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案/阎光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研究领域,对中国历史分期的争论一直以来形成焦点议题。</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自秦至清末处于封建社会阶段,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特征后,会发现将其简单定义为封建社会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自秦至清末这一漫长历史阶段具有独特的发展脉络和特性,并非“封建社会”概念所能涵盖。</p><p class="ql-block">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对于自秦至清末政体的定义是封建社会,值得商榷。</p><p class="ql-block"> 这完全是照搬西欧社会主义理沦,是舶来品,并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路径。</p><p class="ql-block"> 例如,生搬硬套人类社会发展必将经过:</p><p class="ql-block">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五个阶段模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 政治体制,高度集权与封建分权背道而驰</b></p><p class="ql-block"> 封建制度的核心特征之一是政治权力的分散,封君与封臣之间存在层层分封的关系,各级封臣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然而,自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在随后的两千多年间不断发展和强化。</p><p class="ql-block"> 自秦朝开始推行郡县制,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打破了分封制下地方权力世袭的局面,使得地方权力牢牢掌控在中央政府手中。此后,汉朝虽初期有郡国并行制,但随着削藩等举措的实施,诸侯国的势力被极大削弱,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p><p class="ql-block"> 到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将行政权力进行细化分工,相互制约,进一步巩固了皇权统治。</p><p class="ql-block"> 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统领六部;</p><p class="ql-block"> 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与封建制度下的分权模式截然不同,中央政府对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地方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难以形成封建割据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经济模式: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庄园经济差异显著</b></p><p class="ql-block"> 在传统的封建经济模式中,封建庄园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庄园内土地归封建领主所有,农奴在领主的土地上劳作,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庄园内部的需求,经济活动具有很强的封闭性。而中国自秦至清时期,虽然存在土地兼并现象,但土地私有制始终是主流。农民理论上可以通过购买、开垦荒地等方式获得土地,拥有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权。</p><p class="ql-block"> 从土地买卖来看,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市场上可以自由流通。这种土地流转机制使得土地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规律进行配置,与封建庄园经济中土地的固定性和不可流转性形成鲜明对比。在生产方式上,中国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民除了缴纳赋税外,生产的产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参与市场经济活动。</p><p class="ql-block"> 而封建庄园经济下的农奴生产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领主的需求,几乎不参与市场交换。这种经济模式的差异表明,因此中国秦至清时期的经济结构并非典型的封建经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 社会阶层:流动性与封建等级固化大相径庭</b></p><p class="ql-block"> 封建制度下,社会阶层具有明显的固化特征,贵族、平民、农奴等阶层之间界限森严,难以逾越。贵族凭借世袭的特权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平民和农奴则处于社会底层,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然而,中国自秦至清时期,社会阶层具有较强的流动性。</p><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是社会各阶层流动的重要推动力量。科举制度为广大寒门子弟提供了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机会,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实才能、通过科举考试,就有可能改变阶层,成为官僚阶层的一员,实现社会地位的跃升。</p><p class="ql-block"> 例如,唐朝的韩愈、宋朝的范仲淹等,他们皆出身贫寒家庭,却凭借科举考试改变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运。除了科举制度,在商业领域,商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经营积累财富,也能够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使得社会结构更加灵活和多元化,与封建制度下的社会阶层固化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 文化思想:多元化包容与封建思想禁锢截然不同</b></p><p class="ql-block"> 封建制度下,思想文化往往受到严格的控制,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中国秦至清时期,文化思想呈现出多元包容的发展态势。</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百家争鸣局面,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多元的基础。此后,儒家思想虽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道家、佛教等思想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与儒家思想相互交融。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盛行,对当时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也在与佛道思想的碰撞中不断丰富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唐朝时期,文化空前开放包容,不仅接纳了来自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还鼓励国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当时的女子穿着可以袒胸露背,这种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与封建制度下思想禁锢的特征截然不同,体现了中国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独特性。</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从政治体制、经济模式、社会阶层还是文化思想等方面来看,中国自秦至清时期都具有与传统封建社会截然不同的特征。将这一时期简单定义为封建社会,忽略了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丰富内涵,不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我们应当以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这一时期的历史,构建更加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p> <p class="ql-block">那么我国从秦至清末二千多年到底应该属于什么社会,多年以来史学界有多种观点和争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说法及分析:</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 皇权专制社会</b></p><p class="ql-block"> 1. 政治方面:秦朝建立起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绝对权威,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权力于一身。此后各朝代不断强化皇权,如明朝废除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使得皇权专制达到顶峰,整个社会围绕皇权运转,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p><p class="ql-block"> 2.经济方面:在皇权专制统治下,国家对经济具有很强的掌控力。封建政府通过土地政策、赋税制度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如均田制、两税法等,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稳定,维护皇权统治的经济基础。</p><p class="ql-block"> 3.社会方面:社会等级秩序以皇权为中心,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官僚阶层作为皇权的执行者,享有特权,而普通民众处于被统治地位,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型,皇权决定着社会资源的分配和阶层的流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 地主社会</b></p><p class="ql-block"> 1. 政治方面:地主阶层与官僚体系相互勾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地方上的地主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官僚体系,而官僚在获得权力后又往往会兼并土地成为地主,他们共同构成了统治阶层,对广大农民进行统治。</p><p class="ql-block"> 2. 经济方面:土地私有制是这一时期经济的重要特征,地主通过购买、兼并等方式占有大量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形成了以租佃关系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模式,地主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p><p class="ql-block"> 3. 社会方面:社会阶层主要由地主和农民构成,此外还有商人、手工业者等。地主凭借土地资源和经济实力,在社会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而农民则处于被剥削的地位,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 宗法专制社会</b></p><p class="ql-block"> 1.政治方面:宗法制与政治制度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在国家层面,皇帝被视为天下的大宗,是整个国家的家长;在地方和家族层面,族长、家长拥有很大的权力,宗法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国家政治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p><p class="ql-block"> 2.经济方面:以家族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较为普遍,家族通过共同的土地财产、生产协作等方式维系经济生活,宗法关系在经济活动中起到协调和规范的作用,保障家族经济的稳定和传承。</p><p class="ql-block"> 3.社会方面:社会关系以宗法血缘为纽带,家族观念和宗法伦理深入人心,形成了严格的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这种秩序不仅规范着家族内部的关系,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价值观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综述,以上的观点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秦至清末时期社会的某些重要特征。</p><p class="ql-block">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此古代社会又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使得单一分类的概念难以完全涵盖其全部内涵。</p><p class="ql-block"> 因此,将上述三大分型观点相互补充,才有助于更全面地诠释经过二千多年发展的社会形态。最终还需要史学界权威以及官方盖棺定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阎光伟</p><p class="ql-block">2025.02.0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