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随着对陈亮的不断深入探究,不知从何时起,脑海里始终有两个陈亮在打架:一个是自小就“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被赞为人中龙虎的天才般杰出陈亮;另一个则是性格执拗、从不妥协,性格孤僻、脾气暴躁,“与人多忤”,邻里关系紧张,常因琐事与人争执,甚至一言不合就起冲突的莽撞陈亮。我时常感到困惑,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陈亮。这两个陈亮,优点与缺点都如此鲜明,让我始终难以将其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陈亮是 800 多年前的永康老乡,于情于理,我们都期望陈亮是完美无缺,被后人称颂的陈亮。但事实上“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很难有人做到没有瑕疵,陈亮如此,我们更是如此。褪去状元光环的陈亮,你会发现他也不过是个普通人,也有着我们常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以及情绪化的性格脾气。有时候觉得,我们看到陈亮的种种不足,是不是因为我们对他的要求过于严苛,是不是我们太把他放在过于理想化的高度了?以至于觉得这样的历史人物,应该像圣人一样,不应该有那些不符合身份的言行举止,不应该有那些粗俗的举动和品行。</p><p class="ql-block">“状元陈亮”是我们永康最为响亮的名号。要知道,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 年)科举制度开启,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结束,这 1300 年间有籍贯可考的状元仅有 357 人。就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苏洵都曾感慨:“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由此可见,在古代考取状元绝非易事。仅凭陈亮是永康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这一点,就足以令我们感到骄傲与自豪。</p><p class="ql-block">陈亮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他因与朱熹的“义利并举,王霸并用”的三年之辩,而为文人学者所熟知,一生多次给皇帝上书,以其抗金复国的壮志豪情名震天下。然而,却因陈亮言辞激烈,得罪不少权贵,更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而屡次遭受打压贬谪,三次入狱,身心备受摧残。</p><p class="ql-block">陈亮虽好学,但自幼研读的多为古人用兵之书,对传统的儒家经典兴趣不大,像当时士人学子必读的《中庸》《大学》,陈亮直到二十岁都未曾接触过,而儒家文化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使得他很难融入官场圈子。陈亮自创的“永康学派”的事功学说,因无师承,被朱熹等一众儒学士子视为洪水猛兽,不得不时时提防;再加上陈亮“狂悖”的性格,致使他在儒学当道的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视作“异类”。可想而知,在当时那样的政治环境下,陈亮的生存是何等艰难。</p><p class="ql-block">然而,历史往往正因独特而愈发珍贵。陈亮的“义利并举,开物成务”的独特事功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虽然他的务实思想,是建立在对南宋理学坐而论道、不切实际的批判基础之上的,但究其影响力而言,在南宋也是举国皆知,流传甚广。</p><p class="ql-block">作为陈亮的故乡永康,虽然我们无法确定永康人是否深受陈亮的事功学说影响,但当我们将陈亮的事功理念与永康人的言行举止相对比,总能察觉到陈亮事功学说的影子,在潜移默化中,它早已融入永康老百姓的生活和思维习惯之中。</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思想史上,陈亮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位南宋思想家凭借其犀利的批判精神和务实的思想主张,在理学盛行的时代,独辟蹊径的闯出了一条独特的思想道路。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陈亮为“南宋一大思想家”,这一评价不仅肯定了陈亮的思想价值,更揭示了其思想中蕴含的强烈现实批判精神。</p><p class="ql-block">陈亮思想的形成,或许与他从小叛逆的性格以及生活的落魄困顿有关,也正因为生活的磨难,才成就了陈亮务实求真的鲜明思想特质。他一生反对空谈性理,主张“事功之学”,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计民生。而这些理念,无疑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总结而来。陈亮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这般尖锐的批评,直戳当时理学空疏的弊端。他进一步批判道:“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这种对理学脱离现实、空谈性命的批判,可谓一针见血。</p><p class="ql-block">陈亮认为,朱熹这位理学家所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脱离实际,根本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他主张“王霸并用”,强调功利与道德的统一,这种思想在当时振聋发聩,影响力让朱熹这位大儒都坐立不安。</p><p class="ql-block">陈亮的“族兄”陈傅良,曾经在评价陈亮的事功学时说道:“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这种将事功与道德统一起来的思想,打破了理学家将二者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p><p class="ql-block">陈亮的批判精神还体现在他对历史的认知上。他反对将历史简单地划分为“王道”与“霸道”,认为历史发展错综复杂,不能以简单的道德标准来评判。在《酌古论》中,他提出:“古今异宜,圣贤之事不可尽以为法。”这种历史观,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强调要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p><p class="ql-block">陈亮的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800 多年来,其影响力从未衰减。他的事功思想为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皆受到陈亮思想的启发,推动了明清之际的思想解放运动。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与陈亮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在南宋那个理学盛行的时代,陈亮别具一格的思想,极具创新精神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主张“义利双行”,强调道德与功利的统一,对于纠正理学空疏之弊,促使思想界关注现实问题意义重大。朱熹曾批评陈亮的思想“粗豪”,但正是这种“粗豪”的思想,冲破了理学的束缚,为思想界注入了全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陈亮思想历经不同朝代的洗涤,历久弥新,愈发彰显出其前瞻性和独创性。以我们现代人的视角来看,陈亮的实事实功思想,特别契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理念。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反对空谈、实事实功,在当今务实的社会,依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亮提出的“道在事中”的思想,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这对于我们当下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p><p class="ql-block">陈亮的批判精神在当代社会仍具重要价值。他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提出独到见解,这种精神对于推动思想创新和社会进步意义非凡。陈亮在《又乙巳春书》中,提出:“天下大势之所趋,天地鬼神不能易,而易之者人也。”这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对于今日我们应对各类挑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p><p class="ql-block">陈亮主要的思想精华,是以“务实”为根基的理论体系,他主张学问要经世致用,这种思想对于纠正学术研究中的空疏之风,为推动学术研究,关注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陈亮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说道:“书生之论,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这种对空疏学风的批评,从古至今都值得我们深思,永不过时。</p><p class="ql-block">陈亮的思想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他的独立和创新。陈亮独立思考不盲从的能力尤为突出,他敢于挑战权威,勇于从实践出发,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创新思想体系。他在《又甲辰秋书》中提出:“古今异宜,圣贤之事不可尽以为法。”这种强调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的思想,对于推动思想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p><p class="ql-block">陈亮的思想,是永康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在思想日益多元化的当下,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弘扬陈亮的批判精神与务实态度,推动思想创新和社会进步。陈亮的思想遗产,值得我们深入钻研和借鉴。正如梁启超所言:“陈亮的思想,实为南宋思想界之一大解放。”</p><p class="ql-block">永康学者应忠良在《永康思想史纲》中强调:“陈亮提出的‘农商一事’论,不仅是对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突破,更反映了南宋时期永康地区商品经济活跃的社会现实。”(应忠良《永康思想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p.132)这种将思想史置于地域经济背景下的解读,凸显了陈亮学说的现实根基。</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的思想逐渐被“AI”所束缚和羁绊,陈亮的思想解放和批判精神,正是我们当下最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