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二,回娘家的温暖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二,微风轻拂,暖阳倾洒。街道上,大红灯笼依旧高高挂起,新春的钟声还在耳畔悠悠回荡,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温情,那是家的味道,亲情的芬芳。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们纷纷踏上归家之路。她们怀揣着满心思念与期待,急切地奔赴娘家与父母团聚。</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古老的农耕社会。那时,女性婚后便融入夫家,承担起操持家务,养儿育女等生活重任,与娘家的日常交集逐渐减少,可血脉里的亲情纽带,却从未有一刻松懈。而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团聚佳节,初一在夫家参与家族拜年,初二便归心似箭,回到那个生养自己的地方,看望日夜思念的父母,慰藉那份无尽的牵挂,也让家中父母知晓自己在夫家一切顺遂,得以安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初二回娘家,可不是简单的走亲访友,而是一场饱含深情的仪式,新婚的女儿女婿更是其中的主角。1982年,我在腊月二十四日步入婚姻殿堂,婚后的第一个春节,除夕和初一在婆家度过,初二,我和先生带着精心准备的礼品,满心欢喜地踏上回娘家的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进家门,父母和族人的热情瞬间将我们包围。为了迎接我们,父亲特意请了村里有名的厨师,准备了八碟八碗的丰盛菜肴,还有好烟好酒。作为新女婿的先生,依照习俗要给岳父岳母行磕头大礼。院子里聚满了前来围观的乡亲,大家都想瞧瞧新女婿的风采。先生站在堂屋门前,恭恭敬敬地喊了一声,“大爷,大娘”(这是当年的习惯,女婿称呼岳父岳母为大爷、大娘),正在先生站定准备磕头时,母亲却上前阻拦,母亲说:“自己家,不磕头”,先生微微一愣,真的停下来没有磕头,不过家族长辈的礼数还是不能少。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先去了辈分最高的大爷爷家。大爷爷端坐在八仙桌旁,满脸笑意地等待着。在父亲悉心的指点下,先生向挂在对面墙上的家堂磕头,接着喊了一声“大爷爷”,便郑重地磕了头。随后又去了大伯父和二伯父家,伯父们热情地握住先生的手,一句“来了就好,磕头免了”,满是长辈的体谅,父亲也在一旁附和,看得出他对女婿的心疼与爱护。</p><p class="ql-block">有了母亲“自己家,不磕头”的话,我也没有给父亲母亲磕头,而是像先生一样,分别去了大爷爷和两个伯父家,给大爷爷磕了头,伯父伯母不让我磕头,还热情地拿出糖果,瓜子。我和伯父伯母亲切地聊起家常,临走的时候,伯母抓起糖果花生塞到我兜里,那满满的关怀,让我心生暖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圈走下来,回到家时已至中午,丰盛的家宴就要开场了,不过,那时候的酒席女人是不能上桌的,在另外的房间,母亲准备了我喜欢的饭菜和水果,我们边吃边聊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堂屋客厅里的酒宴开始了。先生坐在主宾席,伯父坐在旁边,担任主陪,父亲坐先生的对面,是副主陪,因为我弟弟在部队服役,没有回家过年,两旁作陪的还有堂哥和堂弟们。酒桌上,大家欢声笑语不断,哥哥弟弟们想出各种名堂让先生喝酒,伯父和父亲则时刻护着,生怕先生喝醉失态。这场酒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满桌的佳肴,满杯的美酒,满是浓浓的亲情与欢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后的每年初二,我们都会回娘家。过了新女婿的第一年,酒宴便由父亲母亲精心准备,依旧是满满一桌的美味佳肴,每一道菜都饱含父母的爱意。再到磕头环节,先生每次都是笑着问问父母:“自己家还要磕头吗”,父亲总是爽快地说“自己家不磕头了”。有一年,弟弟从部队回来休探亲假,弟弟就陪着先生去大爷爷家,大爷爷还是稳稳地坐在八仙桌旁,先生喊:“大爷爷”,大爷爷便应一声“哎,磕头吧”,先生也一如既往地认真磕头,那一丝不苟的模样,满含对长辈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妹妹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妹夫也经历了同样的“新女婿待遇”。到了新女婿给岳父岳母行大礼的时候,妹夫有些不知所措,先生便上前轻声告知:“自己家不用磕头”,随后带着妹夫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去给大爷爷和伯父们行礼。这份情谊,就像“接力棒”一般,在家族中传递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来,三妹妹也成家了。每到大年初二,父母家热闹非凡,孙子,外孙、外孙女们叽叽喳喳,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温馨又幸福。这欢声笑语,是亲情最生动的诠释,是家最温暖的模样,是岁月里最珍贵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往事悠悠,几十年转瞬即逝。曾经等着磕头的大爷爷已经离去,父母也离开了老家,在县城定居。可回娘家的习惯,从未改变。大年初二回娘家,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与悠悠温情,是亲情再续的幸福时刻。在这里,我能找到久违的温暖与感动,也能找到前进的动力和勇气。有了这份爱和力量,在日后的时光里,我一定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