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鬼辟邪与迎祥纳福

王铁军

&nbsp; &nbsp; 今日“破五”,是个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日子。<br>&nbsp; &nbsp; 破,就是破除,驱赶的意思。破除的对象是穷神、脏神和一切邪秽之气。被破除的,还有过年期间的各种禁忌:譬如不能打扫卫生扔垃圾、不能口出秽语、不能动针线、不能做生饭等等。<br>&nbsp; &nbsp; 迎,主要是迎财神、迎祥瑞、纳福气。<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公元帅——财神爷</h5> &nbsp; &nbsp; 这一破一迎,反映的是国人自古以来趋利避害的心理。它确实与某些“洋教”和“洋人”在此时的心理及表现有所不同,“洋人”“洋教”此时强调的多是“感恩”,我们则更注重“破”和“迎”的行动,甚至要“抢”。多年前曾在上海过春节,市民为了抢在别人前头把财神“请回家”,大年初五零点一过便大放鞭炮,汽车从街上走过,犹如穿过战场,待回到住地查看,车身上被鞭炮炸得“弹痕”累累,简直像用机枪扫过。<div>&nbsp; &nbsp; 想发财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也应该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但企望和获取财富的“路数”有所不同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简单套用某种模式去评价中外孰优孰劣,因为它们是各民族固有的文化现象,都必须尊重。<br></div> &nbsp; &nbsp; 在我们的风俗里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就是“破”和“迎”这一对看似相反的愿望,却用同一个“动作”去完成。<br>&nbsp; &nbsp; 例如包饺子,这是中国百姓“破五”必不可少的内容。“包”“捏”饺子这个动作象征着捏住“小人”的嘴,而吃饺子却代表着“咬金”,一个饺子把两件事都办了。绝不繁琐!<br> &nbsp; &nbsp; 再如放鞭炮。王安石诗《元日》名传千古:“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用爆竹除旧迎新,还引出了“屠苏”和“桃符”两件物事,“屠苏”是驱除瘟疫的药酒,“桃符”则是挂在门上用来驱鬼辟邪的桃木门神。 <h5 style="text-align:center;">古人相信饮屠苏酒,新的一年就能驱除疫疾,康健平安</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驱鬼避邪的门神</h5> &nbsp; &nbsp; 也就是说,爆竹既驱赶穷神、脏神,破除一切邪秽之气,也敬请财神回家;既宣泄某种情绪,也表达对美好和幸福的期盼与愿望。两种情绪,用一“爆”同时完成。<br>&nbsp; &nbsp; 百姓在完成此类“动作”时哪种情绪和愿望表达得更多,要因时因地去判断和理解。旧时官民对立,才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br> &nbsp; &nbsp; 现在北京禁放,窗外听不到一丝鞭炮声,让我都有点怀疑今天是否“破五”。但在我心里,鞭炮已然炸响,国人已经开始“辟邪除灾、迎祥纳福”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本篇为旧文改写,部分图片来自网络)</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