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沁园春・雪》(节选)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首毛泽东诗词,写尽了北方大雪的胜景。</p> <p class="ql-block"> 入冬以来,气温居高不下,天气干燥少雨,身边感冒的人越来越多了,新闻上说又是一个流感季,甲流盛行,马上要过年了,下雪了,于是收拾行装,匆匆赶往嵩山。山脚下停车场停好车,前面居然有一个大队人马刚刚上路,于是混进队伍往前走,目标峻极峰。</p><p class="ql-block"> 走出不远,路边的雪淞已经惊艳到我了。</p> <p class="ql-block"> 混在队伍中边走边聊,得知原来是这段时间经常刷到的盖尔加朵的队伍,大概是久不见雪的兴奋吧,前队一直往前走,不知不觉走错了路,后方的帅哥领队又赶上来喊大家往回走,重回野猪坡的路线。</p><p class="ql-block"> 踩着驴友们踩出来的小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走走停停,拍照不停,谁又能拒绝冰雕雪砌的美景呢?</p> <p class="ql-block"> 几十个人的队伍,排成蛇形,蜿蜒而上,前面的队友说,右边的小路,是大侠才能上去的,我偷偷笑了笑,要不是快到膝盖深得雪,也许我也可以试试呢😊。</p><p class="ql-block"> 前队走的有点累了,站着休息一下,从出发时候的中雪逐渐过渡到了小雪,我试着从一处直上的小路上去,这里还没人走过,一不小心,白雪没到了膝盖深,这大概也是这几年来所遇到最大的一次雪吧。</p> <p class="ql-block"> 嵩山太室山没有索道,对中老年人不太友好,如果体力不好,走几个小时才爬上山顶,真的不是一般年纪大的游客能完成的。野猪坡的路线,在太室山上,属于最好走的路线了,平常挑山工很多也走这里。进入树林,一个模特,三个机位同时抢拍,妥妥的明星待遇。而路线中段的凤凰峰,据古书记载,有人曾见到有凤凰落于其上,故名凤凰峰。</p><p class="ql-block"> 而娄异的《嵩山二十四咏》之《凤凰峰》有诗如下:</p><p class="ql-block"> 当年翔凤此徘徊,曾为真人览德来。</p><p class="ql-block"> 今日飞鸣天外过,纷纷燕雀不须猜。</p> <p class="ql-block"> 终于来到气象站。气象站位于跑马岭上,海拔1178.4米。嵩山气象站始建于1956年,于2013年1月升为国家基准气候站,更名为嵩山国家基准气候站。</p> <p class="ql-block"> 气象站门口的小台阶,已经被大雪埋了起来,有人踩了上去,全是埋过脚踝的深坑。气象站门口的山楂树,秋天满树的红果早已没了影踪,只剩下枝枝叉叉,无比落寞,好在有雪来装饰,却是一副银装素裹的世界。气象站前小广场的猫咪也只有两只出来“待客”了,其它的莫非又去各个路口“打秋风”了?美女们见到松针盖雪,忍不住要拍照留念了。</p> <p class="ql-block"> 看看时间尚早,刚十一点半,一旦吃了午餐,会有一阵儿懒懒的不想动的时间段,于是决定向峻极峰方向继续前进,沿着一行歪歪斜斜的脚印👣,踩上去,咯吱咯吱,很是解压。</p> <p class="ql-block"> 顺着气象站北边的小路,一路前行,整个嵩山顶上,只有我一个人,对嵩山来说,我是匆匆的过客,对我来说,这时候整座嵩山都是我的,化身童话世界的国王,这里就是朕的江山:</p><p class="ql-block">“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p><p class="ql-block">冰雕玉砌今犹在,一人一仗太室雪。</p> <p class="ql-block"> 海拔每升高一千米,气温下降六度,每年下雪(雨),一般都是山下下雨,山上下雪,今年山下已经是下雪了,山顶自然是玉树琼枝,童话故事的雪白世界。山顶松树都被压弯了腰,形成一个拱形洞门,树枝上都是雪淞(雾形成的为雾凇,雪形成的为雪淞),忍不住拍了又拍,直到手冻得拿不住手机才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路边起云峰的大石头刻字也被雪蒙上了眼睛,看不到字迹了。起云峰位于峻极峰东南方向,每逢起云峰上升起雨云,必要下雨,故而得名起云峰。</p><p class="ql-block"> 西流泉,大概是这条路线上唯一的水源,这眼泉水四季不冻,清澈甘冽,夏天可以直饮,虽然今天井台上都是积雪但并不影响里面泉水的不冻。</p> <p class="ql-block"> 由于雪天雾气腾腾,峡谷里面整个就是仙气飘飘的感觉,对面的二仙庙也隐藏在了大雾之中。二仙庙是为了纪念伯夷叔齐而建。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王子,他们以恪守仁义而闻名。孤竹君在晚年有意让三子叔齐继承家业,但叔齐坚持让位于兄长伯夷,伯夷也不愿继承,二人“推位让国”,相遇于山顶山洞之中,后人称此洞为二仙洞,二仙洞外所建小庙为二仙庙。二人在周武王伐纣时,“扣马谏阻”,认为以臣弑君是不仁不义的行为。周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他们代表了对道德和正义的坚守,“古之贤人也,求仁而得仁”。</p><p class="ql-block"> 崖边的小树,形成了一整片雪凇,一处台阶上,被积雪抹平的痕迹,大概是哪位大发童心的朋友,用屁股推出来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没有看到松涛峰、三鹤峰的字迹,就像调皮的小朋友,在大雪中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倒是路边的树枝,成丛的藤蔓,不甘寂寞的展示着,微风袭来,摇曳多姿。</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来到“祖庭”。前几年这里还有一张旧床,屋内还有一个冰柜,似乎有人(居住)的样子,这两年早已人去楼空,只剩下一个残破的屋檐。</p><p class="ql-block"> 转过拐角,可能见到阳光,可能遇到爱,也可能遇到滑雪下台阶的笑容,平常西装革履,朝九晚五,而来到了大山中,来到了雪地上,内心深处超龄儿童的基因又被激活了……</p> <p class="ql-block"> 迈上最后一段台阶,前面就是松树洼了,也是三圣母殿建筑群的所在,大殿前面不远,有人建了几个露营帐篷,后面还有一处明显的民宿样的建筑,“星空营地”到了,我身后赶上来的两位帅哥,就在这里找个避风的地方准备吃饭了,我继续向上前行,大殿旁边的柴房,也是这里为驴友和游客提供的临时休息点。</p> <p class="ql-block"> 上了台阶,我吃了一个“鲸”(惊),这里的积雪居然有埋到膝盖深,这是爬山十年来第一次见到的场景。随后也在柴房里偶遇一只吃火锅的小分队,也得知我前面的路就是他们“趟出来”的,并在另一个群里看到了他们趟雪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 很早以前看《八仙过海》,韩湘子在劝叔父韩愈不要上书皇帝,赠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不听,因上书而被贬后所写诗句,方才明白侄子韩湘子诗句意思,于是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本处只借雪景诗意,不讨论韩湘子叔侄【孙】亲戚关系):</p><p class="ql-block">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p><p class="ql-block">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p><p class="ql-block">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p><p class="ql-block">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p><p class="ql-block"> 感觉这里的积雪有了“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氛围。(视频来源于户外群)</p> <p class="ql-block"> 午餐过后,本计划和火锅小分队一起下山,无奈暖干汗湿后的速干衣,一阵阵寒意袭来,冻得直打哆嗦,于是告别一声,提前收拾行装下山了。来到岔口,再次被嵩山的美景惊艳到了,竟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了,只能不免俗地说一句“太太太漂亮了”。</p> <p class="ql-block"> 下到三皇口,“三皇口”三个字上也落了薄薄一层雪,旁边的帐篷,也成了游客的临时补给点,雪落无声,温暖于心。</p> <p class="ql-block"> 从三皇口往下不远,就看到一个工作人员在努力地往下清理台阶上的积雪,再往下走,遇到一个从下往上、边走边清雪的人,心里还说这位干活可是有点毛糙啊,只清理半幅,还每两层清一掀,后来得知他是一名游客,瞬间觉得他好伟大,致以最崇高敬意!</p> <p class="ql-block"> 先后经过“长廊”和“中岳行宫”,这段路程积雪严重,我早早套上了冰爪,也不怕滑,每每用冰爪狠狠踩下,留下一个个脚窝,方便后来者上下。</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里也是当年徐霞客下山的道路,据说当年徐霞客从东侧登上嵩山,问了当地人西边有没有下山道路,有人给他指了山间小路,于是他连爬带隗地下来了,于是其中有个景点叫“十趴(音pa)隗(音wei)”,大概就是记载的这段路程,现在都已修成了台阶,自然好走多了。</p> <p class="ql-block"> 过了中岳行宫,就是石壁上的刻字了。唐朝时候,流行修仙,当年大诗人李白也有这个追求,多次来到嵩山,寻找丹丘生、焦炼师等求修仙长生之术,先后写下了《赠焦炼师》,刻在这块石壁上。又在玉女峰下与丹丘生、李白的小迷弟岑勋一起畅饮,大醉之后写下千古名篇《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近酒,杯莫停……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大气磅礴,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 “嵩阳运动”是嵩山特有的地质地层,以前游记已有记载,本篇不再赘述。</p> <p class="ql-block"> 继续下行,来到船石、峻极宫、三佛殿。从三佛殿下面的拱形石门中看过去,雪景的世界,被框在石门之中,别有一番情趣。</p> <p class="ql-block"> 老君洞和中岳行宫一样,没有开门,大概是想着大雪过后,也不会有几个游客吧。而逍遥亭前又看到了几个统一服装的小不点,好像是东北某国学学校组织的小朋友的游学,都是十来岁的小孩子,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不错,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只培养“温室里的花朵”,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必然更是能堪大任。</p> <p class="ql-block"> 出了景区,在中岳嵩山的字石处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 本次赏雪活动,一波三折,先是西南站因为雨雪封了,走了郑栾高速转商登高速,再转郑少高速来到嵩山脚下,原计划走二号线(野驴背)上山,结果跟着盖尔加朵大群走到了野猪坡的入口(也幸好是走了野猪坡,后面有群里好朋友走了二号线,埋到膝盖深的积雪,很是耗费体力),经气象站、西流泉到达松树洼,见识了这里齐膝深的积雪,后走三皇口下山,全程大约近20公里,看到了冰雕玉砌的雪淞,听到了咯吱咯吱的踩雪声音,见识了齐膝深的积雪,偶遇了有同样想法的几个户外群的驴友,总的来说,欣赏了美景,放松了心情,验证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正确性。最后用一首诗来表达此刻心情:</p> <p class="ql-block"> 《山中雪后》 郑燮</p><p class="ql-block">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p><p class="ql-block">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p><p class="ql-block">(照片视频来源于孔明,个别视频来源于户外群,如有肖像权方面的要求,请尽快联系更换或者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