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中的“非遗年味”

啸天616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4日,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春晚,在“非遗”的加持下,古老的“非遗技艺”在现代舞台上大放异彩,让中国传统文化璀璨夺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b></p><p class="ql-block"> 在开场视觉秀《迎福》节目中,李子柒翩然而至,瞬间成为全场焦点,她的造型惊艳了无数观众。她身着的一袭长裙融合了十三项“非遗技艺”,包括扬州绒花、北京绢花、洛阳牡丹瓷、温州螺钿、成都漆艺等。这件长裙是由武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荣华采用传统植物染技艺染色,其中黄色取自湖北神农架的黄栌提取黄色染料,青色源于植物马兰,用吊染的方法实现渐变效果。</p><p class="ql-block"> 在其后的四个半小时里,春晚中又接连出现了上百种“非遗”项目,呈现天南地北的年味民俗和地域特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中国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观、生活观、道德规则和价值审美等文化基因。祈福和团圆是这种文化基因的双螺旋键,也是我国民间年俗文化能够在继承与发展中保持熠熠生辉的定海神针。</p><p class="ql-block">  祭祖先、吃年饭、压岁钱、放鞭炮、走亲朋等仪式,是传统年俗文化的标准流程,是年味的具体表现形式。我国传统的过年指南正如民间童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画画;二十九,去买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p><p class="ql-block"> 2005年,在冯骥才、郑孝燮等专家学者的倡议和推动下,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p><p class="ql-block"> 在2010年,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冯骥才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他说“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救山村乡野里那些有失传危险的古老艺术,也要救人们不经意中可能丢失的‘年味’。”</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在我的观感印象中,《火壶》《打铁花》《扎染》等“非遗”项目在旅游景区和重要节日中的存在感大幅提升。 2024年,“李子柒回归”是社交平台的一大现象级事件。她更多地汇聚在了“非遗传承”上,回归的首个视频作品就聚焦“非遗漆器”,上线5小时,观看量快速破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b></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非遗”项目是植根于乡土社会中的文化遗产,多数萌芽于农耕时代,成长于乡土社会。它是在民间文化中遴选出来、具有代表性和独创性的文化精品。随着工业文明开始取代农耕文明,许多“非遗”项目开始逐渐消逝,这让我想起电影《百鸟朝凤》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部电影是导演吴天明先生酝酿多年的感怀、言志之作,影片通过唢呐艺人游天鸣的成长从艺经历,讲述了民间唢呐艺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精神气节,从而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巨变中传承与发扬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听得最多的感叹是今年春晚依旧不好看,但只要你专心观赏今年春晚,就会发现好多优秀的“非遗年味”。通过“非遗年味”,讲述“非遗”里的中国故事,用文化架起民族民心相通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To be,or not to be。你认为呢?愿你专心地重看一遍今年的春晚,感受那浓浓的“非遗年味”,感悟咱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吧!</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e2om5m" target="_blank">美不胜收的国风古韵</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ma4zjw7" target="_blank">守望是一种情怀</a></p>