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开福寺明心见性

吾祁白马

<p class="ql-block">在长沙,最出名的寺庙是开福寺和麓山寺,麓山寺的男和尚都来自开福寺,开福寺是少见的尼僧寺,方丈以下全是女的,衣着也全部是和尚装束,而寺却不叫庵,初听觉得奇怪,当知道佛祖常易容易服为尼,诸相非相,便言下释然。</p><p class="ql-block">开福寺住持是与我同年出生的上能下净大和尚,是一位得道的女高僧大德,在省内僧俗两界中享誉甚隆,举足轻重,连南岳众庙众僧对她都非常礼敬有加,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佛在人间的代表者。</p><p class="ql-block">我去年暑假期间与老伴第一次去开福寺,觉得全是尼僧的开福寺有特别庄严肃穆之气,当时寺院后面正在大规模改建法堂等建筑,未能一瞻全寺容貌,曾留有再来一谒的念头。</p><p class="ql-block">一个人过了六十岁,又退了休,从执着的世界走了出来,跨过一道道门槛,对舍与得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思考。一个有点文化的人,最终的归宿多是艺术和宗教。如果说自己现在还有所求的话,不再求什么功和名了,利也看淡了,看重的包括亲人在内的健康和后福,进寺庙就是向接引的菩萨进行一种供养的布施,虽然微不足道,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p><p class="ql-block">人老了后,正月里也不知怎么的不怎么爱走亲访友。我对佛教并没有形式上的皈依,觉得还是六祖慧能说得对: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自己的性在哪里呢?还是再去开福寺见一见佛吧。</p><p class="ql-block">今天大年初四,长沙下着雨,比较冷。我坐地铁去开福寺,决定重点看寺庙的楹联,楹联不但内容里是佛教精华的呈现,更能从书迹里去一窥方内方外书写者的心迹,或许这里面可以另辟明心见性的蹊径。</p><p class="ql-block">刻在石柱里的楹联虽然落了款,但都不是今人,今人的书家在开福寺暑名的有鄢福初等人,鄢字很显然受了赵朴初的影响,却多了些痛快的烟火气,没有朴老从坡仙里化出的沉着。能净大和尚写的福字很有碑意,显得凝重大气,以字观人,格局宏开,所以才有如此大的重塑庙宇和重振宗风的大成就。</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东头有一场佛像佛印展览,里面的作品高古,皆为佛之印迹。这个展览在馆外叫福相,在馆内叫无相。福相一般是饱满的脸型,显得可以临济天下,而在内视里却是无相的,空与无是人生最后的上乘境界。</p><p class="ql-block">我在每副佛联前比在佛像前站得久些,以自己对书法的理解,还是没有全部参透笔迹里的佛理,要想见到自己的性,还得回去后从事理上去研磨禅理,破执,放空,顿悟,余生才有大自由、大自在,然后可以得到应有的健康和后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