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昨天晚上10点多,读到知名作家梅梓祥的《梅梓祥书屋》关于他的年度总结一文,读到最后,发现他人正在湖州医院陪护90岁的老娘(见下图)。我和他是四十多年的老朋友,于是立马拔通了他的电话,约他见面叙旧。</p> <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他因白天陪护老娘累了已经入睡,我的电话将他从睡梦中惊醒。我简单地跟他聊了几句,约了今天的晚餐,就挂了电话。</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又跟梅梓祥通了电话,就有关探望、就餐等事项作了比较详细的沟通交流,并约定了今天晚餐的时间地点。</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三点半,我和夫人一起到浙江大学附属湖州医院探望了梅梓祥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下午五点,我们全家在福朋喜来登酒店宴请了梅梓祥先生。我们边吃边聊,回忆了结交43年来的许多难以忘怀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那是1982年正月初八,当时我是安吉县委报道组负责人,那天我到鄣吴乡调研贫困乡(当时县委县政府确定磻溪、缫舍、鄣吴、高禹等四个乡为贫困乡)如何脱贫致富,入住供销社旅店。晚餐后,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一位是乡党委书记陈五三的儿子,另一位就是梅梓祥。</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梅梓祥正在铁道兵服役,担任连队通讯报道员,正在鄣吴老家休假的梅梓祥,在程五三的儿子引荐下,来到旅店,与我探讨交流如何写新闻报道。之后,一直保持联系至今,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 我和梅梓祥结交这么多年,友谊深厚。他给我的印象是实在、勤学、爱写作,成为著名作家,他的文章《纸的故事》被编入浙江省初中语文教材。现在,他又做了一件大事: 收藏铁道兵史科,引起社会广范关注,被聘为北京大学国史研究中心研究员。</p> <p class="ql-block">梅梓祥书屋自我介绍:</p><p class="ql-block"> 炎黄子孙重视春节,过年常常要回顾一年的收获,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说些拜年的话:诸如万事如意,幸福安康;蛇年吉祥,福星高照等等,这背后是满满的感激和爱。</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我在年三十或是正月初一,都会发一篇公众号,答谢给予我关心、爱护的人。去年龙年,我没有觉得自己有多大成绩,甚至比往年差。但是,差生与优等生,得到的关爱不一定有多大差别;我视自己为差等生,一样写一篇“拜年”。前段时间,我首次收到公众号平台给我发的“2024年成绩单”,数据说话,让我看到一年得分,也看到“白纸黑字”关注着我公众号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我全年发表公众号原创239篇、40.2万字,67.5万人阅读;最高浏览量《3位老太太,行程1000公里祭奠哥哥》7.8万次;3559条留言、2.7万次分享……需要说明,浏览量六十多万没有比往年上升;原创239篇、40.2万字也不会精确。有的原创,实际上是别人写的文章我只是推介;我自己的“原创”,有时候忘记标注;我在朋友圈转发文章,也常常写“导语”。实际上写出来的“字”,远远超过40万字。写“字”容易,写出有点意思、读者喜欢的“字”难。所以,这些数据,我不看重,仅在意阅读的人,感激点赞、留言、转发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因为收藏,其他衍生的“成绩”也以此产生。我参加了东南卫视拍摄的《鹰厦铁路》纪录片。感谢福建电视台与福建的人民,追忆共和国75年建设成就,精心策划、真情撰稿、奔波拍摄、竭力制作了一部纪念铁道兵抢建鹰厦铁路的史诗大片。在与摄制组孙原、叶闽武、雷彩霞、高艳阳等朋友相处的日子,难忘他们的敬业精神以及对我的关照。北京电视台受中央电视台之托,拍摄《薪火相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巡礼》,选定“示范基地”铁道兵纪念馆。我作为受邀嘉宾参与。此片以“铁道兵的故事”率先在北京电视台播出。感谢央视、北京电视台又赐我一次宣传铁道兵的机会。致敬!</p><p class="ql-block"> 去年初夏,坐落在四川乐山的铁道兵博物馆升级改造重新开馆,我荣幸地出席了开馆仪式,顺道调研“普雄铁道兵文化产业园”项目。做铁道兵的事,我是“累并快乐着”。也是夏天,第二次参加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举办的“第二届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保存与利用交流研讨会”。 </p><p class="ql-block"> 有关铁道兵文献资料的收藏,老物件如同矿藏资源的开采,自然日渐枯竭。一年所获乏善可陈,零零星星收藏,聊胜于无吧。在此,感谢多年来为我收集、提供铁道兵等史料的收藏界朋友。</p><p class="ql-block"> 其他方面,人不能拽着头发提升,衣食住行,三百六十五天,时有朋友鼎力相助,无微不至地照拂,让我体会到人间有爱,活着值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息尚存,都将铭记且报答你们的恩德。</p> <p class="ql-block"> 作者汪俊国简介: 原湖州市国土资源局正局级领导干部,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生态文明学院、湖州市委党校特聘教授、湖州学院附属南太湖医院特聘教授,中国自然.资源重点实验室特邀研究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公开发表文字500余万字,著有《我心中的香格里拉》《成功的合作》《今日竹乡》等书,编导《丝绸城》《百鱼宴》《竹乐》《南浔古镇》《长兴紫砂》《莫干山》《湖州医生在马里》《织里人在北京》等10余部电视片在央视和欧美十四国播出。曾任安吉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湖州市委宣传部|外宣科长、市委外宣办主任、湖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湖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湖州市政协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市政协机关党总支书记。退居二线后,担任市委派驻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兼党委书记、市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协会秘书长,被评为优秀党建指导员、“两新”好书记,获得企业文化突出贡献奖。先后到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浙江传媒大学、浙江省委党校,国土资源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四川、重庆、广东、深圳、海南、福建、厦门、浙江、宁波、湖北、上海、江苏、安徽、河南、北京等地党政机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交流和授课二百余场。汪俊国的事|迹先后被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非公党建网和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采访报道。 </p><p class="ql-block"> 汪俊国爱好学习,恢复高考时,考取首届浙广新闻系(今浙江传媒学院),后又先后到省委党校理论系(哲学)、杭州大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国际法硕士研究生课程)、澳科大(MBA)、复旦大学(新闻发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加州大学(应急与舆情管理)进修或就读,取得研究生学历,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