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宝岛情

蔡原征

<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4日,在辽宁省开原市业民镇业民村,革命烈士安业民的胞弟78岁的安业增老人心有不甘的在家中离世。他没能等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踏上宝岛台湾,那条窄窄的海峡又融进一抹遗憾的泪滴。怀着对安家兄弟的深切怀念,怀着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海南省拥军模范、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周晓东迎着火红的木棉花,趟过万泉河登上五指山,他那坚定的目光穿透烟波浩渺的云海,深情遥望阿里山、日月潭。椰风拂过,仿佛闻到凤梨那甜甜的味道。惊涛拍岸,仿佛聆听到祖国统一的铿锵脚步。</p> <p class="ql-block"> 安业民烈士。</p> <p class="ql-block">  安业民,1956年应征入伍,担任海军海岸炮兵连运炮手。1958年8月23日,安业民所在福建前线海军岸炮部队接到命令,对盘踞在金门的国民党军队发起攻击。战斗中,国民党军一颗炮弹在安业民炮位上空爆炸,弹片将火炮后面的弹药包击中起火,导致安业民全身大面积烧伤。他强忍伤痛在炮位上继激战40分钟后,被送进战地医院。由于他身上烧伤的面积达70%,陷入重度昏迷,虽经全力抢救,终因伤势过重,于1958年9月9日不幸去世,年仅21岁。</p><p class="ql-block">  安业民牺牲后,海军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并追记一等功,共青团辽宁省委授予安业民“模范团员”称号,在全国开展向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学习活动,朱德元帅题词:“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永垂不朽。”在烈士故乡,为纪念英烈、弘扬英雄精神,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于1969年作出决定,在英雄家乡以英雄之名成立业民公社,安业民出生地四寨子村改名为业民村。</p> <p class="ql-block"> 海南省拥军模范、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周晓东。</p> <p class="ql-block">  1959年5月29日,辽宁省政府在安业民烈士的家乡四寨子村召开万人大会,隆重表彰这位战斗英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步向全国直播。向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学习的热潮迅速在全国兴起。</p><p class="ql-block"> 1959年9月下旬,安业民的父亲安坤久应邀进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活动,三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第一次是安坤久刚到北京,就被小轿车接到了中南海怀仁堂。安坤久一进门,毛主席就迎过了过来,热情地和他握手。在亲切交谈中,毛主席提到在5月29日那天,他收听了开原县四寨子村召开的那场万人大会的实况广播,还表扬安坤久在大会上的发言。第二次是毛主席在中南海宴请安坤久。第三次是10月1日,毛主席和参加建国十年大庆观礼的代表一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底,海军部队为安业民烈士家属送光荣牌匾的隆重场景。</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东南烈士陵园公布了150条寻找英烈亲人的信息,向全社会征集线索,为英烈寻找亲人。安业民的名字在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育种专家周晓东的脑海中印象深刻,他读小学的时候学习过安业民烈士的英雄事迹。</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25日,在海南三亚工作的周晓东几经周折,找到安业民烈士的弟弟安业增的电话。由于身体原因,安业增不方便接电话,那边接电话的是他的老伴儿郑玉梅。周晓东在电话中得知,安业民唯一健在的弟弟安业增出生在1947年,安业民离家参军的时候他才9岁。</p><p class="ql-block"> 岁月蹉跎,年过古稀的安业增思念哥哥的想法与日俱增,趁有生之年能去一趟福建,看看哥哥的墓地。安业增家里有5亩地,每年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生活比较拮据,一年拖一年,始终没有积攒够去福建的路费。听着老人真情的诉说,电话这端热心的周晓东诚恳的说:“老人家去福建看哥哥的心愿我帮助完成!”</p> <p class="ql-block">  这块用烈士鲜血染红“光荣之家”斑驳金字木匾是安业增一生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  在电话中,安业增的老伴儿郑玉梅这样描述:我们住的三间瓦房年久失修,夏天漏雨,冬天透风,反正就是维持吧……周晓东作为农业育种专家,他对住在农村两位七旬老人的5亩地之家的生活状况心知肚明,当务之急是解决他们温饱问题,在即将到来的隆冬时节,要让烈士的亲属屋心皆暖。于是,周晓东从三亚飞回沈阳。</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27日,周晓东跟安业增老伴儿郑玉梅联系,准备给他们邮寄一些大米、豆油、猪肉等生活必需品,还有老两口过冬的棉衣,然后发往安业增的家里。郑玉梅得知这些情况,非常感动又十分不好意思,一再感谢和推辞。在周晓东的坚持下,她不会用智能手机,委托邻居汪雅红跟周晓东加微信联系。</p><p class="ql-block"> 安业增的邻居汪雅红也是热心肠,她对这老两口的处境也十分担忧。眼看进入12月份了,安业增老两口还没有舍得花钱买取暖煤,去年剩下的两袋煤凑合着用,现在每天做饭和烧炕都靠安业增老伴儿到河套去捡柴火。周晓东想到70多岁的老人在冰雪中步履蹒跚的往家背柴火,心里不是滋味。他马上给王雅红打去2000元钱,委托她在当地给两位老人买些米面油和取暖煤,赶在大雪封门之前别冻着别饿着,把吃饭和取暖问题解决了。半个小时后,汪雅红发来消息,为老人买了1500元的煤和500元的米面油,这让周晓东放心许多。周晓东按照两位老人衣服的尺码,又购买了合适的的棉衣。</p> <p class="ql-block"> 安业增和妻子郑玉梅。</p> <p class="ql-block">  周晓东的真情像梅花一样,开在了安业增老两口人生最冷的季节。2022年11月30日,开原市业民镇业民村的气温达到-15℃。汪亚红推开安家的房门,顿感热气扑脸,感觉屋里的温度有二十多度,往日的冷清一去不复返。安业增的老伴儿郑玉梅乐呵呵的说:“这煤真好烧!不瞒你说,人家周晓东不给买这些煤,去年剩的那两袋煤都不舍得烧,寻思等到过年煮饺子时烧,这回好了,今年冬天冻不着了。”</p><p class="ql-block">  周晓东关爱烈士亲属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中央电视台第一代著名节目主持人、高级编辑陈铎先生深情的说:“当年我们曾经专门录制播出了广播剧《安业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过,但是还真不知道安业民的家人情况是什么样,多谢作者蔡原征写出了这么一篇美文,也还要感谢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周晓东。从这篇美文中更可以感觉到周晓东对党和人民对军队对英雄烈士的深厚情感。晓东就是一个值得学习致敬的好榜样!”陈铎先生的勉励就是对周晓东的动力,他像惦记自己的父母一样牵挂着烈士亲属。</p><p class="ql-block">  安业增老两口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处境越来越令人担忧。安业增身体一直不好,患有心脏病和脑萎缩,每年都要住院治疗,去年医院还报了病危,这让他们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他们的儿女虽然都很孝顺,但都在农村,没有多少地,全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周晓东感到,烈士昔日流血,不能让烈属今天流泪。周晓东第一时间送来了大米白面,两位老人不用吃南瓜充饥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三间老宅陪伴着安业增夫妇走过风风雨雨的半个多世纪。</p> <p class="ql-block">  安业民家乡的村民们不愧是赵本山的老乡,说起事儿来既智慧又幽默。有村民说:“天上掉下来个周晓东,给安业增家里买米面油,买取暖煤。陌生人电话诈骗的事儿人经常听说,这没见过面就电话直接转钱给买东西的人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周晓东是哪路神仙呢,老安头儿家也没矿,他到底图个啥?”也有人说,现在真干好事儿的人不多,冷丁出来个助人为乐的好人就觉得反常。</p><p class="ql-block">  安业增的邻居汪雅红出面跟乡亲们解释:“这个周晓东既是好人又是名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还去北京参加过国庆观礼呢!”听汪雅红这么一说,村民们立马掏出手机,在百度上一顿查。“啊,这周晓东还真不简单,是育种专家,穿着白大褂还上了新闻联播。雅安地震捐大米1万斤,清原县泥石流灾害捐大米1万斤,捐给黑龙江农垦总局3万份小麦育种资源……这名人倒不一定是好人,但看周晓东像好人。看来这新闻联播里播的事儿也有真滴!要是周晓东到咱们这里当干部就好了,真给老百姓干人事儿!”你一言我一嘴,这个话题还在安业民烈士的家乡津津乐道。</p> <p class="ql-block">  在东北漫长的冬季,生活拮据的安业增夫妇时常用南瓜充饥。</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5日,随着疫情封控的解除,周晓东终于迎来了沈阳到开原市业民镇业民村的一路顺畅。他开车100多公里,来到安业民烈士的弟弟安业增家里。</p><p class="ql-block">  在安业增的家里,老两口拿出他们家珍藏60多年的珍贵的老照片,给周晓东讲诉哥哥安业民烈士牺牲前后的往事。安业增说,这些照片是他们的传家宝,也是他们家世世代代的荣光。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安业增非常难忘。哥哥安业民在福建前线壮烈牺牲后,不管是部队领导还是地方党委政府对他们是发自内心的重视啊,那种铺天盖地的光荣感覆盖和冲淡了全家痛失亲人的悲伤。他的父亲安坤久是县农业中学的校长,知书达礼,对党和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1959年10月1日,安坤久应邀参加建国十周年大庆,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唯一的遗憾是安坤久跟毛主席的那张合影被一位记者拿去了,后来一直没有还给他们。</p><p class="ql-block">  哪个母亲能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安业民烈士的母亲张国英非常刚强里面包裹着对儿子安业民撕心裂肺的想念。据安业增介绍,“母亲在部队官兵的面前总是微笑相对,没人的时候才在角落里一个人抹眼泪。让母亲感到安慰的是官兵们都亲切的喊她妈妈,逢年过节经常到家里来看母亲,多的时候来了几十人,一直到母亲去世都没有间断过。</p><p class="ql-block">  1960年的元旦,9373部队组成了一个官兵拜年团,一下来了30多人到家里看望安业民烈士的父母。这支部队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部队,他们深受烈士的大无畏精神鼓舞,更仰慕德高望重的烈士父母,当时成为全军学习安业民的先进部队。1960年8月,该部队参加大庆油田会战,与铁人王进喜并肩作战,为大庆油田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余秋里将军的赞扬。</p><p class="ql-block">  安业增和郑玉梅夫妇,经历了两代人的生离死别。在岁月与命运揉搓中,他们步入人生的暮年时,有一种涤净烦恼和蒸发掉悲伤后的沉静。安业增11岁的时候失去了哥哥,他父亲安坤久在特殊年代遭遇迫害,57岁时就郁郁而终。然而,对安业增夫妇打击更大的是他们中年丧女之痛。他们的大女儿安颖在27岁的时候患淋巴癌去世,时隔三年,祸不单行,安颖的丈夫在工地打工时突发脑出血去世,扔下一个未成年的外孙子跟他们相依为命。</p><p class="ql-block">  安业增说,英烈在天有灵,抗日战争的烈士看到了日本鬼子的投降,解放战争的烈士看到了新中国的建立,抗美援朝战争的烈士看到了美国军队在朝鲜战场的全面败退,而我大哥安业民目前仍是死不瞑目,还没有看到祖国统一。他每每看到照片中大哥安业民在福建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烈士陵园里遥望海峡的雕像时,仿佛看出哥哥心中的不甘。安业民已经牺牲64年了,安业增最大的愿望就在有生之年替大哥见证实现祖国统一的那一刻。</p><p class="ql-block">  1958年9月9日,安业民牺牲后安葬在福建,从此兄弟俩阴阳两隔天各一方。说到这里,安业增老人沉默了。周晓东接过话茬:“我陪着你们一家去福建给安业民烈士扫墓,等疫情稳定了就咱们就出发”。此情温暖人间,安业增老人的眼睛模糊了,眉宇间洋溢的温度足以融化冰雪。看着安业民那些老照片,周晓东萌发一个梦想,两岸统一的那一天,他陪着安业增老人去台湾参加祖国统一的庆典。</p> <p class="ql-block">  安业增夫妇穿着周晓东送去的新棉衣暖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  安业增在离开哥哥的日子里,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人,用半个多世纪的刚强活出了安家的铮铮铁骨。当安业增遇见周晓东时,他仿佛看到了相框中哥哥的微笑,顿觉春风十里花开千树。 </p><p class="ql-block">  时光倒流六十年,重提安家不堪回首的往事。那时候消息闭塞,安业民牺牲后,等到部队来人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月以后的事情了。部队第一次来人那天,11岁的安业增以为是大哥回来了。可是在穿军装的人群中没有见到大哥,他们拿回来了大哥平时用的东西,还有现在家里那张装了镜框的照片。在东屋,安业增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让他们全家都沉浸在无助的悲痛之中。之后,安业增跟着他的父母被接去部队,受到很多领导的接见。那场景常常走进安业增的梦里,虽然过去六十多年,对他来说好像就在昨天。</p><p class="ql-block">  安业民刚牺牲那阵子,他们家里的各方面来人不断,有部队的首长,有地方的领导,有电台报社采访的记者。朱德、彭德怀、林伯渠、郭沫若、谢觉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安业民题词。全国人民开展了向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习的热潮。安业增说:那时候报纸和广播铺天盖地的报道我大哥的英雄事迹,说他“像高山上的青松一样永远挺拔常青,说他是烈火中永生的钢铁战士……”咋说,我都是没有大哥了。还有一件事儿让安业增记忆犹新,彭德怀元帅被打倒后,有人到他家摘走了题词,说这个不算数了,以后不许挂,一直到彭德怀平反昭雪,也没有人把题词送回来。</p><p class="ql-block">  同是天下父母心,面对人生最大的不幸,安业民的父母选择了刚强。安业民被批准为革命烈士后,部队给他们家里送来3000元钱的抚恤金。当时,安业民的父亲是学校的校长,还是民革党员,这位深明大义的父亲和妻子商定:“这个钱咱们家里不能花一分,全部捐给县农业中学建设学校,以后让孩子们对业民有个念性。”</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安业民的父亲遭遇了特殊的磨难。因为他是民革党员,就认定他为“国民党特务”,无休止的审问、调查,受尽侮辱,几次想寻短见。但想到自己是清白的,不能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去了,更不能让别有用心的人摸黑安业民。安业增清楚的记得,当时,一个凶恶的警察手拿卷曲的皮带指着他父亲的鼻子说:你就是借了你儿子安业民光了,不然就让你到公社大院趴着“狗吃屎”去。后来调查清楚了,所谓的“特务”都是子虚乌有,安业民的父亲得到平反和恢复名誉。等到这一天不久,安业民的父亲郁郁而终,去世时才57岁。</p><p class="ql-block">  当时,体弱多病的安业增已经75岁。提到他们生活遇到的一些困难时,安业增平静的说道:“这些年习惯了,也不觉得怎么苦。我大哥21岁就没了,我能活到75岁,这就算福天了!再说了,我大哥能在烈火中坚持跟敌人战斗40分钟,我还能有啥不能克服的困难!我父母在的时候都不给别人添一点麻烦,我要对得起父母和大哥的在天之灵。”安业增的血脉中也流淌着那股英雄气,让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周晓东在安业增家里查看60年前的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  周晓东的到来,安业增夫妇既温暖又感到非常过意不去。作为平民百姓,他们没有养成收受别人钱物心安理得的习惯。连日来,两位老人寝食不安,不知道怎么样表达对周晓东的谢意。安业增老人患有心脏病和脑萎缩,话语不多。他的老伴儿郑玉梅思路清晰,通情达理,连忙对周晓东说:“领导啊,我们生活很好,一点都不困难,看您多这心干啥!”详细一唠,才知道周晓东是从部队退伍的老兵。一开始,他们还以为哪里领导来慰问他们。本来过冬取暖和吃饭都成问题了,郑玉梅为啥说出那样一番话呢,在周晓东的再三追问下,郑玉梅不好意思的说出实情:“就是这些年领导来慰问和记者来采访,镇里领导的意思是都不能说困难,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了,哪能说困难。再说了,全国都脱贫奔小康了,咱们哪能困难呢!”周晓东顿时不知说什么好了,连连解释自己既不是领导也不是记者,就是仰慕安业民烈士的一个退伍老兵。</p><p class="ql-block">  周晓东坐在安业增家的土炕上,听着郑玉梅的诉说。在电视里经常看见为贫困群众雪中送炭的好人,没想到今天来到自己家。原来郑玉梅以为像往常一样领导来了问寒问暖,拿二百块钱红包,后面跟着一群记者,又是拍照又是录像。大约5分钟时间,大车小辆一溜烟走人,晚上看了电视新闻,才知道是啥官儿到自己家来了。郑玉梅指着那盘瓜子说,以往领导来了录新闻不让摆水果,所以也没有给你们准备别的东西。他们感觉这个周晓东跟那些干部们不一样,不打官腔,不说套话,竟办实事儿。一下子花了4000多元帮助他们,安业增家5亩地好年景才收入3000多元,他们老两口真是不知道怎么感谢好了。</p><p class="ql-block">  周晓东在安业增家里坐了4个多小时,周晓东看着那三间用塑料布围起来的低矮平房,详细帮他们家计划明年春天维修房屋,做到夏天不漏雨冬天不透风。周晓东临走的时候,安业增夫妇给周晓东周晓东准备了一尼龙丝袋花生,周晓东跟两位老人撕撕扒扒半天,说啥也没有拿。郑玉梅实在没有办法了,向周晓东要单位的地址,想求学校的老师写封《感谢信》。周晓东说:“我就是一个种地的,没有单位。”周晓东的车都出了村口,两位老人还在寒风中留恋的张望。</p> <p class="ql-block">  平生第一次坐飞机出行的安业增老人。</p> <p class="ql-block">  走出安家无尚荣光的往事,安业增跋涉到人生的75个春秋。暮然回首,亲人们鲜活的面容都凝聚成永远的怀念。多想看看哥哥的烈士陵园,多想看看哥哥的曾经生活的部队,多想看看哥哥曾经战斗过的炮位……可等待的太久了,安业增从少年时期,就在希望中等待,又在等待中失望。福建晋江和辽宁开原,天南地北相隔2000多公里,对一个年复一年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农民来说,在任何时期都是不小的困难。老两口四个孩子两对农民,都是土里刨食,农闲时靠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勉强维持生活,供孩子念书还要靠借贷硬挺,怎么也挤不出去福建的路费。直到安业民牺牲64年后,周晓东的出现,让安业增老人又重新燃起希望。</p> <p class="ql-block">  周晓东陪同安业增一家六口奔赴福建。</p> <p class="ql-block">  2023年2月20日,农历二月初一,周晓东为安业民烈士的6位亲属订好了去福建的机票。2月24日,周晓东将陪同安业民烈士弟弟安业增一家飞赴福建晋江,为安业民烈士扫墓,瞻仰安业民烈士牺牲的炮位,看望安业民烈士生前所在连队官兵,圆安业增65年的梦想。按照东北当地的习俗,正月不上坟。以往,每到逢年过节,安业增就在家旁边的十字路口烧点纸祭奠哥哥。最后确定农历二月初二以后动身,所以周晓东把他们的出发日定为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五)启程前往福建。</p> <p class="ql-block">  安业民烈士牺牲地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党委书记洪水平(右四)到站台迎接安业增(右六)、周晓东(左三)一行。</p> <p class="ql-block">  即将前往福建为大哥扫墓,安业增老人久久凝视大哥安业民的照片,60多年的往事都涌上心头。大冷的天,安业增在村子里走了好几圈,好像在寻找着什么,又像在回想着什么。他在自家老宅的后面,用红布包了几捧家乡的黄土,小心翼翼的放到行李箱里。还包上3棵自己家菜园里栽的大葱,他说这大葱蘸酱是大哥在家时的最爱。在村头的老榆树下,安业增老人遗憾的叨咕:“现在不是时候,要是开春儿了,就能给大哥带点他爱吃的榆树钱儿,南方没有这玩意。那时候家里困难,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大哥带着我去爬树撸榆树钱儿,母亲用榆树钱儿做的面汤可好吃了。”周晓东知道安业增有高血压心脏病,在电话里反复叮嘱安业增的子女:“别让老爷子太激动,把平时吃的药都准备好。”</p> <p class="ql-block">  晋江市各界组织“安业民烈士亲属红色围头行”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  2023年2月24日上午8点,安业民烈士的六位亲属和周晓东在沈阳桃仙机场聚齐,去实现他们全家65年来最大的愿望为亲人安业民扫墓。当机场的相关负责人了解情况后,为英雄的亲属开启了VIP贵宾通道,并用专车送他们登机。</p><p class="ql-block">  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是安业民烈士的牺牲地,那里建有安业民烈士陵园(衣冠冢)。改革开放后,围头村以1958年金门炮战为历史背景,开展红色旅游。如今,安业民烈士陵园和牺牲的炮位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村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靠养殖鲍鱼致富,有“鲍富村”的美称,是名副其实的海峡第一村。当围头村党支部书记洪水平听说安业民的亲属即将到村里来时,非常激动,他给周晓东打电话连说欢迎。</p> <p class="ql-block">  福建省劳动模范、晋江市人大常委、围头村党委书记洪水平同志(右一)为安业增夫妇送上关爱金。</p> <p class="ql-block">  周晓东陪着安业增一家人经6个小时的空地奔波到达福建省晋江市。当高铁稳稳停在晋江车站时,迎候在站台的军地领导和少先队员为这些远道而来的亲人们献上鲜花。此刻,76岁的安业增老人眼睛湿润了,看着那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就好像65年前刚刚离家入伍的哥哥安业民。</p><p class="ql-block">  到车站迎接安业增老人的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党委书记洪水平拉着安业增的手深情地说:欢迎您回家!英雄永远被铭记,洪书记说起安业民如数家珍。1958年金门炮战时,福建是前线,围头村是前沿,有5万多发国民党军跑弹落到村里。当时,村民们“全家兵”齐上阵。洪书记的父亲是民兵指导员、母亲是战地救护员,双双荣立三等功。洪书记也是民兵哨长出身,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拍着他的肩膀说:民兵也是兵。</p> <p class="ql-block">  在安业民烈士事迹长廊,晋江市军地领导同志与烈士亲属们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  “8.23炮战”第一炮从围头村打响。英雄的安业民阵地第四号炮位,在1960年曾击沉国民党军队“江字号”军舰一艘,创造了围头军民合力打下军舰的首例。村里还至今还有保护完整的防御作战系统,地下坑道四通八达,地面战壕和碉堡遗址保持着当年的原貌。行走在地下坑道里,将人们带回到那段炮火纷飞的年代。如今,围头村既是红色旅游的目的地,又是福建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亲人回家,围头有情。当乡亲们听说安业民烈士的弟弟安业增老人现在生活依然很拮据时,村里的党员和群众自发的为他赠予慰问金21823元。他们当中有当年和安业民一起战斗的老兵,有参战支前的民兵,有听着安业民英雄故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其中,洪水平书记84岁高龄的母亲吴秀梨老阿姨,在那场战斗中担任战地救护员,曾经代表“全家兵”出席原福州军区表彰大会,她也真挚的为英烈亲属献上一份爱心,着实令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  曾经收到毛主席接见的“8.23”炮战亲历者、战斗英雄洪建财向烈士亲属介绍当时的战斗情景。</p> <p class="ql-block">  “安业民是我们永远的英雄,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围头村老民兵营长、曾参加过1958年“八二三炮战”的洪建财在安业民曾经战斗过的炮位旁,与安业民亲属一同追忆烈士昔日荣光。</p><p class="ql-block">  “欢迎你们,在我们围头,村民们不仅把安业民烈士当作英雄,更是当作亲人。你们来了,也是我们家乡人。”在当天举行的座谈会上,围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洪水平将追授安业民烈士为围头村“永远荣誉村民”的证书交到安业增手上。 </p><p class="ql-block"> 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党委书记 村委会主任 洪水平深情地说:祖国和平统一是安业民烈士的愿望,在这片他用生命守护的神圣国土上,我们从战地走来,重建家园,倡导爱党爱国爱军队,为乡为民为家庭的新时代围头家国精神,大力弘扬英雄的围头,打造美丽的围头,构建和谐的围头。</p> <p class="ql-block">  洪水平书记掺扶着安业增瞻仰安业民烈士的英雄炮位。</p> <p class="ql-block">  英雄永远被铭记,洪水平书记说起安业民如数家珍。1958年金门炮战时,福建是前线,围头村是前沿,有5万多发国民党军跑弹落到村里。当时,村民们“全家兵”齐上阵。洪书记的父亲是民兵指导员、母亲是战地救护员,双双荣立三等功。洪书记也是民兵哨长出身,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握着他的手说:民兵也是兵!硝烟散去,洪水平书记成为安业民阵地的坚守人。如今,村里还至今还有保护完整的防御作战系统,地下坑道四通八达,地面战壕和碉堡遗址保持着当年的原貌。行走在地下坑道里,将人们带回到那段炮火纷飞的年代。现在,围头村既是红色旅游的目的地,又是福建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围头村走出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抗美援越战斗英雄吴金营陪同安业增夫妇和周晓东参观他创立的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并给烈士亲属送上关爱金。</p> <p class="ql-block">  烈士亲属用家乡的大葱、大蒜和黄土祭奠亲人。</p> <p class="ql-block">  在福建晋江围头村,迟来65年的祭扫,凝聚着血浓于水的亲情。22823元。“‘823’是安业民烈士参与“八二三炮战”牺牲的日子。他们用这个有特别意义的数字,永远铭记和感念安业民烈士。  </p><p class="ql-block">  在与金门隔海相望的厦门,厦门革命烈士陵园迎来了安业民烈士的6位亲人,与阔别65年的亲人再度重逢。一抔黄土、两串大蒜、几根大葱,南国他乡重逢了,北方故土的气息。在哥哥安业民墓前,安业增轻轻闭上双眼,久久沉思伫立,其他亲属纷纷湿润了眼眶,不住拭去眼角清泪。获知这次非同寻常的祭扫消息后,厦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精心安排相关事宜。 祭拜结束后,厦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主动添加了烈士亲属的联系方式,厦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曾福华为远道而来的烈士亲属送上慰问金,并表示今后厦门每年举行安业民烈士祭拜时,都会把照片、视频发去,以便亲属遥寄哀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厦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副局长曾福华亲切慰问烈士亲属,并送去关爱金。</p> <p class="ql-block">  2023年2月28日,安业增一家人结束在福建的省亲系列活动后,经由福州长乐机场飞回沈阳时,由于那幅安业民烈士的画像超过了登机携带的规定标准,需要托运。当机场工作人员了解到事情的原由后,马上请示相关领导,协调安业增一家人乘坐的福州航空公司的FU6625航班,出于对安业民烈士的尊重,取消常规的托运处置,破例允许烈士亲属携带画像登机,并妥善安放。同时,开启绿色通道,请烈士亲属走贵宾室,派专人送他们优先登机。福州长乐机场和福州航空公司联手为安业民烈士亲属提供方便,为他们温暖的省亲里程画上礼遇与尊崇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  光荣之家迎来烟火气,他们欢天喜地做起第一顿团圆饭。</p> <p class="ql-block">  一次让安家期待半个多世纪的海峡省亲之行,周晓东和安业民烈士的亲属成为亲人。由于周晓东常年在三亚从事南繁育种工作,与安业增夫妇天南海北,照顾起来不方便。那既然暂时去不了台湾岛,那就来海南岛吧!于是,周晓东多次邀请他们二老到三亚来养老。转眼到了9月,秋雁南飞,北方转凉,安业增夫妇盛情难却,决定远走天涯投奔周晓东。安业增夫妇小心翼翼的摘下那副1959年由中共辽宁省委和辽宁省人民委员会颁发的“光荣之家”牌匾,带着他们一生的光荣脊梁,风尘仆仆来到三亚周晓东家中。</p> <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13日,周晓东(左一)祝贺安业增老人77岁生日快乐。</p> <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13日,在三亚市天涯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周晓东的家里,举行了简单的安业民烈士亲属“光荣之家”挂牌仪式。这次烈属的“光荣之家”挂到“最美之家”。当“光荣之家”牌匾挂在周晓东提供的独栋房屋一楼门框上方时,两位老人像做梦一样,既惊喜又差异。安业增夫妇家里生活拮据,每年靠5亩口粮田维持生活。安业增的老伴儿郑玉梅激动的说:“要不是天上掉下个周晓东,我们做梦也不敢想这辈子能到三亚来过冬。”周晓东动情的说:“安业民烈士为祖国统一尽忠,我要为他的亲人尽孝。”</p> <p class="ql-block">  周晓东(右一)陪同安业增夫妇在他们的新家门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周晓东走进英雄的世界,感悟英雄的情怀,追寻英雄的精神。一桩桩著名的往事,把人们的思绪又带回到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保家卫国的邱少云,捍卫祖国统一的安业民,他们成为共和国永生的南北“烈火金刚”。安业民,一个民族永恒的记忆,一个国家永远的功臣,一支军队永不磨灭的军魂。安业民,一曲英雄的赞歌,穿越历史的时空,荡气回肠。安业民,一座巍然屹立在海峡彼岸的灯塔,照亮祖国宝岛回家的路。安业民,一位永远年轻的哥哥,弟兄60年后再相聚依然是少年。如今,安业民化作海峡上空的一颗星辰,在凝望中期待两岸统一的到来。待中华梦圆时,了却诗人余光中思念母亲的乡愁,拂去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的惆怅。还有金门岛向安业民开炮的那群老兵,走过历史的云烟,相逢一笑泯恩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