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30日一早,我偕夫人随我二妹夫妇驾车启程前往海南避寒。根据我们事前商定的行程路书,今年计划花十来天的时间,经贵州、广西、广东沿途缓行慢游后,再去徐闻过海。</p> <p class="ql-block"> 沿重遵高速(G7511)一路疾驰,很快公路右侧远远能够看到綦江安稳电厂(重庆松藻电力有限公司),那高高的烟囱和两座巨大的双曲线冷却塔冒着蒸腾的白色烟雾,这也预示着我们即将驶离重庆进入贵州地界。</p> <p class="ql-block"> 经过松坎,很快就来到大娄山红色文化主题服务区。</p><p class="ql-block"> 图为建在山坡上的长征之星灯塔和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 图为广场上表现当年红军激战娄山关的大型雕塑。</p> <p class="ql-block"> 大娄山红色文化主题服务区是由渝入黔的第一个高速公路服务区,也是贵州高速首个传播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窗口。作为“长征文化驿站,文旅交融示范”的新型服务区,去冬去海南时匆匆路过,今年再来就好好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 步入服务区,映入眼帘的是干静整洁的商业街区;具有红色主题元素的文化展览;精巧别致的文创展示;土味十足的农特产品馆……。沿途出行的旅客不仅能够加油充电、充饥解馋、捎带特产、洗漱方便外,有时间的,还可以观看长征主题展览,逛长征步道,登观景台,畅享旅途乐趣。而对长途车司机们更是提供了休息室、淋浴间、洗衣烘干设施和自炊厨房等贴心服务。</p> <p class="ql-block"> 图为展示中国工农红军伟大长征的大型沙盘和电子展屏。</p> <p class="ql-block">二楼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巡礼之窗</p> <p class="ql-block">图为遍布一层的特色餐饮小吃店</p> <p class="ql-block"> 贵州地方农特产品专柜助力并促进了当地农特副产品流通和经济发展。</p> <p class="ql-block"> 大气磅礴的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意境壁画——《苍山如海,残阳如血》。</p> <p class="ql-block"> 红色主题文创产品专柜,产品林林总总,呆萌可爱,正能量满满。</p> <p class="ql-block"> 呆萌的文创卡通,我也忍不住近前合张影。</p> <p class="ql-block"> 配套齐备、美观大气、干净卫生的洗手间,令人出恭方便心情愉悦。</p> <p class="ql-block"> 大娄山红色文化主题服务区位于渝黔要隘~娄山关,2023年 9月9日建成投用。其主楼建筑外观为数字“100”,寓意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一条红色飘带环绕整合了服务区的服务文旅功能设施。</p><p class="ql-block">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巡礼之窗”设在二楼,主要展示红军长征在贵州时期的艰苦辉煌的战斗历程;贵州桥樑建设成就展也在同层展陈。</p><p class="ql-block"> 如有朋友今后路经重遵高速,有时间的话,真建议下道进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吃过中饭,我们驶离大娄山红色文化主题服务区,奔向今天预设目的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p> <p class="ql-block"> 自桐梓分路,经绥阳、湄潭、本庄、余庆、黄平于下午4:50到达凯里。沿途先后切換了新金、玉新、银白、施播、余凯、余安、沪昆七条高速,其中除银白(G69)、沪昆(G60)外,其余均是贵州省级高速,不得不说贵州这些年来高速路网发展真是高速,真正做到了全省县县通高速。</p> <p class="ql-block"> 我们按预定酒店导航,高德地图就引导我们在翁稍收费站下道进城,无意间使我们看到了凯里市郊市容不甚光鲜的一面,脏乱无序得令人感觉是否走错了道(就不放照片了)。</p> <p class="ql-block"> 直到真正进入市区,才有了点县城的感觉,与想像中的自治州首府有不小差距。无论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从表面上看,还不如其辖下的县份。</p> <p class="ql-block">凯里市容</p> <p class="ql-block">凱里市容</p> <p class="ql-block"> 入住酒店安顿好行李,天色已晚,我们一行四人就上街找吃的去了。由于我需电动轮椅代步,逛街进店受到阶梯限制,因而吃饭环境选择不多。</p> <p class="ql-block"> 比如这家受酒店前台小妹推荐的酸汤菜馆,走拢一问,用餐在二楼且无电梯,只得悻悻而去,另觅他处。</p> <p class="ql-block"> 兜兜转转,难为我妹和夫人辛苦探店,好不容易找到这家不错的平街餐馆,不仅菜品丰富、环境不错,电动轮椅也能驶入。</p> <p class="ql-block"> 店堂装饰和陈设颇具农家小院情调,前厅展台摆放着五谷杂粮、瓜果时蔬、竹箕石磨、自酿米酒和现榨食油等。</p> <p class="ql-block"> 展柜里,丰富新鲜的各色荤素菜品供食客选择。</p> <p class="ql-block"> 从水牌上看到的烹调手法和菜式,它应该不是典型的凯里地方菜馆。</p> <p class="ql-block"> 我们点了黄焖带皮羊肉、家常豆腐和一个烘蛋,可能是饿了,四位七十岁以上老人居然吃了个精光。</p> <p class="ql-block">菜馆提供的餐后自取甜点</p> <p class="ql-block"> 走在回酒店的凯里街上,夜色之中行人不多。风中的小吃摊上,摊主小妹正在为两位年轻情侣加工“丝娃娃”。</p> <p class="ql-block"> 在酒店路口的人行道上,几位苗族大嫂仍在夜风中守着自已那未卖完的水果和蔬菜篮子,这时已快9点钟了。</p><p class="ql-block"> 好在凱里仅是这次巡游计划借道之地,映象中的瑕疵可能都是表象吧,愿有机会再来,看到的是美好无比的凱里。</p> <p class="ql-block"> 一早离开凯里,奔榕江而去。途中按计划去看了两个苗寨,一个叫南花村;一个叫朗德上寨。</p><p class="ql-block"> 南花苗寨位于凯里市三棵树镇东南,地处美丽的巴拉河畔,依山傍水、风光秀丽,被称为长裙苗农耕文化天然博物馆,也是贵州省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横跨巴拉河,进出南花村的风雨廊桥。</p> <p class="ql-block">南花苗寨寨门</p> <p class="ql-block">苗族民居吊脚楼</p> <p class="ql-block">后建木质包装的南花苗寨康养中心(民宿)</p> <p class="ql-block">村内古巷道</p> <p class="ql-block">依山而建的苗族民居</p> <p class="ql-block">夫人兴趣盎然走在碎石步道上</p> <p class="ql-block"> 偌大南花村,除了我们兄妹夫妻四人,没有游客,就连村民也很少见。找到一位村民打听,他说找不到钱,走得动的都出去打工找钱去了。从整个寨子情况看,以前曾经也投入不少,也曾红火过几天。从资料上看,还曾接待过曾庆红、许家璐国家领导人和外国使节政要等;也曾获得过一些中央、省、市级荣誉称号。而今如此凋敝,但愿只是口罩原因所致吧。</p> <p class="ql-block">南花苗寨全景</p> <p class="ql-block"> 南花苗寨的现状让人惋惜,天生丽质,也不乏后天培育,却落得如今境地,值得深思。</p> <p class="ql-block"> 离开南花村,驶上国道243,沿着美丽的巴拉河畔去往朗德上寨。</p> <p class="ql-block"> 朗德苗寨位于贵州雷山县朗德镇,该苗寨分为上下两个自然寨,上寨对外开放,故称“朗德上寨”。全寨118户500多人均为苗族,陈、吴二姓为主。</p><p class="ql-block"> 朗德上寨是4A级收费景区,也和国内大多数景区一样,用新建游客中心和远远的景区公路把核心景区圈起来,用摆渡车额外找钱,让人心烦。我们以我行动不便,电动轮椅上下车困难为由,申请驾车进入,可能因淡季原因,竟获同意而喜出望外,门票也因均系七旬老人得以全免。</p> <p class="ql-block"> 待我们驱车驶近朗德上寨时,眼前那令人惊叹的绝美的景色瞬间拂去心中的不快。满眼青绿的群山环抱之中,仍能看到残冬的那抹枯黄,一条小河静静地流淌着,远远看到一座风雨廊桥横卧在小河之上;两侧河畔因地制宜,稻田铺陈,草垛林立,一派收获情景;南面山坡上,掩映在葱笼林木中那层层叠叠的苗家吊脚楼上,炊烟袅袅,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 朗德上寨始建于元末明初,迄今已有670余年历史。其不仅历史悠久,还因其独特的苗家民居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2001年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绝对保护范围达77•25亩,包括古战壕遗址、军火库遗址、吊脚楼群、风雨桥、铜鼓坪及寨门等69处文物点; 2012年入列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 村内的道路均用条状石块拼砌成“人”型图案。芦笙广场则以鹅卵石拼砌出铜鼓、太阳光芒及骏马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寨前广场及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寨前广场</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奥运之火凱里站传递在这里举行起跑仪式,使朗德上寨成为有史以来举行奥运之火点火仪式的中国唯一苗寨。</p> <p class="ql-block">进寨公路旁配套的景观小品</p> <p class="ql-block"> 进寨公路旁,为游客提供摄影打卡服务的旅拍店。</p> <p class="ql-block"> 风雨廊桥名为“御清桥”。苗语称为“腊略九”,意为“大六桥”,以带领苗民抗御清军的民族英雄杨大六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该桥历经多次修葺,虽为文物,但似已无原来的韵味了。</p> <p class="ql-block"> 走过风雨桥,北边养牛坡上可以寻访到杨大六当年率苗民抗清时修筑的碉堡与战壕。</p><p class="ql-block"> 我因电动轮椅无法爬梯,只能隔桥凭吊了。</p> <p class="ql-block"> 麟次栉比的木质青瓦吊脚楼由寨脚修到山腰,寨内道路四通八达,31余条,达3110多米,800多平米,寨中铜鼓坪达300多平米。</p> <p class="ql-block"> 朗德上寨依山而建,背南面北,南高北低,面临望丰河,背靠扣杨坡。</p> <p class="ql-block"> 寨东、西、北建有寨门三座,均为木结构小青瓦门楼。</p> <p class="ql-block"> 全寨现存苗族传统民居118栋,、风雨桥2座、板凳桥2座、保爷桥48座、铜鼓坪2个、露天消防水池2个、粮仓20个及其他民俗建筑。寨内建有民族村寨博物馆,透过丰富的苗族文物和艺术品,以及其他媒介,全面展示了苗族的历史、建筑、宗教、医药、服饰、歌舞、生产和节庆等多种文化习俗。现有藏品189件,其中可移动文物129件。</p> <p class="ql-block">寨内古水井</p> <p class="ql-block"> 朗德民居多为坡地干栏式吊脚楼,建在石块垒砌的台基之上,全木结构,一般为面阔三间(也有4、5开间及带耳房的),上下三层。底层用以关栏牲畜,安碓置磨;中层为全家生活的中心,里侧为实地,砌炉灶,挖火塘。外侧为架空木楼板,用以安床睡觉。堂屋大门门槛通常高约80公分,高门槛寓意财多且不易外溢。堂屋门楣亦制作成水牛角型状,苗民认为水牛神通广大,用来守门,可保一家平安;三层一般用于储物。一般民居都建有带“美人靠”的三面外廊,用作打望小憩。苗民家中一般不设神龛,只在堂屋东壁上钉块小木板或挂个小竹筒,以备祭祖时放酒杯或插香用。也有的在堂屋东壁下供奉一对牛角或羊角,作为祖先神位。</p> <p class="ql-block">寨内露天消防水池(池塘) </p><p class="ql-block"> 朗德上寨苗民粮仓大多围绕消防水池修建,呈临水吊脚楼形式,上下两层,两开间或三开间,下层饲喂鸡鸭,上层储存粮食。粮仓建在池塘边,利于防火;修成吊脚楼,则利于防潮。住房与粮仓分离,也可规避万一失火,不致殃及粮食。 寨中现存的吊脚楼粮仓,大多建于清代,而粮仓同建一地也体现了苗民“公共贮粮”的远古遗风。</p> <p class="ql-block"> 朗德民居屋面型式多为小青瓦歇山顶,也散见悬山顶、庑殿顶。</p> <p class="ql-block"> 朗德上寨古建筑群,不仅是研究苗族建筑的保贵实物资料,也是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民族历史、民俗文化、建筑艺术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朗德上寨铜鼓坪上每天都有的芦笙舞。时辰一到,全村男女老少都会放下手中活计,聚集到铜鼓坪上,在盛装苗女牵头下络绎上场,围成数层同心园,随着铜鼓点子和芦笙乐起款款绕场起舞。游客也会被邀加入,共舞同乐。待得曲终人散,他们立马各回各家,经营自家生意,照料上门游客去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当天在现场录的视频,估计是淡季,游客不多,聊作记录。</p> <p class="ql-block">(以下视频来自网络,致谢本视频拍摄者)</p><p class="ql-block"> 借此视频,以展示我们这次未能见到的朗德上寨苗族民间歌舞和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p> <p class="ql-block">杨大六塑像及故居展厅</p> <p class="ql-block"> 杨大六故居 杨大六,苗族,贵州丹江(今雷山朗德上寨)人。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他与张秀眉领导的苗民抗清大起义,从公元1855年到公元1872年持续了整整十八年,范围覆盖贵州全境,甚至波及湘、桂、滇、川,对清庭全境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中国农民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公元1872年在清朝统治者残酷镇压追剿下,兵败被俘,两年后就义于长沙。杨大六被苗族人民敬为英雄,更是朗德上寨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朗德上寨作为黔东南民族风情旅游点于1985年率先对外开放;1993年载入《中国博物馆志》;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p><p class="ql-block"> 资料介绍,胡锦涛、温家宝等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到此视察。每年接待中外游客三万多人次。</p> <p class="ql-block"> 这次来朗德上寨,有点开盲盒的意思,就是做路书时,在凱里到榕江这段路上搜索到而纳入行程,到此看看而已。没想到这里真就是一座露天苗族风情博物馆,让人惊喜。我们计划那点时间,只能走马看花,除民居建筑以外,其他如宗教、医药、服饰、歌舞、生产和节庆等民俗文化,都无从深入了解,令人多少有些遗憾,再回头一想,也好,留有遗憾的旅行,是对下一次出行更美好的期待吧!</p><p class="ql-block"> 再见,美丽的朗德上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