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末与2025年初,去了北京、河北、内蒙古,拍到了几种猛禽和以下的几种鸟儿(加新6种:金雕 雪鸮 栗翅鹰 大鵟 白尾海雕 山鹛)▼</p> 1.金雕▼<div>金雕(学名:Aquila chrysaetos),别名为老雕、鹫雕、金脖雕等 ,是鹰科雕属鸟类 。体长在76~102厘米之间,翅展在185~220厘米之间。一般而言,雌鸟较雄鸟更大。其中,雌鸟体重约在4~6千克之间,而雄鸟体重仅在3~4.5千克之间 。体色丰富,上体暗褐色;下体颏、喉和前颈黑褐色 。头部相对较小 ;爪强健有力,尾长而宽,呈圆形 。</div><div> 金雕均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 ,遍布欧亚大陆、北非和北美洲 ,在中国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冬季偶见于华东和华南地区 。其主要栖息在山地森林和草原地带,秋冬季节也常到林缘、低山丘陵、荒坡和沿海地带活动 。该鸟类属肉食性鸟类,食性极广 。截至2021年,金雕种群数量在8.5~16万只之间,且种群数量趋势趋于稳定 。</div><div> <b> 金雕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b></div> 2.雪鸮▼<div>雪鸮分布于北极冻土带及北极岛、高加索、土耳其、朝鲜、日本、美国等地。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河北、新疆。冬候鸟。 栖息于北极冻原带、冻原苔原丘陵、海岸和邻近荒原与沼泽,冬季多见于苔原森林、平原、旷野和森林中,特别是开阔的疏林地带,也见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针叶林带。 喜独居, 白天活动,晚上休息。 食物以旅鼠和雪兔为主,偶尔捕食其他啮齿类和鸟类。 食物极度缺乏时,不繁殖。食物充裕时,一年繁殖一次。繁殖期为5—8个月,每窝产卵3—11枚。 <br>雪鸮是是极地著名的猎手。 世界著名的珍稀玩赏鸟,不适合家庭养。部分动物园、鸟园有饲养展出。 虽野外种群较大,但受人类活动影响导致数量下降,<b>属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b></div> <b>3.雕鸮</b>▼<div>雕鸮遍布欧亚非地区。在中国分布广泛,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至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广西、云南、西藏等地均有发现。 雕鸮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缘灌丛、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环境中。以农田鼠、野兔及雉类为食,有时也吃蛙、蛇和蜥蜴等。 雕鸮繁殖期在中国东北为4—7月,在中国南方12月开始繁殖,营巢于树洞、岩缝或地面,窝卵数通常3枚,由雌鸟孵卵,孵化期约35天。 雕鸮是世界上体形较大的猫头鹰之一。 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II。<b>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稀有”鸟类,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b></div> 雕鸮亚成鸟▼ <b>4.栗翅鹰</b>▼<div>是鹰科、栗翅鹰属的中型猛禽,体长46-76厘米。栗翅鹰的轮廓比鹰属鸟类的形体更瘦;尾巴更长更窄;全身棕色,翅膀上带着一点儿栗色。臀部、尾巴的基部及其末端部分是白色的。喙的基部和腿是黄色的。肩部和大腿呈红褐色,尾基和尾尖呈白色。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对较长,约等于胫部长度。和大部分鹰相同,视觉和听觉十分敏锐。 栗翅鹰主要生活于美洲地区有植被的开阔地带,如半干旱的荒漠、灌丛带、草原、开阔林地,甚至是有树木的农田区。食性相当广泛,包括兔类、小型哺乳动物、鸟类、蜥蜴和昆虫。它是鸟类中少有的演化出合作捕猎行为的猎食者。它们有组织地以群体为单位进行捕猎,利用团队合作的联手捕猎。繁殖季节,常常独自结对或成小群在高空呈环状飞行。在高度各异的树木或灌木上筑巢,巢穴不稳定。每窝有2-3枚卵,孵化期约为5周。 分布在美国西南部至智利和阿根廷中部。它们有时会在西欧,尤其是英国出没,但这些地区的族群一般都被认为是逸鸟。<b>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猎鹰物种,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b></div> <b>5.大鵟</b>▼<div>大鵟俗称豪豹、白鹭豹,是鹰形目鹰科鵟属大型猛禽。大鵟体长约70厘米的大型猛禽;具淡色型、暗色型和中间型等几种色型;上体通常暗褐色;下体白色至棕黄色,具棕褐色纵纹;尾上偏白并常具横斑,腿深色,次级飞羽具深色条带;浅色型具深棕色的翼缘;虹膜黄或偏白;嘴蓝灰色,蜡膜黄绿色;脚黄色。 大鵟是古北型鸟类。在中国分布于沿江及江北地区,见于滁州、合肥、肥西紫蓬山、落坪、升金湖,在安徽为罕见冬候鸟。 [6]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和草原等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主要以啮齿动物、蛙、野兔、黄鼠、鼠兔、旱獭、雉鸡、石鸡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为5~7月份,通常营巢于悬岩峭壁上或树上,巢呈盘状。 [7]大鵟数量稀少,由于大量使用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有些群众用有毒农药捕猎雉鸡、石鸡,导致大鵟捕食中毒鸟类造成第二次中毒而使数量锐减。近10年来,种群数量减少估计在20%以上。 <b>大鵟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b></div> <b>6.黑鹳</b>▼<div><b> 黑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b>,在中国见于除西藏外的各省区, 在国外广泛分布于南美以外的世界各国,阿尔金山海拔800~4300米的地带都有分布。 黑鹳主要栖息于大型湖泊、沼泽和河流附近,繁殖于崖壁或者高树上。越冬时多活动于开阔的平原,冬季可能成家族群活动。黑鹳不善鸣叫,性机警而怕人,喜在沼泽和湿地上觅食鱼、蛙、甲壳类和昆虫等食物。 黑鹳繁殖期在4至7月份,3月初至4月中旬开始营巢,喜营巢于人为干扰较小的偏僻处,窝卵数在4至5枚,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 黑鹳一般3至4年性成熟,寿命可达二三十年。 黑鹳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但近几十年来种群数量骤减。在其很多传统的繁殖地,如瑞典、丹麦、比利时、荷兰、芬兰等国家已经绝迹。原因主要是森林砍伐、沼泽湿地开垦、环境污染和恶化,致使栖息地被破坏和消失,主要食物如鱼类和其他小型动物来源减少</div> <b>7.白尾海雕▼</b><div> 白尾海雕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越冬于亚洲东部、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在中国分布于东北等地区,越冬于东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 栖息于近水而开阔的高原草甸、湖泊、沼泽等生境,也见于河流附近。 营巢于岸边的大树上,喜重复修缮使用旧巢。 多单个或成对在空中飞翔。 在水面搜寻和捕食鱼类,也掠食草原及开阔地的啮齿类动物、兔和野鸭等。 </div><div>繁殖期为每年4—6月,每窝通常产卵2枚。 白尾海雕是稀有种类。曾在中国宁蒗泸沽湖观察到其追击乌鸦和鸭雁类的记录。进入21世纪后,在云南越冬数量呈上升趋势。<b>属于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附录I物种</b><br><div><br><div><br><div><br></div></div></div></div> <b>8.冠鱼狗</b>▼<div>冠鱼狗是翠鸟科鱼狗属鸟类。体长约为24-26厘米,嘴粗直且长而坚硬,翼尖突出,尾巴短而圆,头部较大且颈部短。翅膀短而圆,脚非常短且趾弱细。头部有明显的羽冠。身体羽毛为黑色,上有许多白色的椭圆形或其他形状的斑点。嘴的下方、枕部和后颈为白色;背部、腰部和尾部下覆羽为灰黑色。翅膀为黑色,颏和喉部为白色,嘴下有一条黑色的粗线延伸至前胸。前胸为黑色,上有许多白色横斑;下胸、腹部以及短而小的尾羽为白色。虹膜为褐色,嘴角为黑色,上嘴基部和尖端为淡绿褐色,脚的肉色为褐色。共有3个亚种,中国分布有2种。 </div><div> 冠鱼狗主要分布于阿富汗、孟加拉国、尼泊尔、越南等地, 中国分布于华中、华东及华南,包括海南, 栖息于林中溪流、山脚平原、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多沿溪流中央飞行,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顶上、电线杆顶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 冠鱼狗的繁殖期是2-8月,多数在5-6月繁殖,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窝产卵3-7枚,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 2012年,<b>冠鱼狗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b></div> <b>9.白腰草鹬</b>▼<div>白腰草鹬是鸻形目鹬科鹬属鸟类。中等体型,约23厘米。矮壮型,深绿褐色,腹部及臀为白色。飞行时黑色的下翼、白色的腰部以及尾部的横斑极显著。上体绿褐色杂白点,两翼及下背几乎全黑;尾白,端部具黑色横斑,飞行时脚伸至尾后,野外看黑白色非常明显。冬羽和夏羽基本相似,但体色较淡,上体呈灰褐色,背和肩具不甚明显的皮黄色斑点。虹膜为褐色;嘴为暗橄榄色;脚为橄榄绿色。 </div><div> 白腰草鹬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地中海、波斯湾、中东至东南亚等地。在中国见于东北,越冬于长江以南多地。繁殖期栖息于山地至平原森林中的水域附近,非繁殖期栖息在海滩、河口、沼泽乃至农田等地。常成小群活动,觅食时边走边上下摆尾。杂食性,主食虾、田螺、蜘蛛和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也吃小鱼和稻谷。繁殖期在5-7月,窝卵数3-4枚,由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23天。 </div><div> 白腰草鹬种群数量较多,估计欧洲有100万只(繁殖季节),在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越冬的有10万只到几十万只。由于近年来环境变化,该种鸟的繁殖地有所萎缩,种群数量有减少的趋势。目前在中国内蒙古的数量较少,为少见种。 </div><div> <b>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b></div> 10<b>.山鹛</b>▼<div> 山鹛是雀形目扇尾莺科山鹛属鸟类, 又叫山莺、长尾巴狼、紫花尾。 体型较小但尾长,体长17厘米左右。嘴尖而细,上嘴和下嘴尖灰色,下嘴基部粉黄色;眼淡黄褐色;上体主要呈灰褐色,头顶及背部具黑褐色的纵纹;头部具不甚明显的皮黄色眉纹,过眼纹褐色;喉至上胸白色,甚为明显,其余下体亦主要为白色,两胁布满粗且显著的棕红色纵纹;尾灰褐色,外侧尾羽端部灰白色;脚褐色。 [8]中国特有鸟种,分布于吉林、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青海、甘肃、内蒙古和新疆等地,为留鸟,部分进行季节性游荡。 </div><div> 栖息于低海拔丘陵和平原的树林、灌丛或草丛中。繁殖期成对活动,其余时间常集数只的小群。杂食性,主要以各类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一些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繁殖期为4-7月。每窝产卵4-5枚。孵化期为12-13天,晚成鸟。 山鹛嗜吃昆虫,在植物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农林益鸟。善鸣叫,可在野外观察欣赏。种群数量稀少。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年6月26日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div><div><br></div> <b>11.水鹨</b>▼<div> 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体长约17厘米,翼展23至28厘米,寿命9年。是体羽偏灰色而具纵纹的鹨。上体橄榄绿色具褐色纵纹,尤以头部较明显。眉纹乳白色或棕黄色,耳后有一白斑。下体灰白色,胸具黑褐色纵纹。野外停栖时,尾常上下摆动。外侧尾羽具白,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主要栖息于山地、林缘、灌木丛、草原、河谷地带。冬季喜沿溪流的湿润多草地区及稻田活动。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蜘蛛、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此外还吃苔藓、谷粒、杂草种子等植物性食物。</div><div> 单个或成对活动,迁徙期间亦集成较大的群。多在地上奔跑觅食。性机警,受惊后立刻飞到附近树上,站立时尾常上下摆动。比多数鹨姿势较平。性活跃,不停地在地上或灌丛中觅食。食物主要为有鞘翅目昆虫、鳞翅目幼虫及膜翅目昆虫,兼食一些植物性种子。冬季喜沿溪流的湿润多草地区及稻田活动。</div><div> <b>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9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1]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b>。</div> <b>12.小鸊鷉</b><div> 小鸊鷉夏时遍布中国各省区,也分布在亚洲的中部和南部,欧洲的中部和南部,非洲南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等地。栖息习性与一般鸊鷉一样。善于游泳和潜水;常潜水取食,潜水深度一般仅2米。两翅短,不能久飞,亦不轻易起飞。脚弱,登陆时不能直立,跗蹠全部与地面接触,状若坐在地面上。主要食物为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小虾、小鱼等。 </div><div> 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沼泽、池塘、湖泊中丛生芦苇、灯芯草、香蒲等地,一巢产卵4-8个,新鲜的卵为绿白色,卵形钟圆,两端大小几平相等,但一端较钝。 <br><b>小鸊鷉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 被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 [10]录》</b>。</div><div><div><br></div><div> 小鸊鷉抓住了一条白条鱼,吃鱼过年了,年年有鱼,岁岁平安!!!</div></div> 摄影:飘雪<div>飘雪编辑于2025年1月31日春节</div><div>谢谢美友浏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