙体采用了江南古典民居的叠落山墙式设计,这种设计在徽派建筑中常见,具有动态美感。贝聿铭将这种设计隐去具象,变为一种抽象的几何错落感,高低起伏,层次分明,又不失传统文化符号的意味。这种起伏的墙面利用深灰色的“线条”勾画和划分出了江南建筑的块面,减少了建筑体量感,墙上部的再划分完成了墙面与屋顶的过渡;而对墙转角延伸至屋顶的设计,则强调了墙与顶的连续性。</p> <p class="ql-block">苏州的古建筑屋顶,大多都是斜坡式。为了能和周围的建筑更好的保持一致,贝聿铭先生保留苏州古建的斜坡式元素进行创作。代入充满现代感的建筑线条,让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简洁大方,立体空间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除去展区主体建筑之外,主庭院几乎占据了整个面积的一半,这里也是贝聿铭先生最为花心思的一部分。苏州园林里的叠山、假石、小桥流水、亭台水榭等都在这里得到全新的呈现。这妙笔生花就是贝聿铭先生笔下与众不同的苏式描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色彩上呈现出一种文人水墨的气息。与徽州民居一样,传统的苏州民居以粉墙黛瓦为主要色调,清新淡雅,契合了太湖水的恬淡和江南文化雅致静美的气质。贝聿铭介绍道:“我觉得苏州博物馆是个有文脉的建筑,家乡几度想要有的也是建筑文脉。在这个项目上,我有机会将历史古迹融入21世纪的背景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至于用材就毫无悬念了,我们选定了灰泥、石材或者瓦片。而颜色则是灰白结合。”这种明显的带有地域特质的色彩格局,加之经过抽象的犹如书法线条般的灰色边框,在包豪斯现代主义建筑的框架之下,使得中国水墨情趣呼之欲出,这便是苏州博物馆的精妙所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位于拙政园旁的原太平天国忠王府,南面紧邻贝聿铭小时候居住的家族私宅-狮子林。这些园林如今都是世界文化遗产。本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9000平方米,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典建筑、创新山水园林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9年,苏州市决定建造苏州博物馆本馆,从项目选址,施工建设,到陈列布展历时7年。2006年金秋,由贝聿铭大师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本馆露出了崭新的容颜。本馆承袭了苏州的历史建筑风格,放大了包容的气度,演绎出传统、多元、创新的设计理念,与周边园林名胜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成为苏州文化的一件传统与现代和谐园融、交相辉映的“双面绣”传世佳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博物馆本馆的展品丰富多样,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各类文物和珍贵艺术品,主要分为四个系列陈列:吴塔国宝、吴地遗珍、吴中风雅和吴门书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塔国宝系列展品主要包括虎丘云岩寺塔和瑞光寺塔的佛教文物。这些文物展示了宗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体现了圣洁的宗教人文及属地情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突破了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匠心独运,结合开放式钢结构和玻璃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馆内的光线设计巧妙,从镂空的窗棂中斜斜地洒落廊间,在青石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地遗珍系列展品涵盖了从史前陶器、玉器到春秋青铜器、六朝青瓷、五代秘色瓷、元代张士诚母曹氏墓和明代王锡爵墓的随葬品等。这一系列展品展示了吴地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门书画系列展品以馆藏书画精品为主,展示了梅兰芳绘梅竹双清图折扇面、唐寅行书七律轴等珍贵书画作品。这一系列展品体现了苏州在书画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中风雅系列展品包括明代书斋陈设、瓷器、玉器、竹木牙角器、文具、赏玩杂件和民俗物品等。这些展品展现了明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品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网红热点是庭院中的山水池塘。贝聿铭希望通过园林式博物馆的设计将人们留下。园林内,贝聿铭借拙政园西部的参天古木,“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与园内的片石假山共同复刻北宋书画家米芾的“米氏云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挑选石头时,贝聿铭选择了从山东运来的泰山石,并进行加工切片。工匠们用火枪烧加工后的石头,使其颜色由深入浅,以表现出江南水墨画中层峦叠嶂的场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庭院的设计独具匠心,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环绕,北面则与拙政园相邻。庭院内,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墨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庭院这宛如一幅放大的精美山水盆景,每当初夏来临时节浓荫蔽日一片深邃的绿色,层层叠叠的树叶遮挡下,为这片浓荫增添了无尽灵动。它们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色彩画卷。让人会感到格外舒适,仿佛被这柔和的绿色所包裹,既养眼又怡情把人留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而新、苏而新”苏博印象记得,接手苏州博物馆项目时贝聿铭已85岁,他将苏州博物馆称作自己最钟爱的“小女儿”。在这件作品中,贝聿铭寻找着故乡的印记,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早期的香山饭店到近年的苏州博物馆,我都致力于探索一条中国建筑的现代之路。中国建筑的根可以是传统的,而芽则应当是新芽,这也是中国建筑的希望所在。”贝聿铭大师对传媒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建筑风格独特,建筑气度卓越,既融合了苏州园林的元素,又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苏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中。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其与周围人文烟火相协调。博物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与忠王府相互辉映,成为苏式园林的现代化延续而彪炳千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谢谢观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沧浪水韵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2月2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